時間:2023-01-29 05:33:4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琵琶行原文及翻譯,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guān)鍵詞:語義翻譯;交際翻譯;《琵琶行》;漢詩英譯;美感重現(xiàn)
一、引言
漢詩語言凝練、形式精巧、意象優(yōu)美、內(nèi)涵深刻、情感強烈,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漢詩的美感透過其無可替代的視象、音象、義象、事象和味象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1]漢詩英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做到重現(xiàn)其美感。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通過技藝高超的琵琶女自述不幸經(jīng)歷來折射自己的失意和憤懣之情。唐宣宗李忱曾在一首悼念白居易的詩中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边@句詩不僅表明了《琵琶行》通俗易懂的特點和極高的藝術(shù)成就,也側(cè)面表現(xiàn)了白居易在漢詩創(chuàng)作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他將詩歌歸為表達型文本,重在表達詩人的情感,并指出表達型文本應主要采用語義翻譯的策略,譯者需關(guān)注詩人的情感訴求,力求在譯語語言規(guī)則下接近原詩的文體風格、句法結(jié)構(gòu)。本文選擇了古詩英譯集大成者許淵沖和美國詩人威特?賓納的《琵琶行》英譯本,試運用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從音律和意境兩個層次,對這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整體來看,許譯主要采用語義翻譯,而賓納傾向交際翻譯。
二、音律美再現(xiàn)
漢詩與音樂淵源頗深,因為它最初就是作為古典音樂的歌詞而產(chǎn)生的,后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形式,但詩的音樂性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因此漢詩創(chuàng)作有平仄格式和押韻規(guī)則的要求,平仄的對比、雙聲疊韻等的運用是美化詩歌韻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詩歌產(chǎn)生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感。[2詩的音樂性是詩人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譯者在英譯時應仔細考慮詩歌的節(jié)奏、押韻、平仄等,并盡最大可能重現(xiàn)。
中英兩種語言在語音語調(diào)上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英語是重音語言。漢詩的音律主要體現(xiàn)在平仄(現(xiàn)代漢語第一、第二聲在格律中成為平聲,第三、第四聲稱為仄聲)和押韻上,而英詩的音律則體現(xiàn)在抑揚和重音上。譯者雖然不能在英語語言中找到與漢語詩歌逐一對應的音律規(guī)則,但可以利用英語的語言規(guī)則再現(xiàn)原詩的“音美”。[3]
原文: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許譯:Without flute songs we drank our cups with heavy heart;
The moonbeams blended with water when we were to part.
Suddenly o’er the stream we heard a pipa sound;
I forgot go home and the guest stood spell-bound.
賓譯:For all we had drunk we felt no joy and were parting from each other,
When the river widened mysteriously toward the full moon-
We had heard a sudden sound, a guitar across the water.
Host forgot to turn back home, and guest to go his way.
許譯中,前一句heart對應part,直接點明令人黯然神傷的離別,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離別時凄凄慘慘戚戚的心境;后一句sound對應spell-bound,通過忽聞樂聲導致行者忘歸,送者不發(fā),從側(cè)面讓讀者感受到樂聲的美妙和忽聞樂聲的驚喜。兩句詩又由韻腳串在一起,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沒有音樂助興、讓人難過的分別之際,忽然筆鋒一轉(zhuǎn),傳來讓人挪不開步的琵琶聲。
通篇來看,許譯從頭到尾都在押韻,既有頭韻,又有尾韻;或押非常工整的偶韻:aabbccdd,或押abab韻;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詩的音樂性。許譯忠實于原詩的韻律,能譯語讀者感受到詩人傳達給源語讀者的美感。而賓納的譯文幾乎沒有押韻,音樂性不強。賓納的譯文更像是在簡潔明了地向譯語讀者轉(zhuǎn)述原詩描寫的事件,關(guān)注譯語讀者的理解,而忽略了詩人通過詩歌的音樂性所抒發(fā)的情感,因而譯語讀者很難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
另外,許淵沖先生并沒有像賓納一樣把“琵琶”譯為“l(fā)ute”,迎合譯語讀者的理解,而是直接音譯為“pipa”,這樣不僅讀起來抑揚頓挫,再現(xiàn)了原詩在音樂上的美感,而且保留了貫穿原詩的文化元素――琵琶這一古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
三、意境美再現(xiàn)
漢詩具有視象美,這一點體現(xiàn)在詩人通過意象搭配組合成的意境。詩人從特定的藝術(shù)角度下捕捉到不同于普通景物或物體的意象,并按特定的時序狀態(tài)形成意境,以此寄托感情,表達主旨。詩人精心構(gòu)建的意境,體現(xiàn)了詩歌在深層情感流露上的美感。譯詩如不能再現(xiàn)其意境,好比“畫虎去掉骨”,因此對漢詩英譯來說,意境再現(xiàn)很重要,但意境再現(xiàn)是跨語言、跨文化的審美轉(zhuǎn)換,牽涉到中西方審美價值觀、審美心理和情感等很多因素,故而意境再現(xiàn)一直是唐詩英譯中比較棘手的問題。[4]譯者對原詩意象與意境的處理直接影響著譯文質(zhì)量。
原文: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許譯: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
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
賓譯:I was bidding a guest farewell,at night on the Hsun-yang River.
Where maple-leaves and full-grown rushes rustled in the autumn.
