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_亚洲春色古典小说自拍_国产人妻aⅴ色偷_国产精品一区二555

重陽節(jié)教案8篇

時間:2022-07-30 11:27:3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重陽節(jié)教案,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重陽節(jié)教案

篇1

1、重陽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教育的有效時機。利用節(jié)日機會,合理把握主題,從而以感情為紐帶拉動家校的距離。

2、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老的品質。

3、提升學校形象,構建和諧社區(qū)。

二、活動主題

九九重陽節(jié),敬老我先行

三、活動安排

1、宣傳動員

在九月15日全校升旗儀式上,值州教師進行了“ ”的國旗下講話。號召全校的師生尊老、敬老、為身邊的老師做一件事情。

2、資料的收集

各班組織學生收集關于重陽節(jié)的相關資料。并在全班交流。

3、社會實踐

組織好四年級的學生到永豐敬老院進行慰問。

篇2

   

重陽節(jié)活動反思一

 

        金秋十月,又到了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如今的重陽節(jié),將傳統(tǒng)的習俗與現(xiàn)代的文明巧妙的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人節(jié)。十月23上午,商業(yè)幼兒園開展了“重陽節(jié)”主題活動,此次活動由我們參加國培計劃的“影子老師”來主持。活動前我的指導老師粟老師協(xié)助我寫出了活動方案,并為我準備了一些有關教學的輔助課件,正式上課前還進行了說課,將教案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反復的推敲,終于到了實施的時刻。

 

我首先通過有關重陽節(jié)的傳說導入課程,讓孩子們通過觀看視頻對重陽節(jié)的來歷有了直觀的了解,同時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孩子們的求知欲望都很高,學習非常專注。大家知道了在九月九這天,有個叫恒景的人,憑借一包茱萸葉、一壺酒、一把利劍,鎮(zhèn)服了瘟疫,后來人們就把登高避禍的習俗保留下來,這一天就定為“重陽節(jié)”。接下來我又播放了一些有關重陽節(jié)的習俗,讓孩子們感知“重陽節(jié)”這天人們登高、插茱萸、飲酒、吃重陽糕來過節(jié)。結合幼兒園開展的與“退休教師共度重陽聯(lián)誼活動”,讓孩子們給退休教師獻花、一起聯(lián)歡,讓孩子們懂得了“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我們的國家和社會都非常重視關心和愛護老人,各地都為老人們修建了“敬老院、老人活動中心,我們小朋友要尊敬老人,知道關心愛護老人。引導孩子們說出了平時爺爺、奶奶對她們的關心和愛護。讓孩子們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尊敬老人,最后孩子們親手制作了禮物送給了爺爺、奶奶。

 

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發(fā)言積極,特別是動手給爺爺、奶奶禮物環(huán)節(jié)都很用心,達到了教學目的,但是也存在不足之處。課后指導老師給我做了點評,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反思:活動導入部分時間稍多了些,在啟發(fā)引導幼兒時,語言不夠精煉,最后在制作禮物時,我的示范講解稍快了些,有少數(shù)幾個孩子沒有當堂完成作品。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這些問題,爭取每一次的活動都能做到更好。

 

 

重陽節(jié)活動反思二

       農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佳節(jié)——重陽節(jié)。中國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

 

這周星期五下午,我班開展了重陽節(jié)親子活動,今天特別邀請各位爺爺、奶奶來參加為他們準備的活動。在活動的前一天,我告訴班里的孩子:“重陽節(jié)就要來臨了”。但大部分幼兒都不知道‘重陽節(jié)’是什么節(jié)日。個別幼兒只知道是爺爺奶奶的節(jié)日。因此我給幼兒講解了‘重陽節(jié)’的來歷,讓幼兒更深刻了解重陽節(jié)的含義。并也讓幼兒們回家邀請爺爺、奶奶、婆婆參加活動。爺爺、奶奶們陸陸續(xù)續(xù)的來到了幼兒園。幼兒們都和爺爺、奶奶有說有笑,真是熱鬧。

 

