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8 00:24:3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小學英語國培研修總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虛擬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管理共同體的構建
以網絡平臺為主體的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構建一個務實、有責任感、懂培訓的管理團隊,這是實現(xiàn)培訓有效性的一個關鍵點。對各級教師遠程培訓而言,這個管理團隊,在市級層次就是由市級總管理員、市級各學科班主任組成的管理團隊和由市級學科專家組成的輔導員團隊;在縣級,就是由各區(qū)縣培訓機構和遴選的區(qū)縣各科班主任組成的管理團隊和區(qū)縣學科輔導老師組成的輔導老師團隊;具體到一個學校,則是由學校管理團隊組成的校點班主任,骨干教師擔任的學校輔導員。這不同層級的管理團隊和輔導團隊,對進行遠程培訓的中小學教師而言,在網絡上,他們適時地進行組織管理,網上交流,網上學科專業(yè)引導,網上答疑。在虛擬的網絡中,通過電話聯(lián)系、QQ交談以及論壇交流。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培訓的管理團隊和輔導團隊,與老師們形成了一個網絡虛擬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成員之間的聯(lián)結,就是以共同完成遠程培訓任務為共同目標。網絡團體構建成的管理共同體,需要在實際團體中進行遠程培訓管理探索,總結管理經驗,提出問題建議,會商未來遠程培訓管理有效途徑,結成實體的培訓管理共同體。以四川省樂山市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為例,2010年9月樂山市依托全國教師繼續(xù)教育網為學科遠程培訓平臺啟動了樂山市第一批樂山學科遠程培訓,培訓項目為全市3693名中小學老師語文、數學、英語學科的學科培訓;同年11月,樂山市參與了“國培計劃”中小學幾個小學科的培訓項目,這幾個培訓學科依托的網絡平臺有全國教師繼續(xù)教育網、新思考網,教師研修網;2011年4月,樂山市啟動第二批學科遠程培訓,這次也是依托全國教師繼續(xù)教育網開展的全市4212名教師的學科遠程培訓。這樣大規(guī)模數量教師參與遠程培訓,不僅需要網上的虛擬團隊適時的管理,還需要管理團隊從網上落實到網下到位,進行問題研究和策略探索。在這幾個培訓項目開展期間,樂山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在學科培訓中期專門召開了各學科輔導專家研討會,共同探討遠程培訓的有效性,以及學科輔導專家在遠程培訓中所要擔當的重要角色;在培訓后期,召開了縣級培訓機構項目負責人研討會,分析全市學科遠程培訓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探索農村教師學科遠程培訓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國培結束后,樂山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組織參與國培計劃的班主任、輔導老師召開國培研討會,總結國培計劃中遠程培訓對教師專業(yè)素質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處。從網上的交流,落實到現(xiàn)實團隊中的共同研討,形成一個經驗豐富,認識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團隊,這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所必須具備的首要要素。
虛擬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利用網絡培訓平臺提供資源的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從他們登錄進入平臺學習的第一天開始,來自不同區(qū)域的教師們就在網絡平臺上形成了虛擬的教師網絡共同學習體。在這個平臺上,老師們可以針對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在平臺提供的相應板塊里相互交流。這些交流形式包括論壇發(fā)帖、研修日志的,教學反思和教學敘事的撰寫,作業(yè)和總結的提交。通過這些方式的交流,在這個虛擬的平臺上,老師們形成了網絡虛擬學習共同體,他們共同奉獻和分享這個共同體成員在遠程培訓中的教育教學經驗與智慧。但這個共同體所共享的平臺畢竟是虛擬的,老師們需要從虛擬走向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的教學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遠程培訓所獲所得。這就是遠程培訓在教學中的實踐運用。