這句詩是《琵琶行》開篇的環(huán)境描寫,言簡意明地交代了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和環(huán)境?!皾£柦?、“秋夜”、“楓葉”、“荻花”是詩人選取的意象,渲染了凄涼的氣氛,奠定全詩孤寂落寞的基調(diào)。楓葉是蕭瑟的體現(xiàn),而秋天的荻花(狀似蘆葦?shù)乃参?,但卻不如蘆葦那么常見)更是一種漂浮和孤獨之感的顯現(xiàn)?!白怨欧昵锉帕取?,草枯花謝、衰敗零落的秋天,總是會喚起人內(nèi)心的悲傷。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感仕不遇”的抒情主體總是借助“悲秋”這一命題,來宣泄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和憤慨,但譯語讀者并不了解此文化烙印。
紐馬克認為,象征和引申涵義也是文本意義的一部分,“語義”翻譯者有權(quán)對其進行說明,而不一定要滿足這個或那個讀者。[5]也就是說,就算讀者不一定會懂,語義翻譯要把詩人的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都體現(xiàn)出來,而側(cè)重譯語及譯語讀者的交際翻譯則會忽略譯語讀者不熟悉的難點。
賓納把“瑟瑟”g為象聲詞“rustle”來表達草木被秋風吹動發(fā)出的聲音,雖形象生動,但毫無“悲秋”之感。添加的修飾語“full-grown”讓詩人借助荻花這一意象表達的孤獨漂浮之感消失殆盡,譯語讀者也完全不能理解詩人的心境。賓納只是譯出了譯語讀者便于理解的字面意思,而忽視了詩人表達的深層含義,遺失了復雜的文化與歷史背景。譯語讀者不能理解詩人深藏的情感,自然無法在心中產(chǎn)生和源語讀者同樣的情感或聯(lián)想。
而許則用“sigh”一詞把秋天擬人化,秋風吹過,草木發(fā)出瑟瑟的聲音,就像詩人在嘆息自己的命運,譯語讀者能從中感受到秋的悲涼和詩人的無奈嘆息。這樣不僅保留原文的意象,也傳達出漢詩的美感乃至深刻的內(nèi)涵,忠實地表達了原詩“悲秋”的命題。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就詞語的使用而言,語義翻譯傾向于選擇可以保留原詩風味的詞語,而交際翻譯可能會把體現(xiàn)原詩獨特性的詞匯替換為易被讀者理解的普通譯語詞匯。意象作為漢詩的內(nèi)核,譯者在處理漢詩意象的翻譯時還是應當還原其源語文化,避免添加自己的想象,同時也不刪減原詩所固有的意象。
四、結(jié)語
許淵沖和賓納的譯文都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走向世界。許淵沖的譯文整體效果更好,把原詩各方面的“美”都傳達了出來,盡可能地將詩人表達的感情展現(xiàn)在字里行間。但賓納的譯文也有不少可取之處。紐馬克承認,所有的翻譯在某種程度上都既是交際翻譯也是語義翻譯,只是各有不同而已。[5]所以,英譯漢語詩歌時,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兩者各自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童效杰.論白居易敘事詩歌的韻律美――以琵琶行長恨歌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14).
[3]李寅婷.從翻譯美學視角看唐詩英譯的審美再現(xiàn)――基于對許淵沖唐詩英譯本的分析[J].職業(yè)教育旬刊,2015(10).
關(guān)鍵詞:琵琶行;音效美;音律美;音韻美
中國古代詩歌的廣闊世界有如四季般絢麗斑斕;白居易的《琵琶行》正如一支奇葩綻放出無限光彩。中國古代描寫音樂,或側(cè)重描繪演奏效果,如“聲動梁塵”“響振林木”; 或運用比喻加以渲染,如“累累乎如貫珠”,“昆山玉碎鳳凰叫”;或突出演奏時的環(huán)境氣氛,如 “露腳斜飛濕寒兔”。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集歌女動作、音調(diào)變化、演奏場景、當時環(huán)境、人物情感于一身的詩歌并不多見,其展現(xiàn)的音樂世界更是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筆者擬就對許淵沖和楊憲益、戴乃迭的英譯本進行比較,討論兩種譯本所呈現(xiàn)的余音裊裊,不絕于耳的音樂世界。
一、融情寓樂:《琵琶行》的音效美
《琵琶行》一詩中,主人公三次聽樂,三次感受不同的音樂效果。開篇沉浸在主客惜別的悲涼氣氛中,當作者 “忽聞水上琵琶聲”時一下子就被迷人的樂聲所吸引。再次聽樂是歌女出場彈奏,“東船西舫悄無言”,寂靜的環(huán)境襯托出樂聲的迷人。第三次聽樂,仍由歌女演奏,“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作者將樂聲、聽眾及聽眾的情緒一層層遞進深入的描繪,表達了樂聲的效果感人。三次聽樂,三次感受。無意聽之為之驚,傾心聽之為之迷,醉心聽之為之感,可謂驚人、迷人、感人。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許譯文:Silence reigned left and right of the boat,east and west; We saw but autumn moon white in the river’s breast.
楊、戴譯文:Right and left of the boat all is silence- We see only the autumn moon,silver in midstream.
此句寫琵琶曲的演奏效果。演奏結(jié)束,萬籟俱寂,眾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里,難以自拔。楊、戴將“悄無言”譯為“all is silence”,似歸納總結(jié),略顯平淡。在“江心秋月白”這一景觀的表達上,楊、戴直譯“江心”為“midstream”,無甚特別之處,但將“白”則意譯為“silver” 不僅將白的意思表露無遺,也暗含冰冷的氣氛,與月亮發(fā)光的現(xiàn)象相吻合,同時也揭示了琵琶女的悲涼處境。與之相較,許譯文將“東船西舫”譯作“l(fā)eft and right of the boat,east and west”,景物涵蓋四面八方,目之所及,盡在其中?!扒臒o言”以silence為主語,再輔之一謂語動詞reign,語意雋永,耐人尋味。“江心”譯作“river’s breast”,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明月倒映在江水的同時,也印在詩人的心里。景、情、樂相互交融,更加突顯音樂的美妙。
二、以聲喻聲:《琵琶行》的音律美
音樂訴諸聽覺,聽之有聲,視之無形,無限美妙盡顯在指尖?!杜眯小分忻鑼懸魳飞瞄L以聲喻聲,即用熟悉的音響來比喻樂聲。作者用詩的語言,正面集中描寫了琵琶樂曲的起伏變換過程。詩中琵琶聲音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或粗重急驟,或輕細委婉,或清脆圓潤,或婉轉(zhuǎn)流暢,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嗚咽,或輕或重,或快或慢,聲音間層次分明,音調(diào)上區(qū)別明顯,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令人應接不暇,就如劉勰所言,“寂然凝率,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音樂的美妙絕倫可見一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許譯文: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楊、戴譯文:The hi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
這兩句詩描寫音樂的形象,使用“嘈嘈”、“切切”等擬聲詞使詩歌更富韻律;使用精妙的比喻使詩歌更具穿透力,比如用“急雨”比作樂聲的繁密,用“私語”比作樂聲的幽細,并將其形象的比擬為“珠落玉盤”,把抽象難摹的音樂描繪成觸之有體,視之見形,聽之有聲的具體實象,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楊、戴將“嘈嘈”、“切切”兩個擬聲詞譯為動詞“wail”和“whisper”,略顯單??;將“急雨”和“私語”譯為“pelting rain”和“soft confidences”,pelting一詞形容雨大之極的狀態(tài)十分準確,但卻缺少動態(tài)美感;將“嘈嘈切切”譯為“wailing and whispering”押頭韻,對仗工整。通讀一遍,此譯文忠實、準確有余,而意蘊卻有所欠缺。而許譯文則相應的把“嘈嘈”和“切切”譯為動詞詞組“l(fā)oudly thrummed”和“softly tinkled”,將難以言傳的語言聲音之美形象化,使音樂更有張力;把“急雨”和“私語”譯為“pattering rain”和“murmuring strain”, patter一詞將大雨滂沱的氣勢以及“珠落玉盤”的霹靂啪嗒聲也一并寫活了,虛實相映,動靜相宜,聽覺與視覺相輝映。
三、以詩入詩:《琵琶行》的音韻美