活動開始了,幼兒為老人們表演劉了兒歌,還跟老人們一起唱歌、跳舞。在跳舞的時候,這群可愛的老人都積極動了起來,跟著孩子又唱又跳。幼兒們還體貼的為老人敲敲背、錘錘腿。小朋友還將從家里帶來的橘子親手剝給老人吃,看著小朋友們小心翼翼的剝著橘子,并把橘子掰開用小手一瓣一瓣的往爺爺、奶奶嘴里送。爺爺、奶奶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顒咏Y束了相信這個重陽節(jié),在老人和孩子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在活動結束后我們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反思。在本次活動中需要改進的有:

 

1、在放音樂時,事先沒有倒好碟子,讓家長們等待的時間較長。

 

2、幼兒與老師在表演和跳舞的時候人太多場地沒有選擇適當。

 

3、活動結束后部分幼兒的家長亂扔垃圾,老師事先沒有做好家長的工作,沒有為幼兒做好榜樣。

篇3

【幼兒園九九重陽節(jié)活動策劃一】

幼兒園中班重陽節(jié)教案:小花帽

一、設計思路:

重陽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很好的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尊老敬老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也是幼兒園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契機,中班的孩子很喜歡聽故事,因此我利用老奶奶給孩子做帽子的故事,讓孩子們了解老人對孩子的喜愛,激發(fā)他們尊老敬老的情感。這次活動中我還選用了三幅老師的范例,是希望通過一些具體圖像引發(fā)幼兒對已有經驗的重現(xiàn),而不是成為劃一的圖像標準給孩子,引導幼兒善于采用線條和圖形的變化進行裝飾。

二、活動內容:小花帽

三、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采用變化線條、圖形間隔的方法進行裝飾。 2、激發(fā)幼兒關心老人,愿意幫助老人做事的情感。

四、活動準備:

范例三張、雙面膠、剪好的帽子、水彩筆、蠟筆等。

五、活動過程:

(一)欣賞與討論

敬老院有一個好心的老奶奶,想為幼兒園的小朋友每人送一頂小花帽。

1、老奶奶花了半天時間做好了第一頂小花帽,這時正好有一只小鳥飛過老奶奶的窗口,小鳥銜著帽子飛到幼兒園,告訴小朋友們,老奶奶正在為他們做帽子,小朋友們都非常高興,跑出來看小花帽。(出示紫色帽子)問:這頂帽子上有什么花樣?上邊和下邊是用什么線條變成的花紋?有些什么顏色?可是只有一頂帽子怎么分呢?于是,小朋友開始等奶奶再為大家做帽子。

2、第二天,老奶奶花了一天的時間做了一頂更漂亮的帽子,小鳥又把這頂帽子送到了幼兒園,當小朋友們一聽小鳥的叫聲,就馬上跑了出來,他們想看看,今天的帽子和昨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樣?(出示第二頂帽子):你們一起看看,昨天的帽子和今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樣。

3、老奶奶知道小朋友們非常喜歡她做的帽子,就做得更認真了,這一次,她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做了一頂比以前更漂亮的餓帽子。小鳥又飛快地把帽子送到了幼兒園。這一天,小朋友們早早地等在了幼兒園的門口,當小鳥飛來的時候,小朋友們都歡呼起來,一個小朋友說: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這么漂亮的帽子。(出示第三頂帽子)問:這頂帽子什么地方更漂亮?除了顏色在排隊,還有什么地方在排隊?是怎么排的? 4、第四天,小鳥沒有把帽子送來,小朋友們問小鳥:老奶奶做的帽子呢?小鳥說:今天老奶奶沒有做帽子,因為老奶奶生病了。問:小朋友,你們想想,老奶奶怎么會生病的呢?(引出老奶奶做帽子太累了,所以生病了。)可是老奶奶躺在床上很難過,因為她送給小朋友的帽子還沒有做好,這可怎么辦?小朋友,你們有什么辦法來幫幫老奶奶。

(二)嘗試與操作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都來自己動手,做一頂帽子。 重點指導:

1、引導幼兒大膽創(chuàng)造,介紹不一樣的作品。

2、鼓勵幼兒能改變顏色與線條,表現(xiàn)多種排列方法。

(三)制作與交流

畫好的小朋友用雙面膠粘上帽檐,把做好的帽子戴在頭上,下次去看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

故事《一朵云帽子》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理解故事《一朵云帽子》,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2、通過觀看圖書和表演活動,理解小鳥把云帽子給太陽公公戴的原因。 3、體驗與朋友交流和關心他人的歡樂。 活動準備:

1、大帽子一頂,云帽子和小鳥圖片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展示儀。 活動過程:

一、出示一頂帽子,引出主題。

1、教師:夏天,火辣辣的陽光照在頭頂上,好熱好熱,怎么辦? 2、教師(出示一頂帽子):天熱了,我們戴一頂帽子就可以遮擋陽光,使自己涼快一些,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一朵云帽子》??纯丛泼弊咏o誰戴好呢?