安徽無為縣教師進修學校所提倡的現(xiàn)場研習,就是遠程培訓在現(xiàn)實教研中的實踐運用,也是參訓教師們的虛擬共同體走向現(xiàn)實教研共同體的一個范例。這種現(xiàn)實的教研共同體,可以由市級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和教研機構,也可以由不同區(qū)域的教師培訓中心和當地的教研機構共同組織發(fā)起,共同營造遠程培訓現(xiàn)場研修的氣氛。樂山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在2010年的國培過程中以小學英語學科作為了一個試驗范例,在此次現(xiàn)場教研的活動中,師訓中心選取了一個縣級區(qū)域的一所小學作為教師培訓現(xiàn)實共同體研修的場域,讓本區(qū)域參加國培的小學英語教師,現(xiàn)場做了一個新方法新課堂的展示,將網絡上所習得的理論,用于實際的課堂中,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遠程培訓實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樂山市師訓中心又選取了另一個縣級區(qū)域,做了小學數學現(xiàn)場研習會。組織發(fā)起者是樂山市教科所小學數學教研員兼2011樂山市第二批學科遠程培訓小學數學輔導專家。這次現(xiàn)場研習會參加的人數和內容的豐富,都超過了2010年國培小學英語的現(xiàn)場研習會。這次現(xiàn)場研習會,更好地把網絡虛擬的管理團隊、輔導團隊以及參訓教師團隊聯(lián)系在了一起,讓這些不同的虛擬團隊走進現(xiàn)實,形成了遠程培訓的現(xiàn)實共同體,其間交流了經驗,展示了遠程培訓所得成果和經驗。2011年11月,樂山市師訓中心利用“國培計劃”繼續(xù)教育網“國家專家到我身邊”初中語文遠程視頻答疑會在樂山召開的契機,組織了兩個區(qū)縣近100名正在參與“國培計劃”初中語文遠程培訓的老師們參加了現(xiàn)場答疑會。這樣的現(xiàn)場答疑會,讓專家從線上走到線下,與教師們面對面交流,同時也讓老師之間從線上走到線下,面對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網絡交流到現(xiàn)場研修的良好效果。這樣的現(xiàn)場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機會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的農村初中語文老師們的好評,加強了老師們參與遠程培訓的有效性。
[關鍵詞]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培訓
職業(yè)培訓是教師職后專業(yè)提升及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之一。為了完善教師培訓,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專題素質,2010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共同下發(fā)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的通知,啟動了“國培計劃”的實施工作?!皣嘤媱潯钡膶嵤τ谔岣哙l(xiāng)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推動鄉(xiāng)村教育教學改革,更好服務于鄉(xiāng)村教育教學活動,促進鄉(xiāng)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有重要意義。自“國培計劃實施以來,鄉(xiāng)村教師的培訓現(xiàn)狀及需求如何?如何使培訓與鄉(xiāng)村教學實際相結合?本文結合桂林師?!皣嘤媱潯庇⒄Z學科項目實施的情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聽課、查看學員總結等方式,分析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培訓的現(xiàn)狀及培訓需求,并對鄉(xiāng)村英語教師職業(yè)培訓提出相應對策。
一、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培訓現(xiàn)狀
2015年,桂林師專參與“國培計劃”實施的英語學科項目包括:鄉(xiāng)村教師訪名校項目和送教下鄉(xiāng)項目,共六項,以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為主;學員構成為:桂林市和百色市的鄉(xiāng)村小學英語教師,共計428人。筆者通過參與該項目的管理、問卷調查、聽課、訪談、查閱學員總結等形式,對鄉(xiāng)村英語教師現(xiàn)狀及培訓情況有了一定了解。
(一)鄉(xiāng)村教師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在以上六項“國培項目”實施前,我們對項目縣的鄉(xiāng)村英語教師現(xiàn)狀進行調查得知,鄉(xiāng)村小學英語教師師資力量較薄弱,相當部分是轉崗或兼職英語教師,有的是語文、數學老師轉崗教英語,有的是音樂老師轉崗教英語。他們參加的培訓以轉崗培訓為主。存在英語專業(yè)基礎亟待提高的問題。