“音美”對詩歌翻譯十分重要。詩的音樂性,是和意義、意像、比喻等一樣,成為詩人傳達詩意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翻譯詩歌應盡量傳達出原詩的“音美”。而詩的音樂性,最主要表現(xiàn)在押韻上。許淵沖認為:“翻譯唐詩即使百分之百地表達了‘意美’,如果沒有押韻,也不能保持原詩的風格和情趣。”但由于中英兩種語言在語音和語調(diào)上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而英語則是重音語言,所以在保持原詩韻律時,不可強求原詩韻律和譯文韻律的一一對應,而應注意譯語韻律的優(yōu)勢再現(xiàn)原詩的“音美”。
對音、形問題,許淵沖用形象的語言解釋道:“以詩體譯詩好比把蘭陵美酒換成白蘭地,雖然酒味不同,但多少還是酒;以散體譯詩就好像把酒換成了白開水,白開水雖然可以解渴,但在人們需要高級精神飲料的時候,白開水就不能滿足人們的欲望了?!痹姼璺g,既要做到不因韻害意,又要做到無湊韻之嫌。如果譯詩能真正符合“三美”的要求,實現(xiàn)“三美”有機統(tǒng)一,這樣的譯詩就達到了詩歌翻譯的最高境界――傳神。
1.巧用頭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許譯文: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楊、戴譯文:The hi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
兩個譯本都能體現(xiàn)出原詩的音韻之美。但許用m音表達出厚重的質(zhì)感,用s頭韻體現(xiàn)輕盈的質(zhì)感,實則更為精妙。譯者根據(jù)英文發(fā)音的特質(zhì)體現(xiàn)出與原文相類似的效果。
2.使用尾韻
尾韻是最重要的,也稱為韻腳,指的是詞尾音素重復,如till 和still,在詩行的末尾押韻。許譯文的精妙之處在于譯文的整體與原詩在韻腳、音部及句數(shù)上基本保持一致,這種內(nèi)容與風格高度協(xié)調(diào)一致的譯文實屬難得。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許譯文:Deep in the night I dreams of happy bygone years,
And woke to find my rouged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楊、戴譯文:All late at night,dreaming of her girlhood,
She cries in her sleep,staining her rouged cheeks with tears.
原詩講述歌女回憶兒時不幸遭遇時的悲傷心情,經(jīng)歷時間有多長,傷心就有多久,淚水也止不住地一直流。許淵沖的譯文都采用-ear的尾韻,原詩中并無韻律,而是無中生有,頗具創(chuàng)造性和流動性,year和tear兩詞的選用更添一絲傷感。
3.諧元韻
諧元韻是指詞中重讀元音重復,亦稱元音迭韻。比如great和fail.在《琵琶行》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許譯文:Without flute songs we drank our cups with heavy heart;
The moonbeams blended with water when we were to part.
楊、戴譯文:Drunk without joy,in sadness they must part;
At the time of parting the river seems steeped in moonlight.
就押韻而言,許譯文運用了尾韻“t”及諧元韻 [a:](heart和part),同時又暗含分別之苦痛在心中之意。許譯文更是進一步闡釋詩人難以言表之痛的情感寫照。
金人王若虛評價白居易道:“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雹佟杜眯小芬辉姛o疑稱得上這一評價。在此詩中,無聲中盡顯有聲之美,長歌中穿插短促停頓,詩畫中蘊含繁復之音,波瀾起伏,情韻交織。許譯文和楊、戴譯文在展現(xiàn)《琵琶行》的上述特點時各有千秋,但就表現(xiàn)詩中的音樂美,音效美,音律美而言,則許譯文更為忠實。但毋庸置疑的是,二人的譯文對于傳承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大有裨益,可謂是“千古絕唱沁心扉,抑揚跌宕普新曲”。
注釋:
①白居易.《白氏長慶集》,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5
年,第97頁。
參考文獻:
[1]白居易.白氏長慶集[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5年
[2]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
社,2006年
[3]龔光明.翻譯思維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4年
[4]潘炳新,李正拴主編.翻譯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
社,2007年
[5]汪榕培.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年
[6]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
[7]許淵沖.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8年
[8]楊憲益,戴乃迭.唐詩(古詩苑漢英譯叢)[M].北京:外文
出版社,2001年
[9]張智中.許淵沖與翻譯藝術(shù)[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0]趙甄陶.中國詩詞精選英譯[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
關(guān)鍵詞:目的論;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
一、引言
文化負載詞也稱為詞匯空缺,即原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2]。奈達從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五個方面歸納出語言中的文化因素,認為這些因素將成為翻譯中的障礙。王煥池(2004)將文化負載詞分成三類, 即地名、姓氏和稱謂、表示某些習俗的詞語[4]。
二、目的論概述
根據(jù)目的論的觀點, 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Vermeer 所謂的目的是指某個譯文或翻譯行為的目的[1]。深諳中西兩種文化的林語堂在序言中討論了自己的翻譯目的,“我現(xiàn)在把她的故事翻譯出來,不過因為這故事應該叫世界知道……我仿佛看到中國處事哲學的精華在兩位恰巧成為夫婦的生平上表現(xiàn)出來?!盵2]由此可見,林語堂的翻譯目的在于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處事哲學。鑒于文化負載詞是對某一民族文化定文化內(nèi)涵的凝聚,因而我們從目的論出發(fā)來關(guān)注《浮生六記》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三、《浮生六記》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1.音譯
(1)余雖居長而行三,故上下呼蕓為“三娘”;后忽呼“三太太”。(I was born the third son of my family, although the eldest; hence they used to call Yun “san niang”at home, but his was later suddenly changed into “san t’ait’ai.” )
(2)妾見市中賣餛飩者, 其擔鍋灶無不備。(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
“三娘”和“三太太”是漢語里的兩個稱謂詞,譯者對此漢語進行音譯。餛飩的英譯為其音譯, 便于西方人了解, 就不必改動。
2. 音譯加意譯
(1)時為吾弟啟堂娶婦,遷居飲馬橋之倉米巷。屋雖宏暢,非復滄浪亭之幽雅矣。(At this time, my younger brother Ch’it’ang was going to get married, and we moved to Ts’angmi Alley by the Bridge of Drinking Horses. )
(2)歸途游戈園,稚綠嬌紅,爭妍競媚。(Then on our way back, we visited the Koyuan Garden, in which we saw a profusion of flowers of all flowers. )
飲馬橋,倉米巷及滄浪亭的翻譯中,倉米和滄浪采用了音譯的方式,亭和巷則采用了意譯的方式?!案陥@”翻譯為“Koyuan Garden”,意譯了“Garden”一詞。
3. 直譯
(1)其每日飯必用茶泡, 喜食芥鹵乳腐, 吳俗呼為臭腐乳。(She always mixed her rice with tea. stale bean -curd, called stinking bean – curd in soochow.)