二、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出示幼兒用書放在展示儀上,引導幼兒邊看書,邊聽故事,當教師講述到:小草、小花、大樹說:我戴我戴時引導幼兒思考,你想給誰戴云帽子呢?為什么給它戴呢? 2、教師繼續(xù)講故事,引導幼兒說說:小鳥為什么要把云帽子給太陽公公戴?太陽公公戴上了云帽子,大地變得怎樣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

三、教師和幼兒一起看書講述故事,在對話處,等待幼兒大聲地跟述。 四、分角色表演一朵云帽子。

將幼兒分成三組,分別扮演小草、小花、大樹,講述故事中的對話。 五、韻律活動碰一碰。

教師:天氣變涼爽了,大家的心里感覺怎樣呢?讓我們和朋友一起開心地碰一碰、唱一唱、跳一跳吧!

【幼兒園九九重陽節(jié)活動策劃二】

-----我和爺爺奶奶同樂活動方案

活動時間:2016年10月x號上午9點 活動地點:櫻桃班教室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重陽節(jié)是爺爺奶奶的節(jié)日。

2、使寶寶從小有關心爺爺奶奶的意識,為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 3、喜歡爺爺奶奶,愿意表達愛爺爺奶奶的情感。 活動準備: 糖果、重陽糕等 活動過程:

1、介紹重陽節(jié):

老師和寶寶一起唱歌曲《我的好奶奶》,老師:爺爺奶奶真辛苦,今天是他們的節(jié)日,我們一起來給他們過節(jié),好嗎?

2、老師媽媽親親寶寶

寶寶真乖,老師媽媽親親你(老師隨意親寶寶),老師媽媽親寶寶開心嗎?

3、爺爺奶奶媽親寶寶

寶寶的爺爺奶奶親過寶寶嗎?親在什么地方呀?(寶寶隨意說),

4、寶寶親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親寶寶開心嗎?那我們寶寶也來爺爺奶奶。(播放親親我錄音)。鼓勵每位寶寶去親親自己的爺爺奶奶。

6、吃重陽糕

鼓勵寶寶先把重陽糕給爺爺奶奶,隨后和他們一起品嘗

7、唱hellograndpa,hellograndma.歌曲。 引導寶寶和老師一起邊唱邊做動作。

8、放親親我音樂

請爺爺奶奶和寶寶一起聽著音樂親親、抱抱。

9、愛爺爺奶奶:

為爺爺奶奶做一件小事情,如:寶寶長大了,自己走不要爺爺奶奶抱。為爺爺奶奶捶捶背等。

【幼兒園九九重陽節(jié)活動策劃三】

活動名稱:爺爺奶奶好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重陽節(jié)是爺爺奶奶的節(jié)日。

2、嘗試用各種方式為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表達愛爺爺奶奶的情感。

活動過程:

1、教師介紹重陽節(jié):

明天是重陽節(jié)就是爺爺奶奶的節(jié)日,我們要為爺爺奶奶慶祝這個有意義的節(jié)日。

2、送祝福

幼兒學說一句祝福的話,對爺爺奶奶送上祝福。

3、感恩活動

小朋友,平時爺爺奶奶為小朋友燒飯、洗衣、接送我們上幼兒園,還會給我們買好吃的。在今天這個節(jié)日里,我們回家也為爺爺奶奶做一件事。

活動反饋:

篇4

關鍵詞: 英語教學 學習方式 診斷 糾偏

新課標指出:“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币簿褪钦f我們的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這是針對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滿堂灌”等現(xiàn)象而提出的。

自課程改革推行以來,我同廣大教師一樣,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在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英語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充滿了樂趣,這是可喜可賀的。然而,在具體實踐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根據(jù)我的診斷,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糾偏。