(二)鄉(xiāng)村教師參加培訓機會參差不齊。項目縣邊遠鄉(xiāng)村的教師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后,很少有機會參加培訓。原因是學校邊遠,師資缺乏。教師如果去參加培訓,就會造成無人代課的情況。近縣城的鄉(xiāng)村小學的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較多。原因是學校近縣城,資源共享的機會多。也有學員談到,由于縣教育局在培訓人員安排上統(tǒng)籌不夠,有的學員參加了好幾次培訓,有的一次機會也沒有。
(三)鄉(xiāng)村教師對培訓效果的認識莫衷一是。絕大多數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對參與培訓活動,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具有一定的愿望。有的學員談到,他們很愿意參加培訓,出來接受新觀念,開闊視野。但也有學員認為參加培訓用處不大,因為鄉(xiāng)村教學條件的限制,在培訓中獲得的新觀念,新方法回到鄉(xiāng)村學校用不上,反而帶來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感。
(四)培訓內容不符合鄉(xiāng)村英語教育教學實際。以往的培訓存在教學手段過于前沿或現(xiàn)代化的問題,鄉(xiāng)村英語老師通過培訓后,難以將這些內容用于教學實踐。此外,部分學員反映,以往參加過的一些培訓,培訓方式比較單一,通常采用講座形式,培訓理論課時多,拓展活動少。
二、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培訓需求
在對桂林師專2015年“國培計劃”英語學科項目的學員進行訪談中,我們了解到鄉(xiāng)村教師的培訓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項目設置需求。隨著“國培計劃”的深入開展,參加培訓的鄉(xiāng)村英語教師數量在不斷增多。調查和訪談顯示,國培計劃項目中“送教下鄉(xiāng)”和“鄉(xiāng)村教師訪名?!表椖渴青l(xiāng)村教師普遍歡迎的。送教下鄉(xiāng)項目,集中在項目縣城某學校進行培訓,對大多數學員而言,學習生活都相對方便。鄉(xiāng)村教師訪名校項目,集中在桂林市幾所名校進行跟崗培訓,這個項目形式受剛畢業(yè)不久的年輕教師普遍歡迎,這類鄉(xiāng)村教師年輕,思想活躍,勇于改革,加上沒有家庭方面的負擔,他們迫切希望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觀念。
(二)培訓內容需求。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對培訓內容的要求包括:1.根據鄉(xiāng)村與城市教學條件差異,適合鄉(xiāng)村教師教學的培訓內容2.結合鄉(xiāng)村英語教學實際,涉及鄉(xiāng)村小學英語教學方法的培訓內容。3.少理論,多實踐和互動環(huán)節(jié)的培內容。4.同課異構,促進教學的培訓內容。5.課件、微課制作的培訓內容。
(三)培訓方式需求。調查顯示,在國培計劃,訪名校、頂崗置換、送教下鄉(xiāng)和網絡研修項目中,超過60%的學員希望參加名校的跟崗或送教下鄉(xiāng)。在培訓形式上,85%的學員希望同課異構及課堂教學展示,70%的學員希望專題研討與交流互動,55%的教師希望專家授課。
(四)培訓團隊需求。構建完善的培訓團隊,提高培訓團隊的綜合素質,這是落實“國培計劃”,提高鄉(xiāng)村教師培訓效果的重要條件。調查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教師最需要的培訓者是優(yōu)秀的一線教師和教學名師,90%的教師希望一線優(yōu)秀教師擔任培訓教師,65%的教師希望教學名師擔任培訓教師,也有25%的教師希望高校教師擔任培訓教師,另外有不到10%教師希望學校領導、教育行政主管領導擔任培訓教師。
(五)保障條件需求?!皣嘤媱潯钡膶嵤┖袜l(xiāng)村教師培訓效果提升,促進教師隊伍職業(yè)發(fā)展,離不開相應的保障條件,主要包括培訓時間、管理方法、培訓經費等。調查表明,80%的學員希望在學期工作時間內參加培訓,以擺脫繁瑣的教學任務和家庭瑣事,進行7――10天的脫產培訓;30%學員表示短期培訓可在寒假或暑假進行。80%以上的學員傾向于每次培訓時間不超過10天。在培訓管理方式上,85%的學員認同學分制管理,同時還希望根據學院的具體情況實行人性化管理。
三、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培訓的有效對策
為促進教師培訓發(fā)展,結合培訓工作需要和“國培計劃”的要求,我們根據鄉(xiāng)村教師培訓現(xiàn)狀及需求分析,從以下方面人手,采取對策。