(2)吳俗,婦女是晚不拘大戶小戶,皆出結(jié)隊而游,名曰:“走月亮”。(According to the custom at Soochow, the women of all families, rich or poor, came out in groups on the Mid-Autumn night, a custom which was called “pacing the moonlight.”)
譯者詳盡解釋了臭豆腐的含義,stale bean – curd和stinking bean - curd為讀者掃清障礙。“走月亮”這一吳地特有的習俗,譯者在翻譯中已經(jīng)交代了該習俗的涵義,故直譯。
4. 直譯加注
(1)生而穎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Even in her childhood, she was a very clever girl, for while she was learning to speak, she was taught Po Chuyi’s poem, The P’i P’a Player, and could at once repeat it.)
(2) 蕓獨愛千頃云高曠,坐賞良久。返至野芳濱,暢飲甚歡,并舟而泊。(Yun was especially fond of a place called “A Thousand Acres of Clouds” for its loftiness, and she remained there for a long time, lost in admiration of the scenery. We returned to the Waterside of Rural Fragrance where we tied up the boats and had a jolly drinking party together.)
《琵琶行》、千頃云和野芳濱這幾個詞匯的翻譯中譯者在直譯的同時添加了“Po Chuyi’s poem”,“a place” 和“waterside”加以解釋。
5. 轉(zhuǎn)換補償
(1)茍不記之筆墨, 未免有辜彼蒼之厚。(I should be ungrateful to the gods if I did not try to put my life down on record.)
(2)蕓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諂笑?!保═hen Yun stopped laughing and said, “The citron is the gentleman among the different fragrant plants because its fragrance is so slight that you can hardly detect it; on the other hand, the jasmine is a common fellow because it borrows its fragrance partly from others. Therefore, the fragrance of the jasmine is like that of a smiling sycophant.”)
“筆墨”、“君子”與“小人”這幾個文化負載詞,譯者沒有對此進行音譯,而是選取了西方文化的“put down on record”,“gentleman”和“sycophant”來取代原文的文化意象。
四、結(jié)語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林語堂以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的翻譯目的為指導,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采用了以異化為主的方式,力求保持原文化的異質(zhì)性。同時譯者采用了添加注釋及轉(zhuǎn)換補償?shù)氖址?,一方面方便目的語讀者對原作的理解與接受, 另一方面則適度滿足目的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異質(zhì)性、差異性特征的期待[5]。
參考文獻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1.
[2]林語堂.浮生六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05).
[3]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王煥池.特定文化詞語與《浮生六記》譯本[J].外語學刊,2004(02).
[5]孫會軍.從《浮生六記》等作品的英譯看翻譯規(guī)范的運作方式[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3).
2011年全國17套試卷,除北京卷外,均設(shè)置了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題目,賦分為6―12分。由此可見,本考點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其考查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選擇題,二是主觀題。其中,以主觀題為主。主觀題又分為兩類,一是從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選出幾個句子要求翻譯,二是另給一則文言短文要求翻譯,以前者為主。考點有“正確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詞語、特殊句式”等??忌⒁馕难蕴撛~的意義和用法外,還要特別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考點解析】
翻譯是把對語言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nèi)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查。
要翻譯句子,必須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夠根據(jù)語境讀懂、領(lǐng)會每一文句的具體含意,并能對該句從內(nèi)容和表達等方面作出相關(guān)分析。正確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特別是多義實詞、重點虛詞、相關(guān)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翻譯文中的句子。翻譯句子,要求將文言句轉(zhuǎn)換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的白話文,要做到語意準確、文從字順、規(guī)范明了。
翻譯以直譯為主。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解題方法】
一、理解文言語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對“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的翻譯,要結(jié)合當時帝王氣象與眾不同的迷信思想來翻譯,還要知道“龍虎”象征天子,“五采”云為祥云等自然現(xiàn)象的含義。所以應該翻譯成“我讓人觀望他(劉邦)住所上空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呈現(xiàn)五彩顏色,這是天子的氣象啊”。
2.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xiàn)象,對這些文言現(xiàn)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中省略了主語“江水”,翻譯時要補充出來,譯成“(江水)總是這樣不停地流淌,但(它們)并沒有流走”。又如“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中的“侶”“友”,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理解為“以……為侶”“以……為友”,全句譯為“把魚蝦作為伙伴,把麋鹿作為朋友”。
3.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tǒng)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如“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中的“兇”字理解起來就比較難?!皟础币话闳死斫鉃椤安患椤薄皟磹骸薄皻埍?,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聯(lián)系課文談話主體及后面的內(nèi)容,可以推斷“兇”應該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譯為“黃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轉(zhuǎn)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等并列結(jié)構(gòu),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與這些語句相對應的語句的用法和意義。如對偶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中的“無以”意義和用法相同,都譯為“沒有辦法來”。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中的“席卷”“包舉”“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內(nèi)”“四?!薄鞍嘶摹倍际恰疤煜隆钡囊馑?。
5.對于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住關(guān)鍵詞語,分析句間關(guān)系。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分析主干為“辛苦……非獨……所見明知”,“所見明知”是“所”字短語,作賓語;“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長官)”作定語,全句譯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長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調(diào)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琵琶行》)中的“絲竹”,初中課本《陋室銘》中有“無絲竹之亂耳”一句,“絲竹”解釋為“弦樂器、管樂器的總稱,古代泛指音樂”。據(jù)此推出“終歲不聞絲竹聲”中的“絲竹”也是指“音樂”。又如“腹猶果然”(《逍遙游》)中的“果然”的義項,可以聯(lián)想到成語“食不果腹”來推斷為“吃飽的樣子”。
二、文言文翻譯十法
1.留(原詞保留)。古漢語中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單位等詞語,譯時均可保留原詞,不必翻譯。
2.換(古今詞代替)。換,就是用現(xiàn)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边@里“吾”“汝”直接換為“我”“你”; “布衣”“黎民” 換為“百姓”即可。
3.對(對應翻譯)。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釋為對應的通假本詞的意義;一般詞語最好翻譯為一個包含此語素的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語等。如:“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這里的“游”翻譯為“游玩” 比較好。
4.轉(zhuǎn)(轉(zhuǎn)詞意譯)。文言文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如“下車”),運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辭用語,形象描繪的詞語(“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據(jù)語境轉(zhuǎn)換詞語,意譯。如:“上書乞骸骨”可譯成“上書請求退休,回家養(yǎng)老”。
5.調(diào)(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常見特殊句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語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diào)整過來。)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譯成:“公子能為別人的困難而焦急,(這種品德)表現(xiàn)在哪里呢?”