一、對“自主學習”理解有誤

1.“滿堂灌”變成“滿堂問”

自主學習是針對“滿堂灌”而言,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我講、你聽,我傳授、你接受。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后,課堂便從“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在貌似熱鬧的問答過程中,教師用自己設定的“問題”領著學生去尋找“標準答案”。實際上,教師并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也就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表面上師生、生生在互動,實質上是用提問的方式去“灌”,課堂氣氛是活躍了,但學生受益不多,且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2.“自”演化成“放羊式”

主張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老師便叫學生自己看書,至于看什么、怎么看,老師也不作指導、提示及具體要求,更不要說檢查、反饋了,就由著學生隨意看。而在學生自學的時候,老師成了一個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課堂上亂溜達,有的在講臺前等待,有的干脆低頭看教案,以為這就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這是典型的“放羊式”教學。與此相反的一種情況是,一味強調學生的“自”: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選,學習伙伴由自己挑,這是典型的放任自流,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實際上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自主,有名無實。而教師也就成了一個可有可無之人,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3.教師成了“主持人”

現(xiàn)在,如果教師在某堂課上大講特講,很容易被扣以“滿堂灌”的帽子,批之以未貫徹“新課程理念”,于是,教師大都成了“主持人”,不管是哪種課型,教師只能見縫插針地來上幾句,謂之相機點撥。

從現(xiàn)代教育論的角度看,不講或少講確實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聽課、聽報告,真正心儀的,還是那些能說、會說、一語破的能給人以巨大啟迪的老師。善說,是一個人全部才華和智慧的最佳外在表現(xiàn)。當然,說什么、怎么說、在何時說是很有講究的。

例如,在學習7B 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和Integrated skills時,可以以問題的形式問一些有關美國、泰國、英國、俄羅斯的情況、人們的生活習慣,聯(lián)系國情給學生進行知識背景的介紹,為課文的理解做好鋪墊,也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缺少了這一引導的過程,這些內容的學習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課堂教學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種真正自主的空間,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遠非那么容易解決。俗話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要根據(jù)不同的課型來設計教學的方式,才能真正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二、“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1.“熱鬧”地“走過場”

課改以來,課堂教學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怪圈,所謂“熱熱鬧鬧走過場,高高興興搞形式”。一提“合作學習”,就非得熱熱鬧鬧,否則冷冷清清的,似乎難以體現(xiàn)所謂的“合作”。然而,當你走進學生中去看一看,就知道他們在怎樣合作:有的借故講話,有的根本沒在聽;有的搶著說,而不顧其他人正在發(fā)言;課堂上亂哄哄一片,討論了半天也沒有結果,連對方說什么都聽不清,更別提合作了。

更多的情況是“走過場”,主要表現(xiàn)在四方面:其一,有些老師利用課前做好的多媒體課件,運用很多五顏六色的圖片,在課上不斷地點擊鼠標,學生目不暇接地看著圖片,發(fā)出“哇”、“真漂亮”等感嘆,在整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作用上根本沒有考慮;其二,在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沒有讀完的情況下,就開始問:“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等問題。結果學生要么一問三不知,沉默不語;要么胡亂應對,答非所問。教師只好自問自答,草草收兵;其三,學生未必真正把握課本內容,就急于拓展延伸,或進行研究性學習,大搞創(chuàng)新教育。如此人為加速、拔高,學生卻是一頭霧水,無從下手。教師只好把事先準備好的答案公之于生就告萬事大吉;其四,不少教師在課堂上為了避免冷場,擴大教學容量,往往只是“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思考一下或討論一下”,學生根本來不及進入討論主題,就被教師叫起來回答問題,交流看法。沒有思索的交流,怎么能算得上真正的交流?這樣的課堂,教師與學生只能是停留在課文的表面做些淺顯的討論與交流,學生得不到更多的有益的思索與收獲,其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小組合作”成為少數(shù)人的“表演秀”

