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4:3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人與自然的和諧,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 散文《春》 朱自清 自然規(guī)律 心理感受
散文《春》是朱自清先生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選本都將其選入,多年來也一直是初中語文課本必選的散文示范篇目之一,不知熏陶了多少少人對春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文學的熱愛。那么,這篇散文究竟魅力何在呢?除了朱自清先生一貫的充滿詩意的情趣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因素呢?其中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即這篇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既符合自然規(guī)律,又契合人的心理感受,將客觀寫照對象融入主觀心靈之中,既如實描寫了自然之春,又飽含了作者的內心情感,做到了景、情、理的有機統一,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的和諧樂章,所以才顯得格外動人心魄。
一、拂面怡人的春風
《春》的開篇說:“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边@一句話雖然簡單,包蘊卻并不簡單。首先它道出了一個自然現象:當尖厲的西北風悄悄轉為輕柔的東風,嚴寒漸去,草木復蘇,也就意味著春天的到來。所以商務印書館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關于“東風”的第一條解釋就是“春風”。那么,為什么是“東風”而不是南風、西風呢?這可以用周汝昌先生解釋宋代詞人宋祁《木蘭花》的首句“東城漸覺風光好”來作注解。周先生說:“且道詞人何以一上來便說東城?……寒神退位,春自東來,故東城得氣為先,――正如寫梅花,必曰‘南枝’,亦正因它南枝向陽,得氣早開;此皆詞人詩客,細心敏感,體察物情、含味心境,而后有此詩心詩筆,……古代春游,踏青尋勝,必出東郊,民族的傳統認識,從來如此也?!?《唐宋詞鑒賞辭典》)故歷來寫春天多有寫“東風”者,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秦觀《滿庭芳》寫春天的景致是“東風里,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辛棄疾著名的《青玉案》第一句說“東風夜放花千樹”,用東風催百花來比喻元宵燈會的火樹銀花,從另一個側面表示發(fā)東風與繁花似錦的春天的關系。所以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說“東風來了”,后面銜接“春天的腳步近了”,既是北半球季節(jié)、氣候變化的自然常識,又表現了作者體物之細的敏感。兩個“盼望著”的重復,顯示了詩人內心對春的渴盼的急切,而春天似乎也知道詩人急迫的心情,體貼而慰藉地先遣溫和的東風來報個信,東風和春天似乎是作者盼來的,呼喚來的。所以“春天的腳步近了”這一句話充滿了渴盼之后的欣喜之情,有一種溫暖的人情味,仿佛作者真的聽見了春天越走越近的腳步聲,而不僅僅只是一種“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稚嫩可人的春草
當春天真的已經到來,又該向何處去尋找它的蹤跡呢?作者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春天的草。小草得地氣之先,最早從冬之枯萎中復蘇過來,露出纖纖綠色,因此最能體現早春的景致。唐詩中寫早春常寫到草,大詩人韓愈有兩首寫早春的詩都是這樣,《春雪》云:“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薄对绱撼仕渴藛T外二首》其一云:“草色遙看近卻無?!边@后一句尤其為人所稱道,可見以寫草來寫早春完全符合春天隨時序一步步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也可看作是一種文人傳統。朱自清先生寫道:“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边@正是草色遙看的情景,仿佛漫山遍野都是一片新綠。而當人與草近距離接觸,在上面“坐著,躺著”時,原先眼中大片的綠反而不突出了,人的觸覺感受上升了,所以此時說“草軟綿綿的”。同樣的,這里既是真實的早春圖景,又是作者感受到的早春印象。
三、芬芳誘人的春花
緊接著,春天就開始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了。百花齊放的景觀當然是對春天最絢爛的注解,即使最不留心的人也可以看到百花爭艷的熱鬧,所謂“春城無處不飛花”(唐?韓愈,《寒食》)。所以文中下一段就開始寫春花綻放的情景。桃李爭春、紅杏鬧春是最常見的春花景象,就像石榴花之于初夏、臘梅之于嚴冬一樣,是自然的造化,也造就了這樣堪稱經典的搭配。古詩有云:“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唐?白居易,《長恨歌》)“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唐?王維,《桃源行》)“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木蘭花》)朱自清先生也很自然地寫到桃花、杏花、梨花:“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币话銖恼5囊曈X效果而言,放眼望去,首先看到的是花兒競放的熱鬧場面,所以先寫整體印象是“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再仔細分辨每一種花的不同,于是有色彩上的分別,“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但作者并沒有停留于視覺感受,緊接著又調動其他感官去體驗,說“花里帶著甜味兒”,這里的“甜味兒”既是嗅覺上的香甜,又是由此而引發(fā)的味覺上的刺激,并激發(fā)了作者的想象,由花開時的情景聯想到果實滿枝情景,從而反過來又襯托了這些花給人的美感。這些正面描寫之后,再用蜜蜂和蝴蝶的飛舞來側面烘托花的美,可以說是全方位、多角度描寫。
當看慣了開得如火如荼的桃、杏、梨之后,人們的視線開始轉移,去尋找別有一番情趣的野花,所以先從不同角度寫桃花、杏花、梨花,再寫不為人注意的野花,完全符合人的欣賞習慣和心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一句雖然簡單易懂,包含的信息量卻多,從各個角度寫野花的不同情態(tài)?!跋裱劬Α睂憘€體的野花,是凝神觀照;“像星星”寫群體的野花,散在大片廣闊的草地上,就像星星散布在廣袤的宇宙中;“還眨呀眨的”既承接前一句“像眼睛”,又承接后一句“像星星”,頗得古詩真髓,而且以動態(tài)的“眨呀?!睂戩o態(tài)野花,賦予了野花一種靈動的風韻。杜甫《秋興八首》之一有詩句云:“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薄伴_”既修飾前面的“菊”,有開放之意,又修飾后面的“淚”,有淚花滾滾、珠淚盈盈之意。“系”既修飾前面的“孤舟”,有系住一葉扁舟之意,又修飾后面的“心”,將思念故園的心系住。這種用法歷來為詩家和評論家所稱道。