6.合(繁筆簡合)。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筆,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笨珊献g為:“有統(tǒng)一天下的心意(志向)?!?/p>
7.分(語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譯時需要擴充,才能使語意豐厚。如:“懷敵附遠,何招不致?”可分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8.補(成分補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兼語)的現(xiàn)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jù)語境要補出。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補出省略譯為:“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刪除省略)。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發(fā)語詞(夫)、感嘆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jié)或停頓,只起結(jié)構(gòu)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10.套(套用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見,遇此情況可以套用翻譯。如:“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边@里的“無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為:這恐怕(太晚了)吧?
【模擬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將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煵荒苤问?,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那么,應該如何改變目前古詩文教學的尷尬局面,讓古詩文教學更精彩?筆者認為應該強調(diào)課堂體驗。古詩文教學的課堂體驗就是要從語文學科的整體功能出發(fā),從學生生命的整體出發(fā),讓學生的知、情、意、行融入文本,結(jié)合自己的獨特體驗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并以此感知和體驗世界與自我的真諦。它能使每個學生都擁有一片自我學習、自我發(fā)展的空間,這將極大地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fā)展。
怎樣有效地進行體驗式古詩文教學?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在情境中體驗。
“行而體道”,“行而察道”。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強調(diào)學習者進入情境,親自參與其中的活動,并在參與中獲得體驗,形成結(jié)論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特點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去親歷、去感受、去體驗。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文言文,適合創(chuàng)設(shè)情境表演,通過情境表演能夠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體驗意識。在上《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我先讓學生結(jié)合文下注釋自讀課文,初步疏通文意,然后讓學生以桌椅為船,以掃把為楫,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tài)。其他同學當觀眾的同時,又當評委,指出每組表演的精彩之處,同時,參照原文指出表演不周到的地方,甚至漏掉的細節(jié)。這樣,一堂原本比較沉悶枯燥的講讀課,在學生與文本的碰撞中,擦出了激情的火花,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表演和評價欣賞之中,完全潛入于文本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文中人物的閑適恬淡、寄情山水的心境,切身體會了古代匠師的高超技藝。這遠比老師生硬地講解詞語效率要高得多。
當然,根據(jù)文本的不同,情境創(chuàng)設(shè)的手段可以多樣,如可以借助朗讀、音樂、畫畫等形式。
2.在情感中體驗
學者童慶炳在《現(xiàn)代心理美學》中強調(diào)“體驗的出發(fā)點是情感,主體總是從自己的命運與遭遇,從內(nèi)心的全部情感積累和先在感受出發(fā)去體驗和提示生命的意蘊;而體驗的最后歸結(jié)點也是情感,體驗的結(jié)果常常是一種新的更深廣的把握了生命活動的情感的生成?!惫旁娢奶N藏著豐富而深廣的人文情感,尤其是詩歌,它通常是詩人情感激昂沸騰的產(chǎn)品。但是,古詩文所傳達的情理遠離學生的生活時代,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就要讓學生真正融入詩歌,融入特定的時代,融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如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從“八月秋高風怒號”的環(huán)境渲染,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老來無力的哀嘆,再到“長夜沾濕何由徹”的情感醞釀,最后情感激流上升到一個頂點,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學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的命運多舛、顛沛流離的生活困境及時代的不濟。作品中悲愴壓抑的情感氛圍,自然在學生心中彌漫開來,引起學生情緒上的強烈振動,個個神情凝重,完全融入作品的情感氛圍,融入了杜甫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學習的感受也更深刻。
3.在意象中體驗
詩歌因其本身的特點,表情達意更加深邃,更加空靈。詩歌教學中,須從分析詩歌蘊含的意象入手,喚起蘊藏于學生頭腦中的事物表象,使他們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自動把自己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世界之中,并在自然而然之中完成角色的轉(zhuǎn)換—由學習的主體變成詩歌再創(chuàng)造者,真切地體會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波瀾,更好、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內(nèi)涵。在琵琶行的教學過程中,用感性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把詩歌分解成“江邊孤客”“水上蓬舟”“船中琵琶女”“琵琶女悲憤撫琴”“孤客黯然淚下”等一組形象的畫面,通過這一系列的意象,讓學生浮想聯(lián)翩,走入詩中人物的心靈深處,與之同在、同思,親自感受主人公(詩人)的孤獨失意,使學生對琵琶女悲慘的身世充滿了同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自然更深刻了。
關(guān)鍵詞:技巧;實詞;虛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5-0157-02
通過對高三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要復習好文言文閱讀的知識內(nèi)容,可以從以下方面把握:
1.了解考查內(nèi)容
得了解文言文考點:(1)120個實詞的含義;(2)18個虛詞的詞性及意義;(3)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詞類活用;(4)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將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析綜合。
2.掌握專項訓練解題技巧
2.1 判定文言實詞含義的六方法。
(1)語境推斷法。詞義是不確定的,但上下文的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斷文言實詞的含義。(2)結(jié)構(gòu)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偶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3)語法分析法。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聯(lián)想推斷法。有些文言實詞,雖然我們沒有見過,但是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所學過的知識來解決試卷中的問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5)成語對應法?,F(xiàn)代漢語中的成語,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在理解成語的基礎(chǔ)上,便可推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6)代入檢驗法。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貫通文意,解釋正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解釋,反之即為錯誤解釋。
2.2 掌握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四技巧。(1)語境推斷。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2)標志識別。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若能記住課內(nèi)學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則有助于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3)句位分析。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句末助詞,表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4)對稱分析。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gòu)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2.3 文言翻譯八方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專名如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譯。例: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這里除了"予""左遷"之外,都可保留不譯。(2)替換法。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就要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說法去替換古代的說法。例: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游褒禪山記》)"瑰"換成"珍貴","觀"換成"景象"。(3.)加字法。即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例: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難"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譯。此句譯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
(4)刪略法。指刪去那些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或某些表敬稱或謙稱的詞。例: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句中的"之"是個音節(jié)助詞,可不譯。(5)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語,還省略了謂語,翻譯時必須補出。(6)調(diào)序法。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的位置與現(xiàn)代漢語有一些不同之處,常構(gòu)成倒裝句,應先調(diào)整成合乎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的句序后再翻譯。 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這是一個狀語后置句,翻譯時應該把狀語調(diào)整到它們應在的位置上。(7)拆分法。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有的擴大或縮小了,有的已發(fā)生了轉(zhuǎn)移,這時翻譯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語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兒女"。(8)轉(zhuǎn)述法。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詞語來表述使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例:雄州霧列,俊采星馳。(《滕王閣序》)"霧""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霧一樣""像星星一樣"。