(一)重視調查研究,科學實施培訓項目。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培訓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工作,為促進“國培計劃”有效實施,我們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了解學員的基本情況和培訓需求,明確培訓的目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在教師培訓隊伍、培訓場地、資金、設施等方面做好準備工作,為鄉(xiāng)村教師培訓提供條件,有利于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培訓和培訓效果提升。
1.重視培訓前的調查研究,了解培訓需求。我們在培訓前對學員開展問卷調查,并與項目縣教育局進行座談對接,了解他們對培訓的愿望和建議,并對這些意見和建議整理歸類,制定有效的培訓方案,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提升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培訓效果。
2.明確培訓目標,制定培訓計劃。確定培訓目標非常關鍵的內容,首先要明確“為什么培訓”,并深入學習“國培計劃”文件的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培訓目標和要求,了解培訓需求和參與教師的基本情況。有針對的制定培訓計劃。重視培訓成果轉化,推動鄉(xiāng)村英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探索出具有針對性、時效性的鄉(xiāng)村教師培訓方案,并創(chuàng)新培訓內容、形式和途徑,推動鄉(xiāng)村英語教師培訓工作順利進行。
3.注重教師培訓隊伍質量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為了讓學員在培訓期間能了解到國內前沿的教學理念,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我們聘請區(qū)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桂林市教科所小學英語教研員、區(qū)教育局小學英語教研員、桂林市一線小學高級教師組成培訓團隊。她們將自身多年實際教學與教研員的經驗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帶領學員對新課標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并將許多實用的技巧現(xiàn)場演示給學員。她們豐富的知識面、扎實的基本功、風趣幽默的授課風格,帶動學員思考,引領學員前進。
(二)精選培訓內容,合理設置培訓方案。在明確培訓目標的前提下,精選設計培訓內容和形式,加強培訓過程的管理,有效組織鄉(xiāng)村教師培訓的各項活動。
1.緊跟目標制定培訓計劃,科學合理安排培訓內容。課程設置以學員需求為主線,以“兩部分,三維度”的形式展開,分別是專題講座、課堂教學觀摩和同課異構實踐兩部分,著眼于專業(yè)理論、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三維度。培訓內容模塊包括專業(yè)理念、課程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模塊及相關專題。
2.圍繞計劃采取形式多樣的培訓形式和方法,注重學以致用。在培訓形式和方法上,根據學員的具體特點,精心設計培訓形式,采用“參與式專題v座+名師課堂觀摩+同課異構展示+學員實踐匯報+后續(xù)跟進”的“多樣交融”的培訓模式,增加互動和體驗活動,突出鄉(xiāng)村英語教師主體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形成互動的培訓場景,并通過相互交流和反思,加深對培訓活動的感悟,總結經驗,讓鄉(xiāng)村英語教師相互學習和進步,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創(chuàng)建“學員討論QQ群”,為學員們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既可以交流學習期間的總結、心得、體會,也可以探討、交流學習過程中的疑問,還可以分享學習期間的各種音像、課件資料。邀請授課專家人群,解答和指導學員的困惑及問題,鞏固訓后的效果。
通過形式多樣的培訓形式和方法,幫助學員轉變思想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同時強化他們的英語語言素養(yǎng),提高他們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和教學活動設計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他們的教學科研能力。
(三)采取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由授課專家、一線教師及管理團隊組共同組成考評小組根據學員的表現(xiàn)進行全面客觀地評價。考核成績由學員的出勤情況20%,課堂參與40%,展示及任務20%,總結性成果20%構成。