四、春催人勤,人春相融
當春草、春花、春風、春雨都循著步驟一一到來后,已經春滿大地,人們蜷縮了一個冬天的筋骨和精氣神兒也開始活動和復蘇起來了,所以緊接著就開始寫人的活動:“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在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弊詈?用熱烈的語言贊美春天:“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钡谝粋€比喻著眼于春天的新興氣象,具有無限的生機;第二個比喻著眼于春天的美好景象,給人以美的享受;第三個比喻著眼于春天的力量,鼓舞人們精神抖擻地生活。三個比喻各有側重,從不同角度贊美春天。但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即以人來比擬春天,而且時序上也絲毫不亂,第一句用充滿生命力的娃娃來象征春天的新,這種新既是初春的新喜,又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新生;第二句用小姑娘美麗的容顏和勃發(fā)的活力來象征春天的繁盛,既是百花盛開、花枝招展的真實圖景,又是春天不斷向前推進的象征說法,同時一反以花喻人的慣例,以人喻花喻春天,平添一份“反其道而用之”的新奇;第三句用英武健壯的青年來象征春天對人的心靈影響的力量,春天不僅有催生萬物的力量,而且用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滋潤人們干涸了一個冬天的心靈,使人們生活充滿健康的希望。三句之間暗含春天的自然發(fā)展階段,在象征物的選擇上也遵循人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分別寫娃娃、小姑娘和青年,看似普通的比喻句,其實也包含著作者一絲不茍的精心鍛造。而這種以人喻春天的寫法可以說正是客觀對象主觀化的非常明顯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寫春天,是完全遵循著自然規(guī)律的一步步發(fā)展變化而一一寫來的,從草到花,從風到雨,最后寫人,同時這種規(guī)律又融合在作者一顆細膩體味自然的心靈之中。朱自清的《春》,景、情、理三者交融,讓我們讀起來字字動人心魄、句句韻味無窮??梢哉f,《春》既是朱自清先生精心描寫的自然之春,又是經過他的心靈投影后折射出的心靈之春,是一曲歌頌人與自然的精美華章。
參考文獻:
[1]洪宗禮主編.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
[2]楊春時.審美意識系統.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
[3]張遠山.漢語的奇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關鍵詞:住宅小區(qū);綠化設計;植物選擇;景觀設計
1 引言
21世紀是人類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注重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在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的今天,身心疲憊的現代人在工作之余更加渴望回歸自然,親近自然,以釋放自身的壓力,因此,在購房時,人們不僅僅對住宅的房型、面積、采光有要求,也更加注重住宅小區(qū)的園林景觀環(huán)境。能夠居住在景觀環(huán)境優(yōu)美、綠色生態(tài)的住宅小區(qū)成為所有人的夢想。因此,現今住宅小區(qū)的園林景觀設計應本著“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小區(qū)內的有限空間,實施植物綠化、水景、環(huán)境設施相融合,力求營造出更具人性、更具未來感的家居生活方式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型居家環(huán)境。
2 住宅小區(qū)景觀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2.1 綠化設計中忽略以人為本
住宅小區(qū)的建設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選用頂級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設備,最時尚的設計風格,而在于它能否給人們提供一個很方便的居住環(huán)境,能否給居民一個徹底放松,完全舒適的家,能否提供讓住戶感到舒暢的人性空間。
2.2 軟質景觀與硬質景觀有所失衡
各類園林植物是園林綠化中有生命的主要造園和造景要素,它們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韻和多姿多彩的布置形式,不但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裝點著人們的生活,而且提高了人們美化環(huán)境的意識,不但取得最佳的環(huán)境效益和視覺效果,而且獲得不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但在實際中,許多園林工作者或決策人員的園林植物造景意識不強,在相對狹窄和零碎的綠化空間里,不是以植物造景為主,而是硬生生的加上亭臺樓閣,假山疊石等無生命的景觀,使原本不平衡的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的比例更加失衡。他們沒有從保護環(huán)境、改善生態(tài)的角度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設計,沒有考慮城市綠色空間應具有的多樣化功能而只是注重美觀和造價,以求較高的取費標準,注重硬質景觀在圖紙上的豐富表現,以求迎合房地產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態(tài)。片面追求硬質景觀,使人們所期望的自然環(huán)境和寧靜愜意的住宅小區(qū)氛圍不能得到充分體現,這樣是不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滿意的園林景觀的,應該加以注意。
2.3 缺乏合適的園林樹種和花卉品種選擇的能力