2.4 "篩選文中的信息"的答題三步驟(1)審清題干,排除干擾。題干給我們篩選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考查方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信息。譬如題干中要求"選出直接描寫××景色的一項",這提示我們只能選直接體現(xiàn)某景物景色的信息,而間接或側(cè)面描寫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2)回歸原文,揣摩用意。選項所給的信息是否正確,只有回歸到原文的語境中去揣摩,才能準確把握。這需要我們回歸原文,揣摩用意。(3)比較遴選,去偽存真。選項中總會摻雜一些迷惑性很強的錯誤信息,要想篩選出正確的就必須對所給信息進行認真比較,仔細遴選,依據(jù)試題指向去偽存真,從而得出答案。
2.5 分析綜合"重對應"。答題時我們主要注重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主要是:①個別實詞虛詞故意譯錯;②人物事跡張冠李戴;③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④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⑤憑空添加,無中生有;⑥強加因果關(guān)系。
最后,可以把文言文閱讀分成人物傳記 、游記、 議論說理類,并在平時有意識地進行專題強化訓練,這樣能逐步提高學生的成績。
在2001年全國高考試卷中,除北京外,均設(shè)置了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題目,由此可見,本考點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其考查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選擇題,二是主觀題。其中,以主觀題為主。主觀題又分為兩類,一是從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選出幾個句子要求翻譯,二是另給一則文言短文要求翻譯,以前者為主??键c有“正確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詞語、特殊句式”等??忌⒁馕难蕴撛~的意義和用法外,還要特別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考點解析】
翻譯是把對語言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nèi)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查。
要翻譯句子,必須先理解句子?!袄斫馕闹械木渥印?,要求能夠根據(jù)語境讀懂、領(lǐng)會每一文句的具體含意,并能對該句從內(nèi)容和表達等方面作出相關(guān)分析。正確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語,特別是多義實詞、重點虛詞、相關(guān)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翻譯文中的句子。翻譯句子,要求將文言句子轉(zhuǎn)換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的白話文,要做到語意準確、文從字順、規(guī)范明了。
翻譯以直譯為主。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內(nèi)容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解題方法】
一、理解文言語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對“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的翻譯,要結(jié)合當時帝王氣象與眾不同的迷信思想來翻譯,還要知道“龍虎”象征天子,“五采”云為祥云等自然現(xiàn)象的含意。所以應該翻譯成“我讓人觀望他(劉邦)住所上空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呈現(xiàn)五彩顏色,這是天子的氣象啊”。
2.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xiàn)象,對這些文言現(xiàn)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的“而”省略了主語“江水”,翻譯時要補充出來,譯成“(江水)總是這樣不停地流淌,但(它們)并沒有流走”。又如“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中的“侶”“友”,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理解為“以……為侶”“以……為友”,全句譯為“把魚蝦作為伙伴,把麋鹿作為朋友”。
3.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tǒng)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如“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中的“兇”字理解起來就比較難。“兇”一般人理解為“不吉祥”“兇惡、殘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聯(lián)系課文談話主體及后面的內(nèi)容,可以推斷“兇”應該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譯為“黃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轉(zhuǎn)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等并列結(jié)構(gòu),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與這些語句相對應的語句的用法和意義。如對偶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中的“無以”意義和用法相同,都譯為“沒有辦法來”。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中的“席卷”“包舉”“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內(nèi)”“四?!薄鞍嘶摹倍际恰疤煜隆钡囊馑?。
5.對于復雜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進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住關(guān)鍵詞語,分析句間關(guān)系。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分析主干為“辛苦……非獨……所見明知”,“所見明知”是“所”字短語,作賓語;“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長官)”作定語,全句譯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長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調(diào)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意。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琵琶行》)中的“絲竹”,初中課本《陋室銘》中有“無絲竹之亂耳”一句,“絲竹”解釋為“弦樂器、管樂器的總稱,古代泛指音樂”。據(jù)此推出“終歲不聞絲竹聲”中的“絲竹”也是指“音樂”。又如“腹猶果然”(《逍遙游》)中的“果然”的義項,可以聯(lián)想到成語“食不果腹”來推斷為“吃飽的樣子”。
二、文言文翻譯十法
1.留(原詞保留)。像古漢語中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單位等詞語,譯時均可保留原詞,不必翻譯。
2.換(古今詞代替)。換,就是用現(xiàn)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边@里“吾” “汝”直接換為“我”“你”; “布衣” “黎民”換為“百姓”即可。
3.對(對應翻譯)。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釋為對應的通假本詞的意義;一般詞語最好翻譯為一個包含此語素的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語等。如:“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边@里的“游”翻譯為“游玩” 較好。
4.轉(zhuǎn)(轉(zhuǎn)詞意譯)。文言文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如“下車”),運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辭用語,形象描繪的詞語(“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據(jù)語境轉(zhuǎn)換詞語、意譯。如:“上書乞骸骨”可譯成“上書請求退休,回家養(yǎng)老”。
5.調(diào)(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常見特殊句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等)以及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diào)整過來。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譯成:“公子能為別人的困難而焦急,(這種品德)表現(xiàn)在哪里呢?”
6.合(繁筆簡合)。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筆,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笨珊献g為:“有統(tǒng)一天下的心意(志向)?!?/p>
7.分(語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譯時需要擴充,才能使語意豐富。如:“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可分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8.補(成分補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的現(xiàn)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jù)語境要補充完整。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補充省略為:“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刪除省略)。有些文言虛詞在句子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發(fā)語詞(夫)、感嘆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jié)或停頓的作用,只起結(jié)構(gòu)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10.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見,遇此情況可以套用翻譯。如:“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這里的“無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為:“這恐怕(太晚了)吧?”
【模擬演練】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guān),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蘇子曰:“不聞?!痹唬骸胺蚪现幣?,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guān),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碧K子曰:“善。請重公于齊?!?/p>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①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
譯文:
②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guān),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
譯文: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陳軫謂楚王曰:“王不如以地東解于齊,西講于秦?!背跏龟愝F之秦。秦王謂陳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余為寡人乎?”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今軫將為王吳吟。’”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①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余為寡人乎?
譯文:
②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今軫將為王吳吟。
譯文:
三、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選自《世說新語》)
譯文:
四、將下列文言短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復興。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計,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執(zhí)下獄。先是,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
(選自《明史?方孝孺?zhèn)鳌罚?/p>
①即事不計,當死社稷。
譯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
譯文:
【參考答案】
一、①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余光呢?
②現(xiàn)在我由于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guān),(我)愿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
二、①賢卿為何不在為楚國效忠之余,也為我出一點主意呢?