一提“自主學習”,正如上面所說,教師便走進教室讓學生自己預習,然后自己提問,接著小組討論解疑,然后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作匯報或每人匯報一個問題。而學生方面缺少獨立思考,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沉的交流與碰撞,結果往往是優(yōu)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其他小組成員的意見和想法,成績差的學生成了陪襯,即使他們發(fā)表了意見也往往被忽視,于是課堂成了少數(shù)“優(yōu)生”的“表演秀”??傊?,許多小組合作學習處于一種自發(fā)階段和隨意狀態(tài),不少教師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時偏重于形式,缺乏對其內涵的深刻認識和反思。

所以,要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該謹防好學生“一言堂”的現(xiàn)象,多給其他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做到全體參與、人人發(fā)言,個個有收獲。

我認為,學生只有在充分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表達個人見解,當然包括回答教師的提問;同樣,學生只有進入課文內容,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方能跳出課本,深入理解甚至觸類旁通發(fā)現(xiàn)有見地的見解,唯其如此,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例如,我在新授牛津英語7A Unit 3 Reading “Halloween”時,在學生充分掌握西方人如何過萬圣節(jié)后,為使學生能更多地掌握中外各種重要節(jié)日是如何過的?以及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和“How do you spend the festival?”學生分成小組,在充分醞釀、討論的基礎上,將如何過這些節(jié)日編排成短的情景劇。充分體現(xiàn)了各個節(jié)日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在各個節(jié)日中人們能享受到的樂趣。有了熟悉各個重要節(jié)日的基礎,接下來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萬圣節(jié)在10月31日的晚上,你可知道我們在11月份初剛剛過了一個節(jié)日?(那年的重陽節(jié)正好剛過)”話音剛落,課堂上像炸開了鍋,有的說“中秋節(jié)”,有的說“感恩節(jié)”,有的說“感恩節(jié)不是我們的節(jié)日”,我插了一句:“是一個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焙髞碛型瑢W想起是重陽節(jié)。緊接著我又提出了問題:“重陽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是在農歷的9月初9?重陽節(jié)又名什么節(jié)?”學生帶著我的問題,把重陽節(jié)和萬圣節(jié)進行比較,讓他們明白外國的節(jié)日固然有趣,但我們自己也有非常有意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不能忘記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很好地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師生共同合作,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三、探究學習的泛化

1.“啟發(fā)”代替“探究”

在實際教學中,真正的探究很少,啟發(fā)式教學倒是很多。不少教師設計的問題很瑣碎,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合作能力。提這些問題,老師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啟發(fā)學生,但這些問題不但割裂了探討的意味,而且打斷了學生的思路。實際上,這些問題老師無需啟發(fā),學生照樣能找到答案。

2.濫用“探究”

另一種情況是,課堂上濫用“探究”,以為任何知識都得探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要學生去探究,那些體現(xiàn)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去探究,僅靠聽、閱讀、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那些有關“為什么”“怎么辦”的程序性知識才需要學生通過探究、體驗來自主內化。這種無視教學內容、知識特點與認知方式,動輒探究的做法,只能導致探究的淺層化與庸俗化。

探究學習,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操作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探究學習非常重視實踐、探索、發(fā)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置學生于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的活動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的由來和關系,以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相作用來實現(xiàn)認識的深化。所以,它是學習程序中的最高層次。

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一切需之切”,“一切樂其業(yè)”,在老師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一去領悟,學生做到了自主、主動探究。

讓學生自主學習,既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是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但是,這種轉變少不了教師與學生的緊密合作。自主探究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合作探究是自主學習的手段和補充。在教學中,師生合作有利于雙方心靈的溝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合作精神的發(fā)揚。

總之,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盡可能地實現(xiàn)師生互動,久而久之,就一定會突出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陳學勇.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點滴思考.2009.11.

篇5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中班組教研工作以園務工作計劃、幼兒園業(yè)務計劃為依據(jù),圍繞“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服務宗旨,在不斷地學習和教育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各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及保教質量等,努力實現(xiàn)以幼兒發(fā)展為本、以教師發(fā)展為本的教育宗旨,提高全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特擬定此計劃:

二、工作重點:

1、本期我組教師將在繼續(xù)深入學習《綱要》的基礎上,努力將《綱要》有關精神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環(huán)節(jié);組織本組的教師狠抓一日活動環(huán)節(jié)和常規(guī)教育工作,做好中班幼兒的入園工作。

2、繼續(xù)開展集體備課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熟悉教材后進行集體討論,使教師對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