住宅小區(qū)綠化要適地適樹,盡量選用有觀賞價值的鄉(xiāng)土樹種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綠化費用,而且還有利于管理養(yǎng)護。由于住宅小區(qū)內居住樓的數量、高低、方位、空間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局部環(huán)境,且造園植物又各有其特有的生長環(huán)境,因此植物的種植和藝術配植要依據植物的特性和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來進行。住宅小區(qū)植物配置應注重喬、灌、草復層結構植物群落的建成,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綠量,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和功能,增加生態(tài)作用。住宅小區(qū)綠化不僅要強調平面布局的同時,還要在垂直空間上注重喬灌木與地被植物及草的分層結構搭配,這樣既有利于植物的抗逆性,又達到了多樣化的生態(tài)效應,在總體布局中應與整個大范圍空間環(huán)境取得一致,形成以小見大的生態(tài)系統平衡特性。多采用藤本植物和各式花卉進行墻面、陽臺的綠化、彩化,并且充分利用花卉的各種造景形式來點綴,豐富住宅小區(qū)內空間景觀,營造舒適怡人、自然和諧的生活空間。
2.4 運用園林雕塑小品還應加強
園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住宅小區(qū)內很普遍,在小區(qū)綠化中,如果合理地設置一些園林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點綴和組織空間,烘托主題、意境的作用。但是在一些住宅小區(qū)內經??吹綀@林小品使用不當,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覽會,沒有主次節(jié)奏或者與環(huán)境格調不一致,造成人們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濫造,沒有觀賞價值的意境美。我們在設計小品時,一定要從題材、質感、質量、姿態(tài)、擺放位置等方面推敲,尤其在園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要下功夫。
3 提高住宅小區(qū)園林景觀設計的措施
3.1 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
讓園林綠化的主體舒適和愜意。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園林綠化所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氛圍應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以人為本,富有人情味。住宅區(qū)綠地綠化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上注意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搭配。炎熱的夏天能乘涼,寒冷的冬天能曬太陽,居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讓住戶體現到綠地親切感。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戶入口,都要進行綠化。
3.2 統一規(guī)劃與布置綠化景觀
住宅區(qū)綠地種類多,規(guī)模不一,功能各異。在進行綠化景觀設計時,應在統一考慮小區(qū)整體風貌的前提下,根據使用功能要求,科學協調布置綠化景觀,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系統。設計盡量做到人性化,步移景異,建設富有觀賞性和實用性的住宅小區(qū)園林綠化景觀。
3.3 合理地選擇植物品種及配植
設計時,應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之后再進行品種選擇和搭配。品種選擇要考慮植物色彩、花果期及時序,常綠樹、落葉樹,喬木、灌木,速生、慢生等因素。植物配植要有層次感,喬、灌、草的配植要考慮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住宅小區(qū)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將修剪整潔的植物配植在邊際或,以構成多層次種植結構。另外,鄉(xiāng)土樹種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抗病蟲害能力強,養(yǎng)護成本低,因此在選擇上應優(yōu)先考慮。通過配植,能夠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創(chuàng)造出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
3.4 注重景觀的尺度和造型的布置
在景觀設計上應該盡量地采用使人感覺親切的尺度與造型,比如步道,綠地輪廓,景觀小品等采用自然曲線,忌用直線、尖角的景物,以免造成屆住者心理上的不適。還有,應當采用適宜的尺度,比如除了車道外,其他道路不應過寬,以增加鄰居之間的接觸機會,促進社區(qū)關系的和諧與發(fā)展,另外,還要注重細節(jié)方面的設計,缺少細節(jié)刻畫的景物容易讓人覺得簡單化,缺少激情。
3.5 體現景觀的情趣性和實用性
好的景觀應是非常具有情緒化的,其有較強的趣昧性和參與性,而現在風景園林的許多設中卻不能達到這個設計要求,不如人意。比如很多住宅小區(qū)擁有大面積的草坪,綠化率上看來很是達標了,但是,雖然面積很大,即不能進去觀賞與游玩。而且品種單一,也無法具有情趣化的景觀,單調乏味,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人性化的設計。再如很多住宅小區(qū)建造了羅馬式 柱走道,看起來很豪華氣派,但是這樣一來既不能擋風遮雨,二來不能坐下休息,徒有其表,實際上卻無大用處,缺乏實用性。而中國傳統同林就很注重人與景的交融,山可登,石可坐,水可賞,園林道路更是曲折有效,趣味無窮。
3.6 強調人文精神,體現景與情的結合
尊重民俗傳統,承接歷史文脈。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各地方的人都有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民俗習俗和審美觀念。如果住宅小區(qū)景觀能夠挖掘當地的歷史文脈,重視視覺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也就是說在美感之中增加一些人文精神方面的設計。這樣會使觀內涵與居住者的思想感情同時發(fā)生共鳴,才能達到“情與景”的相遇,情越深,越能達到景與情相結合的越怡人的效果,令人愉悅目心,韻昧無窮。
4 結語
總之,住宅小區(qū)的園林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fā)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F今住宅小區(qū)通過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園林景觀環(huán)境,以達到改善城市生態(tài)質量和人居環(huán)境的目的,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這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實現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遲曉輝.淺談住宅小區(qū)園林景觀設計[J].城市建設下旬,2010.