一、有效組織,有序進行
早在培訓開始前,江蘇省徐州市就召開了全市2011年國培專題培訓會議,對各下級部門和學員闡述了“國培計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說明了培訓的方式和時間、學員及輔導教師的職責等事項。培訓啟動階段,我建立了班級QQ群和飛信群以方便與學員溝通,并及時督促學習,交換培訓心得。
培訓過程中,作為輔導員,我擔任起督促學員學習、培訓技術指導和作業(yè)檢查等幾項工作。通過班級QQ群、飛信群、電話、短信等多種方式與學員聯(lián)系,讓他們在第一時間明確國培計劃、必須完成作業(yè)的數量和質量、寫文章的數量、上網參與研討及跟帖的方式、數量等培訓考核內容。培訓期間保證QQ在線時間每天不少于8小時,在線給學員們解答疑問,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與奧鵬教育中心的老師溝通協(xié)調解決。在作業(yè)批改方面,盡量多寫評語,對優(yōu)秀作業(yè)嚴格把關,及時把作業(yè)中的問題反饋給學員。負責組織管理本班學員線上和線下學習研討;引領學員交流研討,回答學員問題,歸納學員疑難問題并反饋給學科專家團隊。在此期間,我編寫了5期班級簡報,以提供給學員學習,解答學員關注的共性問題、重難點問題,進行典型案例評析,并公布上階段學習的總結與反饋以及下階段學習的引領等。同時,按時組織學員進行在線視頻教學與答疑,引領學員交流研討。培訓結束階段,督促未完成培訓任務學員完成學習任務及作業(yè),將學員作業(yè)整合并提交參與互評,認真做好培訓總結。
二、收獲知識,收獲成績
本次培訓由熟悉中小學英語學科教育的高水平專家和一線優(yōu)秀教師(教研員)組成項目專家團隊,負責課程資源開發(fā)、骨干培訓、集中培訓和遠程培訓教學等工作。項目首席專家為王薔教授,項目績效評估專家為魯子問教授,專家團隊中一線優(yōu)秀骨干教師(教研員)比例為50%。本次培訓為參訓的小學英語骨干教師設置了4個模塊、14個專題、共計88學時(必修60學時+選修28學時)的遠程培訓課程,為參訓的初中英語骨干教師設置了4個模塊、20個專題、共計94學時(必修60學時+選修34學時)的遠程培訓課程。培訓歷時一個半月,時間并不寬裕。但是我班所有的老師都能克服自身的困難,在培訓結束時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培訓學習。在此期間,絕大多數學員都是犧牲午休時間、利用晚上休息時間進行學習和完成作業(yè)的。學員們的努力最終收獲了成績。目前,我班學員已經以100%參訓、100%優(yōu)秀率的成績完成了培訓。平均學習時長64小時14分54秒,作業(yè)提交率100%,發(fā)帖回帖共計4256封,對于這樣的成績,表示十分滿意。
三、受益其中,不斷進步
這里有著深厚的學術氛圍,這里有著熱烈的問題討論和交流合作,這里有太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學習,這里有太多的精彩講座等待著我們去聆聽,因此,我們學習的腳步無法停歇。于是,我們在這里貪婪地吸收知識的“養(yǎng)分”,用心去學習“專題視頻”,積極參與“專題活動和討論”,認真完成“作業(yè)和研修日志”; 我們在這里還可以欣賞到“精華觀點”,慢慢品讀“精彩作業(yè)”,參與“熱點話題”的討論……雖然培訓已經結束,但是我們的探討與實踐還在繼續(xù),遠程培訓是一個學員在線自學、教師在線輔導和師生在線互動有機結合的過程,而教師的培訓和成長本身又是一個逐步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理論和方法也需要在實踐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檢驗、理解和鞏固。相信這次培訓對大家的影響是終身的。
建設鄉(xiāng)中心小學 宋鴿
本次很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16)”——示范性高端研修小學英語此次培訓從多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有關教育方面的資源,讓我們在與專家和同事交流的同時,收獲了很多理論知識。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本次研修進行總結:
一、課程學習與研討交流收獲
首先,在這一部分我通過填寫調查問卷,了解到作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信息技術方面的基本要求。其次,選課。本次培訓一共可以選擇的課程很多,我選擇了9門課作為我的學習內容,在后期的視頻教學中我對這幾門課程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且在與各位老師的交流中分享了不同的體會,使得我得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參與各項活動的收獲