3、抓好班級常規(guī),規(guī)范一日活動,加強對班級常規(guī)教師常規(guī)的檢查工作。各班要根據(jù)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切實可行的班級計劃,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活動,把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一日常規(guī)作為教師經常性的工作,杜絕各種安全隱患行為的發(fā)生,做到耐心細致,常抓不懈,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園風。

4、游戲活動,資源共享。為了提高幼兒的興趣,增強游戲的趣味性,每位教師準備好選取游戲新穎,有趣的游戲活動,認真?zhèn)浜迷敿毜挠螒蚪贪福⒎窒碣Y源。

三、方法措施

1、本期開展集體教研活動時間為每周三下午進行。每周一次碰頭會,每月一次集體備課活動,教研要結合《綱要》精神,著力于某個問題、某個領域、某個方面進行討論。開展小型課題,在課題活動開展中組織討論課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同尋找解決辦法,改進教學教育方法。

2、本期我組集體備課的重點存在于“積極開發(fā)、開展游戲活動,促進幼兒社會化個性的發(fā)展”,指導幼兒開展生動的游戲,增進幼兒間的相互交往與合作,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3、教師之間進行互聽課活動,在聽課中相互了解他人的教育觀念、教學水平與教育行為,同時也了解幼兒的學習常規(guī)、學習習慣、發(fā)展情況等。聽課后要及時反饋,共同探討,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以便指導自己更好地展開工作。

4、積極參加上級各相關部門和園內組織的各項教學研討活動、學習參觀活動,教學中積極使用多媒體教學。

四、本期我組每月開展的主要工作

九月:

1、制定教研組計劃和各班班務計劃;

2、學習中班早操;

3、召開新學期家長會;

4、慶祝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中秋節(jié)主題活動。

十月:

1、園內賽教活動;

2、重陽節(jié)主題教育。

十一月:

1、組織開展冬季幼兒運動會;

2、幼兒園游戲開發(fā)設計;

十二月:

1、園本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認真分析,總結經驗,并形成文字。

2、“慶元旦”活動籌備。

元月:

篇6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地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也就是說,富有激情的課堂能激起學生渴求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所以,只有教師充滿激情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不斷涌動,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yǎng)和成長,才能讓生命之花在課堂上盡情綻放,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作為最具活力和靈性的學科,語文課堂需要激情的支撐,有了激情,語文課堂就有了生命力。 

那么怎樣在語文課堂上去展現(xiàn)我們的激情呢? 

首先,教師要熱愛教育,熱愛學生。 

激情首先源于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魏書生等都有一段為走上講臺而執(zhí)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們也正是憑借著對語文教育滿腔熱忱的愛,才能在語文教育教學上做出非凡的業(yè)績。于漪老師的語文論文課總是充滿激情,這不能說那不是她愛的表達與傾訴。有了愛心帶來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為學生服務,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真正實施教師對學生的點撥、引導。 

激情來自對教學的自信。教學的自信源于精心的備課。語文教師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試想,一位教師自己都沒有熟悉教學內容,怎么能在課堂上啟發(fā)學生,運用自如呢?所以,只有熟悉教案,才會成竹在胸,充滿自信;有了自信帶來的激情,才可以營造語文教學的生動氣氛,開辟語文教學的嶄新天地。 

激情還來自高尚的志趣。熱愛生活,對教育事業(yè)懷有遠大的理想,興趣廣泛,性格樂觀、豁達,這些應是語文教師的良好素質。志趣廣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師底蘊深厚,頭腦靈活,幽默風趣,反應機敏。有了志趣帶來的激情,可以構建語文教學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實關于全面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 

第二,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富有激情。 

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掌握好輕重緩急,做到抑揚頓挫。“言為心聲”,有聲語言的傳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而語言也是最利于表達情感的媒介。一些語文課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師語言平淡造成的。課上總是一個腔調,沒有重音,沒有起伏。學生聽著索然無味,很容易昏昏欲睡。建議這類老師應該從基本功練起,從朗誦入手,提高口頭語言表達的感染力,做到有聲有色地進行教學。例如,講解重點內容、中心問題時,語氣要加重,語調要提高,要適當放慢語速,甚至暫時停頓;講解非重點、淺顯易懂的內容時,語速稍微放快,一帶而過;講成就時,應熱情奔放;講歷史教訓、問題或困難時,要低沉凝重等等。同時要注意把握好表達激情的“度”,教師的語言激情是發(fā)自內心的、飽滿真摯的、自然流露的一種情感,而不能聲嘶力竭、嘩眾取寵,亦不能矯揉造作。 