關鍵詞:傳統養(yǎng)生 體育 綠色養(yǎng)生
0.前言
進入2l世紀,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科技的巨大進步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得人們總體的體質狀況和健康水平卻日益下降,“現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與每一個人“親密接觸”。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質量,人們逐漸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皩<覀冾A言,2l世紀是以自我保健為主的世紀?!薄白晕冶=】梢哉f是傳統養(yǎng)生的現代說法,是我國傳統養(yǎng)生理論與時俱進的結果。我國歷代傳統養(yǎng)生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獨特而有東方特色的養(yǎng)生理論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學術界,存在著重養(yǎng)生著述的醫(yī)學專門研究,輕養(yǎng)生價值的多學科綜合探討的問題;在體育界,存在著重養(yǎng)生術勢套路的傳習演練,輕養(yǎng)生觀念理論的深人分析的問題?!睆陌l(fā)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傳統養(yǎng)生與體育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是提法眾說不一。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了綠色養(yǎng)生,并認為綠色養(yǎng)生是新時代的呼喚,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內在和諧。
1.綠色養(yǎng)生概念的提出
綠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著蓬勃的生機、旺盛的活力、綿延的生命,象征著理解、寬容、善意、友愛、和平和美好。它已經從像花、草、樹木一樣的自然綠色內涵,轉向人類生活世界更深層次的生態(tài)語境。綠色是和F、純潔、健康的代名詞,含有無公害、純潔、公正、科學、進步和發(fā)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機的體現。綠色代表人們的渴望和對更高水平的期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許多以綠色為標志的產品和服務先后被推向了大眾,打開了廣闊的銷售市場。事實已經證明:這些綠色產品和服務迎合并滿足了大眾的需求。在學術界也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綠色奧運、綠色體育、綠色理論等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并逐漸推廣。
養(yǎng)生,又稱攝生,是各種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增加壽命等措施的總稱。中國傳統養(yǎng)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導引、五禽戲這類養(yǎng)生功法?!爸袊蟀倏迫珪鴮︷B(yǎng)生的定義是: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yǎng)、藥養(yǎng)、節(jié)欲等手段,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養(yǎng)生既要順應自然,又應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做到內外齊養(yǎng)、形神兼修、動靜結合、勞逸結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見的傳統養(yǎng)生方法主要有靜神、運動、食養(yǎng)、藥補四種。
體育作為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一種有效手段,本質上與養(yǎng)生血脈相承。但目前國內體育界對養(yǎng)生一詞的叫法卻是五花八門,有直接叫“養(yǎng)生術的,有叫“傳統養(yǎng)生”的,有叫“養(yǎng)生功法”的,也有叫“體育養(yǎng)生”的。暫且不說這些說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邏輯學規(guī)則,筆者認為這些說法更能說明目前人們對養(yǎng)生知識了解的不夠全面、深入。當然,在我國古代養(yǎng)生術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其與當時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存在一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不斷成熟完善的歷程;其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相適應,存在一個或強或弱的迷信神靈、崇拜上天的過程。縱觀我國傳統養(yǎng)生的發(fā)展歷程和整體輪廓,應該說體育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們從事養(yǎng)生的一種手段。
近年來,關于體育與養(yǎng)生的文獻逐年增多,但說法不一,有“養(yǎng)生體育”、“體育養(yǎng)生”、“運動養(yǎng)生”、“傳統養(yǎng)生體育”等。本文不是對這些說法發(fā)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及人們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種新的說法—一綠色養(yǎng)生。綠色養(yǎng)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原則,參與者通過體育活動達到養(yǎng)心、養(yǎng)神、養(yǎng)形的一種保健方法。綠色養(yǎng)生是體育和養(yǎng)生的結合,是我國傳統養(yǎng)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國傳統養(yǎng)生理論與時俱進的結果。養(yǎng)生與綠色養(yǎng)生是一般與個別、整體與個體的關系。
2.綠色養(yǎng)生的特點