在本次遠程培訓中我通過瀏覽各種有關教學方面的活動,例如:如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與各位同事交流后,對我日后的教育教學方面有很大幫助,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教學方法。
我通過觀看有關信息技術方面的視頻,解開了縈繞在腦海中的疑惑,這對于我們新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而言是很有幫助的,很多富有經驗的專家,用案例來幫助我們分析在未來工作中會遇到的技術方面的問題,這使得我受益頗多。
三、教學行為的改進
相信在此次遠程培訓過后,青年教師會有很多收獲,在把這些新知識融入到自己的腦海中去的同時,未來教學行為方面也一定會有所改進,比方在日后我碰到信息技術方面的問題,就會想起專家答疑的老師給我們提出的建議,那么對于我的課堂而言,這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和進步。
四、對培訓的建議
榮譽,更是責任
2011年10月20日,在開班典禮上,我聆聽了四川省教育廳師范處李曦處長、四川省小學教師培訓中心陳國英主任的講話后,才明白本次培訓的意義。由于農村中小學的師資薄弱,本次培訓旨在通過啟動省骨干教師培訓,來培養(yǎng)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種子”型教師。培訓方式分為集中研修和在崗實踐研修兩種,學員除了完成集中研修期間的學習任務外,還得完成在崗研修的作業(yè),三年后經考核合格方能取得四川省教育廳頒發(fā)的省骨干教師培訓結業(yè)證。我曾接受過多次培訓,深感此次培訓規(guī)格特別高也特別規(guī)范;骨干教師結業(yè)證書通過自身努力應該不是大問題,難的是作為“種子”型教師的培養(yǎng)對象,就得起到“種子”的作用,尤其自己又是當地的教研員。面對培訓,省骨干教師不僅僅是一種榮譽稱號,更是一項艱巨的使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不僅僅是自我提升與成長的問題,而是自身必須提升、必須成長、必須超越自我,讓自己成為當地小學英語教育的驅動者、引領者!唯有此,才不辱省骨干教師這一稱號,才不辜負領導的認可與信任,才不違背“國培”的初衷――不辜負國家對“種子”型教師的厚望與重托!
三年,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做好集中培訓與在崗實踐研修,轉換好角色,扮演好學員和培訓者雙重角色,多與專家交流、與同伴互動,借助他們的智慧,打磨自己,方能引領當地同仁。
反思,更是慎思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當前衡量一個教師有良好教學習慣的標尺之一。因此,無論是平時的常規(guī)檢查,還是聽公開課,筆者很關注老師們教案后邊的“教學反思欄”和說課中的教學反思環(huán)節(jié)。
但遺憾的是,鮮有令人滿意的教學反思,要么寥寥幾筆應付了事,要么東拉西扯說不到點子上,要么洋洋灑灑一大篇卻毫無實際意義與價值,可謂無效反思。那么怎樣的反思才為有效,才有利于教師在教學反思中成長呢?
培訓期間,筆者有幸觀摩了幾堂課,并聆聽了執(zhí)教者的說課和教學反思。其中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都老師的教學反思令我記憶猶新。
“該堂課中,我覺得需要重點改進或研究的是:教師的指令要清晰。教師發(fā)出的指令不夠清楚或強調不到位,學生就會茫然,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各行其是。比如,在進行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前,我明明叫每個組只選擇一種小動物進行外貌描述,組內的各個成員再進行局部(nose/ears/eyes/mouse/legs …)描述的分工。結果在效果展示時,部分組的每一個成員卻各選一種動物進行描述。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提醒我:在今后的分組合作教學引導中,我的指令必須清晰到位,而且還要努力參與到各個小組的活動中去,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引導,要在大力提高小組合作的效度上下功夫,花力氣,讓每個孩子全程參與,有事可做,學有所獲?!?/p>
當時坐在我旁邊聽課的兩個老師小聲議論:“這個老師的課上得挺好,她卻專講自己的不足,不講成績,太謙虛了?!蔽衣牶蟛恢每煞竦匦α恕N乙詾?,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的落腳點,應是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行為、教學現(xiàn)象、教學效果。教學中的成功所在需要我們總結、發(fā)揚、傳承;存在的問題更要我們深刻反思,認真剖析,自覺挑刺,不斷追問,積極改進。