②不知道他是否懷鄉(xiāng),假如真是懷鄉(xiāng)的話,那他就要唱吳歌了。
三、阮光祿在剡的時候,曾經(jīng)有一輛很好的車子,不論誰來借,他都借給。有個人要埋葬母親,心里想借車子卻不敢說。阮光祿后來聽到這件事,嘆了口氣說:“我有車子,卻使人家不敢來借,還要車子做什么用呢?”于是把車燒了。
關(guān)鍵詞: 英漢文化意象 差異比較 翻譯
1.引言
在翻譯過程中,特別是翻譯兩種處于不同語系的語言時,譯者總要面對棘手的文化意象這一課題。因此,要求譯者在了解源語知識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保留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文化意圖。
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博士曾指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贝颂幩缘淖钋薪?、最自然的對等語在很大程度必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尤其要受到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制約。因此,處理好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特別是一些已被各民族所廣泛接受的文化意象是做好翻譯的前提和關(guān)鍵,也是衡量譯作成功與否的主要尺度之一。
2.文化意象的含義
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蘊涵文化意義的意象,它是在一定文化環(huán)境下生成的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和很強的語境適應性。與文學性的“意象”概念不同的是,“文化意象”消解了“意象”原本所具有的詩意內(nèi)涵,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如果說文學性的“意象”是指藝術(shù)典型的話,那么“文化意象”強調(diào)的則是這個“典型”所象征的文化區(qū)別性。文化意象在文化傳播中不但具有象征作用,而且高度濃縮著文化內(nèi)涵,所以文化意象可以比其他形式更感性、更直觀、更簡潔地表達包含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內(nèi)容。文化意象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兩部分構(gòu)成,通常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xiàn)抽象的概念。其中物象是一種感性經(jīng)驗,可以是一種或多種感官感知的具體物體,是信息意義的載體;而意象通常是一種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是物象在一定文學語境中乃至整個文化環(huán)境中的引申,是文化意象構(gòu)成中的主觀部分。文化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xiàn)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文化意象通過語言這一文化載體來描繪事物的特征和本質(zhì)規(guī)律,體現(xiàn)特定文化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特性。
人們常用具體的東西來表達抽象的概念。但由于各個民族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迥異的人文環(huán)境,所以各自的文化意象也表達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對文化意象的正確理解譯文是能否忠實于原文的關(guān)鍵。
3.英漢文化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
一般說來,文化意象大多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jié)晶,其中相當一部分文化意象還與各個民族的傳說,以及各個民族的早期圖騰崇拜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在各個民族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它們不斷出現(xiàn)在人們的語言里,出現(xiàn)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藝作品里。它們慢慢形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lián)想。不同民族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意象能心領(lǐng)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的溝通。英漢文化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就從植物、動物、數(shù)字、自然現(xiàn)象及色彩來解釋。
3.1 用植物來表達文化意象
英漢民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但人類社會文化背景存在著種種共性??v觀兩個民族的歷史,不難看出它們相互碰撞,不斷融合,在撞擊中,尋求文化的契合點。植物所表現(xiàn)的文化特征同樣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映。如:rose/玫瑰,在兩大民族中,它都象征著愛情。漢民族情歌《送你一只玫瑰花》和英國著名的詩人彭斯所寫《我的愛人像朵紅紅的玫瑰》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自然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等的差異性,每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的方式又不盡相同。因此,有些植物在一種文化里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只有字面意義,并無任何聯(lián)想意義。如漢語言中的“竹”,以“竹子”構(gòu)成的成語俯拾即是:“雨后春筍”、“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等。竹子常用來比喻人正直的品格,如詩人歐陽修的“竹矣君子德,猗猗寒更綠”名句。而對于英國人來說“竹子(banboo)”只有指稱意義,沒有賦予它任何文化色彩。
和“竹”一樣,“松”在漢民族文化中具有文化內(nèi)涵。由于松樹不畏嚴寒,傲岸挺拔,在漢語言中常用來象征剛直不屈、高風亮節(jié)的品格,所以歷代文人自古就有不少詠松的詩句。如唐朝陳子昂的“百尺無寸枝,一身自孤直”,以及的名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潔,待等雪化時”。在英美語言中,“松樹(pine tree)”只是一種樹木,僅此而已。
同樣,英語中的“daffodil(黃水仙)”在英美文化里,常被用來象征“春天、歡樂”。 如下列詩句:
For oft,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The Daffodil
在上面這節(jié)詩中,“daffodil(黃水仙)”象征歡樂,表現(xiàn)詩人在孤寂時從這美好的景色中得到慰藉。而黃水仙在中國的漢文化中卻無此象征意義,有時甚至可以表示為人孤傲、自戀等含義。
3.2用動物來表達文化意象
英漢民族在動物上也反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由于英漢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互相尊重和互相吸收,因此,英漢語在利用語言表達意義、聯(lián)想色彩等時,有一些是大體相當?shù)摹H鏵ox/狐貍,兩個民族都賦予它“狡猾”的聯(lián)想意義;ass/驢象征著“愚蠢”;lamb/小羊,討人喜歡;wolf/狼,兇殘好殺;pig/豬,貪吃;deer/鹿,膽小溫順。
反映在語言中表現(xiàn)為:
人類的共性不言而喻,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每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的方式就不盡相同,相同的動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蘊。如漢民族語言中的龍、喜鵲、烏鴉、杜鵑,英美民族語言中的貓頭鷹、狗等。
“龍”在漢民族的語言中象征著“皇權(quán)”,代表高貴和神圣。在漢民族的古代傳說中,“龍”能“興云降雨”,以“龍”的聯(lián)想意義搭配了許多成語,如“龍飛鳳舞”、“龍盤虎踞”、“生龍活虎”等,而在英美民族中“龍(dragon)”卻是一個“兇殘肆虐”的怪物。
再比如“狗”在英漢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蘊。在漢文化中,狗大都含有貶義,如“走狗”、“喪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美文化中,“狗(dog)”總是含有褒義,如“You are a lucky dog.”、“old dog”等習語。這反映出英美民族把狗視為人之良友。
“杜鵑”在漢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個“啼血哀號”的愁苦形象,歷代文人墨客以它為物象,創(chuàng)作了不少流芳百世的佳作。如: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四月五月偏號呼,其聲哀痛口流血――杜甫《子規(guī)行》
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那堪江上坐,苦聽子規(guī)聲――林散之《屈原故里》
然而“杜鵑(Cuckoo)”這一物象在英美民族文化里,既有愁苦的意義,又具有歡樂、愉快的意蘊,如下列詩句:
O Blithe new-comer! 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and rejoice.
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bird,
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William Wordsworth,To the Cuckoo
在這首詩里,華滋華斯將“杜鵑(Cuckoo)”喻為生機勃勃的春天,詩人聽到杜鵑鳥的啼聲而無比歡樂和愉快。
The Cuckoo of a joyless June
Is calling out of doors.
The Cuckoo of a worse July
Is calling thro’s the dark.