2.1適用范圍廣。綠色養(yǎng)生主要是通過體育活動來達到身心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它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適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齡層次。按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變化,不同人群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男性的運動量可適當大些氣而女性的運動量應小一些,特別是女性在月經期一定要避免劇烈運動。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及少年時期正是機體生長發(fā)育的旺盛時期,其運動對促進生長發(fā)育和增強體質有重要意義,所以運動方式主要是每目的‘兩操“(即早操和課問操)和1小時的休育活動;青年時期正是機體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時期,機體各系統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時期,可選擇一些運動量較大運動;中老年人各系統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宜選擇較輕柔的運動。
2.2可操作性強。綠色養(yǎng)生是我國傳統養(yǎng)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體育運動項目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上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主要是一些對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動的項目。所以,它有很強的操作性,運動量可自如控制,特別符合當前國際流行的中、小強度運動健身原則;活動場所也不受限,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且能有效地達到健身養(yǎng)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經濟性高。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傳統的武術項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習練簡易,不會因為場地、設施、天氣等其它外界條件的變化而受到影響。換言之,可以隨時、隨地、隨意愿進行練習,能以較小的投入達到較大的收益,不僅能有效地達到健身養(yǎng)生,而且還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推動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有效途徑。
3.綠色養(yǎng)生的原則
3.1個體差異原則。有一種傳統的觀點認為:養(yǎng)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認識越來越不合時宜,事實證明:養(yǎng)生應該從青少年做起。一些專家還呼吁:在童年期就應該培養(yǎng)孩子們的保健意識,促進他們良好健身行為和生活習慣的形成。綠色養(yǎng)生提倡個體差異原則,就是指要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即要根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身體狀況來選擇不同的運動形式和運動量。
――韓國“自然環(huán)境詩人”盧英守
“韓流”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但人們對其背后真正意義上的韓國文化尚且知之不多。換言之,韓國文學還遠沒有像韓劇那樣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所幸的是中韓文學界為兩國更高層次的文化交流付出的努力和實踐日漸活躍和富有成效,韓國文學的中文翻譯工作方興未艾,使得韓國文學在中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揚,韓國女詩人盧英守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里在中國亮了相。
盧英守出生于1949年。1998年,她作為家鄉(xiāng)韓國蔚山的《每日新聞》撰稿人從事文筆活動,當年就獲得月刊《蘭與生活》的“讀者欄目獎”。之后,她一發(fā)不可收地步入詩歌創(chuàng)作領域,先后獲得了韓國多個文學獎項。2002年,詩人獲得了中國沈陽市朝鮮族文學會《遼東文學》雜志“優(yōu)秀作家獎”,隨后又陸續(xù)獲得了《延邊文學》雜志“尹東柱文學獎海外特別獎”和《長白山》雜志社“夢都美文學獎”。
盧英守在韓國被人們稱為“自然環(huán)境詩人”,譯成中文應該是“親和自然環(huán)境的詩人”?!坝H和自然環(huán)境的詩人”這一稱呼,從另一個角度濃縮和概括了詩人詩歌世界的內涵,圍繞這一特點去考察詩人的作品,無疑會更加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情感世界。
縱觀盧英守的作品不難發(fā)現,詩人的創(chuàng)作首先是從贊美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起始:“那是我無盡的愛/那里有粼粼海波/大船,小舟融進那溫柔的懷中/那里就是一處深港/四十年前的腌菜季節(jié)/忙碌一天的那時代”(《我的家鄉(xiāng)長生浦》)。這就是詩人童年記憶中的故鄉(xiāng),那里有“小海豚騰躍群舞/大海豚環(huán)游呵護/號角響起彩帶飛揚/小舟大船捕魚歸來”(《長生浦打令謠》)的美好生活,有“每一顆樹枝都掛滿了果實”(《梨樹》)的“遠近聞名的蔚山甜梨”(《蔚山梨》),更有傳承鄉(xiāng)土文化的“巍峨的石碑”和“古老的巖畫”(《盤龜臺巖刻畫》)……詩人作品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著對家鄉(xiāng)美麗、和諧景象的眷戀和熱愛,在詩人的眼中,家鄉(xiāng)長生浦的大?!坝肋h是龍王眷戀的海洋”(《我的家鄉(xiāng)長生浦》)。