第三,課堂設計要形式多樣。 

1.激情導語入佳境 

精彩的課堂就好比優(yōu)美的文章,文章的開頭好了,就能吸引讀者,有經驗的教師都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精美且富有激情的課堂導語,先聲奪人,能使學生對你這堂課一見鐘情,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來。為了一開始抓住學生的心,順利進行教學,還要積極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手段。有位教師執(zhí)教唐詩《登高》時,如此導入: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接下來,老師在《二泉映月》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伴隨著老師如泣如訴,如怨如怒的真情導入,學生神情凝重,捧讀入境。教師的情感極大地感染了學生,學生在吟誦時情緒飽滿,感情充沛,課堂效果非常好。 

2.精思巧問,迸出激情 

教學改革的深化使課堂教學有了顯著變化,其重要標志之一是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更開放,學生思維空間更廣闊,對話式的教學模式被強化了。但是,一個教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問題有序地、層層深入地組織起來,不能把學生無序地問題、有時看上去甚至是無理地問題隨機應變地引向深層,就很難駕馭課堂。只有精思巧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才會活起來。 

記得美國學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個教師》中有這樣一段話:“想要教好的教師可能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偉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賦,這是無法傳播的。然而,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激情的教師。”我國著名教育家于漪也說過:“激情是教師必不可少的素質。”可見,教師的魅力在于激情。點燃我們的激情,讓語文課堂流光溢彩吧! 

篇7

一、精選“孝心”小故事,發(fā)揮課堂的教育主陣地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對青少年加強愛心教育必不可少,孝敬父母當然是愛心教育的主題中應有之義,由“老吾老”到“老人之老”以及整個社會,從人倫,到天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養(yǎng),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包S香溫席”、“王郎臥冰”等名人故事是寶貴的孝文化資源,且家喻戶曉,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組織老師收集、精選了多篇這樣的小故事,利用每周一次的“孝心”教育課及班隊會時間向學生講解。利用紅領巾廣播站、校園電視臺播放“孝心”故事圖象資料,讓學生明白“孝”的含義,潛移默化地把“孝”根植于小學生心中。

二、布置“孝心”作業(yè),強化“孝心”培育

羔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動物如此,何況人乎?為把“孝心”教育落于實處,我們堅持每周為學生布置“孝心”作業(yè)。比如:為父母做一次家務;為父母洗洗腳;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為父母獻上精心制作的賀卡等。讓學生從不理解、不好意思中走出來 ,真正去做,去表達對父母的感謝。許多家長來信反饋:“孝心”作業(yè)拉近了父子、母女的感情,使孩子從小接受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必將對其一生產生深遠影響。

三、充分利用資源,營造“孝心”教育氛圍

班內醒目位置懸掛、豎立以孝心格言或圖畫為內容的標語牌、展示牌,“詩書立業(yè)、孝悌做人”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二十四孝”圖與社區(qū)法制一條街遙相呼應,透射出濃厚的教育氛圍,“孝心一片動天下”等孝心格言讓樹木動容、花兒吐艷;“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孝心回報父母、信心留給自己”的宣傳橫幅,讓愛心與責任一起飛揚。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每天課間操后的“紅領巾廣播時間”,老師的孝心教案,學生的孝心日記時時響徹學校上空,形成了濃厚的孝心教育氛圍,學生抬頭有榜樣、低頭受感染,身旁有“孝”聲,心中植“孝”根,處處徜徉于“孝”的氛圍中。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孝心”體驗活動

開展孝心教育活動我們更注重知行統(tǒng)一, 相繼開展了“兩封信”、“我給爸媽洗洗腳”、“今天我當家”、“我給爸媽過生日”等孝心主題活動,加強學生的孝心體驗。