――A.Tennyson,To My Brother’s Sonnets
在這首詩中,丁尼生將杜鵑的叫聲和農(nóng)婦的憂傷相提并論,可見杜鵑這一物象在英美文化里既有“愉快”的意蘊又有“愁苦”的含義。
英漢文化中都有蝙蝠這種意象,在漢語文化里,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但在英語文化中,它并沒有給人以好感,相反,它是一個丑陋、兇惡、吸血動物的形象,與蝙蝠有關(guān)的大多帶有貶義,如as blind as a bat(瞎得像蝙蝠一樣,有眼無珠),as crazy as a bat(瘋得像蝙蝠)等。
3.3 用數(shù)字來來表達文化意象
英漢民族時常借用某一數(shù)字來表達文化意象。例如:漢民族語言中的“三”是成功的數(shù)字,是《易經(jīng)》中代表天地人、日月星合一。此外,“三”與生命的“生”諧音,因而“三”又是生命和吉祥的象征。再如:歐美民族語言中的“七”。在英美文化中,“七”最受人推崇,認為是最完整、最幸福、最吉利的數(shù)字: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是在七天內(nèi)完成的,因而一周有七天之分;圣母馬利亞有七件快樂和七件悲哀的事等。
3.4 用自然現(xiàn)象來表達文化意象
月亮、東風、西風在英漢民族文化里都具有豐富的文化聯(lián)想意義?!霸铝粒∕oon)”在英漢民族中都與愛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景里,有以月亮為景、抒情的精彩片斷。朱麗葉對著月亮吐露了她心中的秘密,舞臺上的月亮,暗示她和羅密歐的愛情就像漆黑天空中的月亮,突然而短暫。在漢文化里,常把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喻為“花前月下”,把婚姻美滿喻為“花好月圓”,月亮在漢民族文化里還具有獨特的意義,如思念之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西風,在漢民族文化里,常指深秋肅殺的寒風,多用來比喻凄涼、清冷。如:
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黃巢《題》
東風在漢文化里指充滿暖意的春風,常用來形容蓬勃的生機,所以有“東風夜放花千樹”之名言,更有“春風又綠江南岸”之佳句。
而在西方卻相反,當西風吹起的時候,英國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而當東風吹起的時候,正是冬天凜冽的寒風。因此,在英美文化里,西風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下列詩句:
O,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wind,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Shelley,Ode to The West Wind
詩人雪萊在《西風頌》這首詩中,把西風比喻為力量,能摧毀一切,同時又吹醒了沉睡的大地,“west wind”代表了溫暖和煦,給世界帶來新生。
3.5 用色彩來表達文化意象
中西方也會引用某一種色彩表達其文化意象。例如:漢民族語言中的“紅色”表示吉祥、喜慶,“綠色”表示生機勃勃、萬物煥發(fā),“藍色”表示沉著、祥和,“黃色”表示富貴、威嚴,“紫色”作為祥瑞、高貴的象征。而在英美民族中的“紅色(red)”表示殘暴、流血,“綠色(green)”表示嫉妒、沒有經(jīng)驗,“藍色(blue)”表示憂郁、黃色、下流,“黃色(yellow)”表示愉悅、歡慶。
4.英漢文化意象差異形成的原因及比較
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的社會群體在各自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各自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huán)境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點和民族色彩,在共同的意象上打上了深深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烙印。
4.1 因不同風俗習慣而產(chǎn)生的文化意象差異
英漢語言是使用這兩種語言的社會成員不同生活經(jīng)驗和風俗習慣的產(chǎn)物,而英漢不同的風俗習慣必然造成英漢語言社會成員在認識、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著很大差異,從而造成同一意象在英漢文化中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含義。例如兔子在中國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漢語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但英美人卻認為兔子是膽小的象征,所以英語“as timid as a hare”譯成漢語時要譯為“膽小如鼠”,而不應譯為“膽小如兔”。
4.2 因不同而產(chǎn)生的文化意象差異
英國人多信基督教,老百姓常見的建筑物是教堂(church),由于教堂里通常沒有可供耗子吃的食物,教堂內(nèi)的耗子經(jīng)常挨餓,所以英語里產(chǎn)生了這樣一句習語:“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相當于漢語里的“窮無立錐之地”。在中國,佛教比較流行,老百姓常見的建筑是寺廟(temple),因此,漢語中有不少借用寺廟、和尚、佛等作比喻的習語,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上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臨時抱佛腳”、“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等。
許淵沖先生曾舉過這樣一例:“Jon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這個句子表面上看上去很容易譯成:“約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魚,還玩游戲。”但這是一句誤譯,因為它沒有譯出英語句子的文化內(nèi)涵,因而也未能正確地傳達此句句子的信息。原來,英國歷史上宗教斗爭激烈,舊教規(guī)定齋日(星期天)只許吃魚,新教了舊教政府以后,新教徒拒絕在齋日吃魚,表示忠于新教,而“不吃魚”也就轉(zhuǎn)而取得了“忠誠”的意思,“玩游戲”需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于是“玩游戲”也轉(zhuǎn)而取得了“遵守規(guī)則”的意思。故此句可譯成:“約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誠又守規(guī)則?!?/p>
4.3因不同地理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文化意象差異
中國是以陸地為主的國家,中國人民自古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民族,人們的生產(chǎn)及經(jīng)濟活動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反映在語言上自然是以陸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相反,英國是一個海洋國家,它的漁業(yè)、造船業(yè)、海運業(yè)在經(jīng)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語言表達上他們所聯(lián)想的自然是與海上有關(guān)的事物,并且他們的生產(chǎn)及經(jīng)濟活動也都反映到他們的形象語言中。例如比喻在嚴峻考驗下才能顯示出誰是最強者時,漢語成語為“疾風知勁草”。而英語則說“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fair.”(在天氣晴朗和大海平靜時看不見好舵手)。
5.英漢文化意象的翻譯
5.1保留法
在翻譯過程中,當一種語言中文化意象的語用目的和另一種語言中同一文化意象的語用目的相符時,譯者可以直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達到一致的交際效用。
5.2注釋法
當翻譯源語中某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時借助注釋法,來幫助讀者接受正確的信息。
5.3替換法
有很多時候,兩種語言的文化意象卻是大相徑庭乃至截然相反的,這時原文的文化意象可以用譯文的另一個具有相同或相似寓意的意象替代。
6.結(jié)語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最終目標是把一種文化的信息足額地傳遞到另一種文化中去,實現(xiàn)對等轉(zhuǎn)換。滿足文化信息等值傳遞的翻譯才是有效的翻譯。
文化意象是各個民族經(jīng)驗積累的產(chǎn)物和聰明智慧的結(jié)晶,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傳統(tǒng)習俗。它是豐富的,也是生動的。在翻譯時,要靈活地運用各種翻譯方法,真實再現(xiàn)源語中的文化意象,使讀者能同原作的讀者在客觀上產(chǎn)生同樣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翻譯成為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最好手段。
參考文獻:
[1]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蕭立明.英漢比較研究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