一、人產生于自然。人類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文明史,但人類的產生歷史更長。那么人是怎樣產生的呢?帶有宗教色彩的描述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有夏娃之說。事實上從進化的角度揭示人的起源。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有機物到海洋生物,從生物到海中動物,從海中動物到水路兩棲動物,到陸上動物,于是又出現了森林古猿。森林古猿通過長期的進化又分化為黑猩猩、大猩猩,進化到猿人。從人的演化歷史看,沒有地球這個大自然就沒有人。人的進化過程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一個明確的現實就是先有自然后有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他的高級思維能力。大約在300萬年前完成了由猿到人的進化歷史,從猿人、古人到近代人,他們的思維在發(fā)展,他們的知識在擴大。今天的人能制造飛機、火車、電腦。對于一千年前的人類來講,這就是神話。人的思維能力為什么得到不斷發(fā)展,這是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原始人為了防止野獸的襲擊,全心全意居于樹上、崖下。為了生存他們學會用樹枝、石塊作武器。在人的進化中有了語言,會了算術,開始養(yǎng)植、耕作,逐漸地牧業(yè)與農業(yè)分工、農業(yè)與手工業(yè)分工,手工業(yè)與機器工業(yè)分工??傊黔h(huán)境的作用,使人類有了進化的可能。人為了生存需要勞動,而勞動是人類利用自然進行能動的創(chuàng)造。勞動使人直立行走,帶動產生手的分化。勞動發(fā)展了語言和意識。如果離開地球這個自然環(huán)境,就不會有今天的人。自然產生人,并為人的發(fā)展進化提供了條件。
二、人依賴于自然。人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人生存依靠自然界,沒有自然界,人類就沒有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人類的生存需要吃、穿、住,這些都要依賴于自然條件。大氣層的存在使人類得到了合適的光和熱。一年四季,水汽上升與凝結下降,給人類創(chuàng)造了農業(yè)生產條件。人類所依賴的自然界,包括土壤、水、空氣、光等這些動物和植物等生物自然資源。人類的生存就是緊緊依賴自然環(huán)境。設想一下,沒有空氣,那將是多么可怕。人的生存靠勞動,勞動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下進行的。如果農業(yè)沒有自然界的土壤、水分、空氣、陽光等,莊稼是不能生長的,工業(yè)勞動也是與自然界分不開的?;すI(yè)使人眼花繚亂,它給人帶入現代化生活之中。從石油能生產塑料、化纖、油料等產品。從塑料制成電視機、汽車、樂器、房屋等,化纖制成漂亮的服裝,化肥用于增產糧食,油料是運輸工具的“糧食”。在這一系列發(fā)展過程都貫穿著勞動。這些勞動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取自自然界的原油。更進一步講,取原油需要有鉆塔、鉆桿、鉆頭等打井設備。這些設備大都來自自然界的金屬。人類的勞動就是與自然界緊密相聯。我們說,大慶石油工人、雞西煤礦工人、大興安嶺林業(yè)工人……這些工人的稱號,都以當地自然資源為特征。桂林山水、黃山奇景、西湖美景,使它們成為旅游區(qū)??傊说纳嬉蕾囉诖笞匀?。
三、人改造自然。人依賴自然又反作用于自然。首先,人的產生和發(fā)展不是自然界發(fā)展的消極產物。人類為改造自然條件,為使生活更美好,他們對自身進行了發(fā)展。從語言、文字、數字到天文、地理,人類從木器發(fā)展到石器時代,又到金屬時代。古時就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在與自然的抗爭中,人的腦力更加發(fā)達,智慧更大。其次,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牛頓從蘋果在樹上成熟落到地上這一自然現象中,發(fā)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它為力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ㄌ貜呐可w從瓶口崩出,發(fā)明了蒸汽機,為大工業(yè)奠定了基礎。旱年有水利工程,澇年有防洪排澇系統?;纳狡卤桓脑斐商萏?,改進種子,提高產量。這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中國人建起了南京長江大橋,治理了黃河,修通了天津運河,建起了宏偉的三峽工程。人們在生活中、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了解自然、改造自然。人類發(fā)展了仿生學,從蝙蝠的生態(tài)原理制造了雷達,從鳥的飛行制造了飛機。美麗的城市、高大樓房、公路、立交橋、公園、人造假山,人工湖等給人的閑瑕帶來歡樂。人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改變自然界的天然面貌,使自然界能夠適應自己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人類依靠自然,人類也需要保護自然。如何建立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呢?首先要正確認識自然,合理地開發(fā)自然。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帶有粗放性、盲目性,所以,在為人類增加大量物質財富,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存在的環(huán)境,使生物圈的狀況急劇惡化,造成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這種對自然生態(tài)平衡破壞的行為必須改變。對自然要采取改造與保護并重的方法。其次,要依靠科學技術改造自然。環(huán)境污染是指人為地排放的有害物質在環(huán)境中,達到一定程度,持續(xù)一定時間,造成了環(huán)境中原來下沉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和動植物的正常生長,惡化了人類生存環(huán)境。現代科學技術為調節(jié)生物圈的動態(tài)平衡提供了必須的手段。要制定新的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使工業(yè)過程,自然過程相互適應。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物質和能量合理循環(huán),使人類樹立環(huán)境意識。在大樹砍伐后要栽上小樹苗,在重工業(yè)投入生產前要配套環(huán)保設備??傊祟惐仨氄J識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動態(tài)平衡,保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發(fā)展。