“兩封信”活動即學生先給爸媽寫一封信,表達對他們的愛,寫出平時不愿說出的心里話、悄悄話。然后,爸媽共同給學生寫一封信,提出殷切希望。許多家長在收到孩子給自己精心制作的祝??ê?,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們一遍遍地讀著孩子的信,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是父母看到孩子已經懂事的欣慰與自豪。不久,一封封包含著無限深情和期望的信也來到學生的手中,有的爸媽在信中寫道:“你的成長和進步,使我們忘記了辛勞,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你的祝福,使我們想起了自己的節(jié)日。你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做一個有用的人,這就是對爸媽的最好回報。”

開展多種形式的孝心獻給家庭、愛心獻給社會、忠心獻給祖國“三心三獻”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星期日、重陽節(jié)、春節(jié)等,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開展助老幫困活動。組織學校小記者深入到社區(qū)、工廠宣傳孝文化, 讓孝敬之風走出校園,延伸到家庭、社區(qū),吹向社會,使孝心美德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輝。建立健全了革命烈士陵園、嶧山及“三孟”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鄒城、愛祖國的感情。定期組織 “走近孟子――感悟儒家文化”、“尋找家鄉(xiāng)新變化”等游覽學習活動,使學生直觀感受孟母“三遷教子”、孟子“立志孝母”等孝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勵志學習的信心。

篇8

1.將美德教育與辦學理念相結合

學校秉承百年潞河“人格教育”辦學理念,堅持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以德為先,文化立校,民主管理”的發(fā)展策略,將“立德樹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我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辦學理念相結合,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重點,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立體化德育網絡。

2.將美德教育與課程建設相結合

開展“微課程”教學?!拔⒄n程”是指以解決班級問題為導向,結合《美德讀本》,通過10-20分鐘的針對性解讀,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拔⒄n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多,我們主要從“微”晨會、“微”暮省起步。學生們或從書中的一個小故事、一段圣賢語錄中受到啟發(fā),或從實踐活動中獲得感悟。

用好“班隊活動”課程。我們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充分利用班隊活動開展“十德”教育。一年級主要學習“孝”的內容,二年級學習“禮”的內容,三年級學習“勤”和“誠”的內容。每位班主任確定學習目標,精心設計教案,上好班隊活動課。上學期,我們組織教師分別上了“我是爸媽的暖寶寶”“禮儀之花處處開”“與誠信同行”等班隊會展示課,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本學期,我們繼續(xù)開展班隊展示觀摩活動,讓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成為常態(tài)。

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皬娀n堂主渠道作用和學科德育滲透功能,把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是學校對課堂教學的總體要求,教師們依托學習共同體,探討德育途徑、方法,使課堂教學德育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

3.將美德教育與校園環(huán)境建設相結合

環(huán)境對人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校重視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氛圍,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校園中四棟樓宇分別命名為“至真樓”“至善樓”“至美樓”“力行樓”,引導師生與家長追求真、善、美,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至善樓一層樓道專門設立“十德樹人”“感恩園地”“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宣傳欄,通過耳濡目染長期浸潤學生心靈。二層樓道里專門設置美德好少年展示欄,使學生身邊有榜樣,人人學榜樣,個個爭做榜樣。全校上下初步形成了人人知美德、人人講美德、人人踐行美德的良好局面。

4.將美德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開展“書香校園”讀書實踐活動。全校形成了“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和文明風尚,早上,學生在朗朗的經典誦讀中開始了新的一天;放學時,以班為單位集體誦讀經典。四月,結合世界閱讀日,開展“詩韻啟蒙 快樂成長”經典誦讀活動;九月,開展“經典誦中秋”活動,學生在唱、誦、演的過程中愛上了經典文化,愛上了閱讀……

開展“講美德故事做有德之人”主題讀書實踐活動。各班開展講美德故事的活動,學生有的講述書中的經典故事,有的講述身邊的美德故事,臺上的學生講得聲情并茂,臺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一個個美德故事激勵著他們學做有德之人。

少先隊組織各班成立“微善社”,教育學生從主動撿起別人不小心遺落的廢紙等小事做起,踐行中華美德。利用午餐時間,持續(xù)開展“文明用餐――我的責任”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愛惜糧食,文明用餐。

在母親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到來之際,開展系列敬老愛親活動,讓學生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同時,懂得愛國就是要從愛身邊的人、愛家、愛班級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