(作者單位:大慶石化公司煉油廠)
關鍵詞: 風景園林 設計 建設
在園林設計方面,難免會在建筑群中涉及到原有的一些寶貴的具有區(qū)域特色的生態(tài)資源,如歷史悠久的古樹、特色鮮明的名貴花木、具有人文特征的河流等,這些資源普遍具有特殊性,也是屬于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因地制宜好好將這些寶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維護,結合當地生態(tài)區(qū)域內的花草樹木、人文歷史等資源,進行有效的設計,將這些寶貴資源合理利用成為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一大特色,既可以有效降低園林建設當中的成本,又能提高當地的生態(tài)效益。因此,在進行現代園林設計及建設過程當中,應該對當地資源加以保護,尊重風土人情,才能更加體現出設計的獨特魅力和特色。長島別墅區(qū)體現了以大自然的清新氣息為基調的度假休閑式的生活場景,在設計風格上追求天人合一,古典風格融合現代手法,元素的利用上以造型別致的綠化植物作為體和面,水和雕塑作為線和點,形成豐富的景觀感受層次。
一、長島別墅區(qū)工程簡介
長島位于武漢湯遜湖東北岸,所處位置交通便利,山水環(huán)抱,36平方公里的湯遜湖風光無限,守望著一座絕世臻島,處處原生美景,一席尊崇領地。360度全景水岸線,勾勒出三面環(huán)湖的完美格局。臨湖而立,湖光山色,氣象萬千。即使在武漢這個多湖泊的城市,這仍然是一片難得的島嶼別墅。長島項目總占地面積達195506.1 平米,建筑性質用地達89392平米,主道路占地24703.4平米,次道路中園路和鋪裝用地占地14358.2平米,綠化面積達60768.55平米,水系面積達5000平米,會所游泳池面積占地995.2平米,地面停車位21個,占地面積288.75平米。
二、長島別墅區(qū)設計目標整體定位
在設計目標的定位上面,首先,長島別墅區(qū)致力于打造一個英式自然的高品位別墅區(qū),強調高度節(jié)約,人與自然共生,維護自然過程與格局,傾力打造出當地房地產界有知名影響的一張名片。其次,長島別墅區(qū)致力于打造一個強調宜人尺度的感性的城市別墅區(qū)。同時,長島別墅區(qū)擁有不可復制的稀缺資源,是一個親水近水的別墅區(qū)。
作為園林設計的一部分,長島別墅區(qū)設計意向的主要目標就是:第一,按項目的定位,基地背景以及優(yōu)勢的條件,方向更明確,制定的方案更具體。第二,按照高品質的社區(qū)標準進行高標準的景觀設計思考。第三,長島別墅區(qū)在設計風格上力求自然、簡潔、現代。第四,在設計上根據建筑的風格給予景觀上的呼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設計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人性化的別墅區(qū)。
另外,長島別墅區(qū)設計意向中的主要立意有以下幾點:第一,在整體規(guī)劃方面,要突出建筑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一,使綠色、水成為建筑的一部分,也使建筑與自然天空,土地相融合成為自然的一角,達到自然環(huán)境與生活的和諧統一。第二,在細節(jié)處理方面,力求簡約的歐洲自然風格。第三,在線條布局方面,力求富有創(chuàng)意,具有幻想力,幾何線結合弧線規(guī)劃。第四,在小區(qū)布局方面,力求生動性、可參與性、人文性等。最后,在氣氛營造方面,長島別墅區(qū)力求營造出一種休閑、尊貴風格,配合穩(wěn)重的建筑凸顯出奢華優(yōu)雅的氣氛。
三、長島別墅區(qū)基本設計
在商業(yè)街景觀區(qū)的布局方面,長島別墅區(qū)次入口與大地交接處就是商業(yè)街區(qū),商業(yè)街景觀區(qū)作為體現島區(qū)景觀高貴品質的最理想區(qū)域。因此景觀設計應處處透露歐洲貴族精致奢華的生活細節(jié),通過鋪裝、花卉樹木等,營造優(yōu)雅、輕松、具有浪漫氣息的消費環(huán)境。由于功能需要此商業(yè)街有綜合樓,綜合類是別墅區(qū)的配套設施,給司機,管家等家政人員居住的,所以要與別墅區(qū)完全隔離。在長島別墅區(qū)的設計中,沒有采用生硬的圍墻將長島別墅區(qū)與其他配套設施隔離開來,而是用高大密林大樹讓人有密而透風的感覺。
在植物的景觀設計方面,植物景觀設計作為整個環(huán)境規(guī)劃中處于的極其重要的部分,是整個環(huán)境設計的核心內容之一。長島別墅區(qū)整體是一個簡約的風格,所以在植物配置上以現代自然為主體,以靈活生動的布局手法,將酒店商業(yè)度假區(qū)、長堤生態(tài)休閑區(qū)、別墅居住景觀區(qū)、商業(yè)街景區(qū)以及樣板別墅區(qū)營造成舒適休閑而且各具特色的空間。通過以樹冠寬闊、枝條優(yōu)美的優(yōu)型喬木作為主要節(jié)點的骨干樹種,以常綠以及落葉結構的喬木、小型開花樹交織出立體而富有節(jié)奏化的綠化空間。層次鮮明的灌木和地表植被在步道兩旁和湖岸各個季節(jié)相繼繁花盛開。小型開花樹,不同質感和色彩的葉飾也為各個節(jié)點增加趣味性。相對地,別墅區(qū)在中層小喬木及高灌木提供了必要的私密性,既享受到寧靜的活動空間,又能欣賞到湖岸的景致。酒店商業(yè)度假區(qū)在各類高檔喬木的點綴下,體現了其奢華、高貴的歸屬感,疏林草地沙灘的相互輝映體現了長島別墅區(qū)設計中靜謐休閑的氛圍。長堤生態(tài)休閑區(qū)是連接酒店和別墅區(qū)的一條“金色飄帶”,植物配置上主要以色葉落葉喬木為主,結合開花的小喬木,花灌木以及地表植被營造出四季變換的不同景觀。商業(yè)街景觀區(qū)主要是體現其濃厚的商業(yè)氛圍,所以配置形式以規(guī)則式為主,體現有序、規(guī)律的感覺,在規(guī)則之中又不失自然的風格,讓人有駐足觀看的想法,與別墅區(qū)的交接處用密實的結構常綠樹作為分隔空間的作用。樣板別墅區(qū)可根據不同的建筑風格采用不同的形式來配置,主要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園林設計中要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自然因素有著較為強大的修復和愈合功能,能夠自然形成閉合的物質循環(huán)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物鏈條,保持各物種和諧統一發(fā)展的平衡,自然這種修復能力是人為因素無法比擬的。所以在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以自然為導師,好好理解自然的造物,并把自然因素合理運用到園林設計中,這樣既可以減少在開發(fā)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還能夠返還枝葉、返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條件成熟的地區(qū)可以在莊園內設置一個池塘收集雨水并沉淀污染物,然后將沉淀過的水再返還到濕地中,供濕地的動植物物使用,通過可持續(xù)的調節(jié)方法不僅順其自然,還能優(yōu)化空間環(huán)境。
在園林設計中合理借助自然因素,人為的表現自然發(fā)展進程,可以使得人們在此區(qū)域中更加親近自然,讓人們身臨其境去感受自然發(fā)展的痕跡,關注大自然發(fā)展留下的痕跡,更加直觀的理解自然復雜的過程,展現出自然發(fā)展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現象。比如在園林設計中,可以根據雨水的流向、匯集以及及再利用的過程,展示成一種獨特的形式,不僅可以形成獨特的景觀,而且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在我國就有應用實例,如厚街水道景觀就為人們鋪開了一幅厚街水道的自然歷史景觀,在設計過程當中沒有人為的砍伐樹木,盡量使自然保持原樣,即使在開發(fā)過程中由于建設需要不得不轉移的樹木,也會做好標記,在建設好后搬回原來位置,將自然再生的過程完整的展現出來。
結語
優(yōu)秀的園林設計,應該堅持生態(tài)原則,保護自然環(huán)境,運用科學的設計體現出自然并引導自然,將生態(tài)、經濟、人文以及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真正富有成效的科學園林,這才是現代園林設計所努力追求的原則和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清坡,康永峰,王久艷,羅東紅,孫東冬,楊永濤.論鄉(xiāng)土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價值工程.2012(03)
一 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在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tài)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tài)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wěn)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tài)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tài)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fā)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guī)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fā)生的“內在根據”,變?yōu)榱爽F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qū)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fā)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fā)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huán)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zhàn)、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yōu)越于自然界和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fā)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guī)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tài)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 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一 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在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tài)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tài)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wěn)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tài)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tài)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fā)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guī)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fā)生的“內在根據”,變?yōu)榱爽F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qū)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fā)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fā)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huán)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zhàn)、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yōu)越于自然界和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fā)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guī)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tài)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 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