都老師算得上是位反思型的教師,她將自己置于剖析的位置,努力解剖自己,主動為自己“挑刺兒”,態(tài)度誠懇,反思用心,勇氣可嘉,對自身內在成長需要的自我高度負責精神令人由衷敬佩。我喜歡這種真實的教學反思。我們教師不能只關注解決問題,還要關注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該執(zhí)教者不僅看到自己教學行為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沒按要求展示”,而且還在追問中尋求到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教師指令不清”,從教師本身反思,不找客觀原因與借口。
該執(zhí)教老師的反思并未到此止步,在接受大家的剖析――互動評課后,她還利用午餐時間主動“追問”沒有發(fā)言的老師。望著這位渴望成長的年輕女教師,望著如此用心反思的同行,望著這樣勤于為自己搭梯子“捉蟲”的小花匠,我感慨,我欣賞。
自我反思促成長,別忘了還要反思聽課者、觀摩者的意見,因為不同的視角有著不同的觀感,俗語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兼聽則明”就是這個道理。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學會如何教學和從教學中學會什么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對此他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反思,讓我們拒絕平庸,讓我們捕捉教學中的靈感,讓我們吐故納新,讓我們的教學經驗升華。但是,如果我們不明白應該抱著怎樣的態(tài)度去反思以及反思什么,而僅僅是堅持寫教學反思,就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教學反思,也不可能做一名真正的反思型教師。
示范,更是引領
“同課異構”是當前校本研修和培訓機構最常用的方式,讓老師們在“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的比較與質疑中、分享與交流中、碰撞與探討中,達到長善救失、取長補短,從而提升教學力和教研力的目的。本次國培我們也觀摩了兩堂“同課異構”的課,由曾獲得全國競教一等獎的成都市高新實驗小學楊玲老師和全國優(yōu)秀教師、重慶市學科帶頭人劉小菁老師上的“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兩堂課對比鮮明,各具特色。從楊老師的課中獲悉小學英語中段“體驗式”生命課堂之句型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手段合理運用的示范。
從劉老師課中看到樸實、平實、真實、扎實的“常態(tài)化”課堂,感受到老師對每個孩子的關注,對每一個知識點的關注與檢測,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中都獲得不同層次的發(fā)展;從劉老師關注黑板,讓我們看到了多媒體要根據課型、教學設計、自身教學特色而選用,并非多多益善,沒有紛呈的多媒體也能生成精彩的課堂;從劉老師的課中,我還看到了她在處理當預設與生成不相一致時的從容與智慧,讓我充分感受到她總是自覺地監(jiān)控教學進程,實現(xiàn)師生真實的互動,而非只是完成自己預設的教案,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她的課堂中,我還看到了她角色的互換,一會是講授者,一會是旁觀者,一會是參與者,一會是評價者,把自己真正地融入了課堂。
兩堂課各具特色,不能貿然評價孰優(yōu)孰劣, 因為評課本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課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
筆者以為,對于名師的課堂,我們不能隨便復制與粘貼,原封不動地搬入自己的課堂,演繹“東施效顰”的劇情;而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學生實際、區(qū)域狀況,吸納名師們先進教學理念的同時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融入自己的教學特色,才是智慧之舉,才是明師之道,也才是國培的宗旨所在。
視點,更是視野
培訓期間,我們除了聆聽到四川省英語界專家們的教誨外,還有幸享受到一線城市英語專家們的指點迷津。比如北京的付學軍教授提出的“關注教學中的教育問題”觸動人的心靈。課堂互動時,她讓兩個老師用肢體來表演driver(司機)和 conductor(售票員)。表演driver的老師先模仿了汽車的“嘀嘀”聲,然后手一邊模仿著轉動方向盤的動作一邊晃著腦袋自豪地說:“ I’m a driver.”說實在的,我當時覺得那男老師做得很優(yōu)秀,一是大方,二是表演到位。我在教該單詞時,只有動作沒有加入聲音,誰知付老師卻說:“Oh,no no!司機開車是不能說話的?!比缓螅H自重新表演了一下:“嘀嘀嘀(手轉方向盤)…… 咔嚓(腳踩剎車聲加動作)。I’m a driver.”而后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司機在開車的過程中是不能和旁邊的人交流的,我們要教學生做正確的事。所以要先剎車,再進行句型的說話訓練。這屬于教學中的教育問題。教師要多關注、解決教學中的教育問題!”付老師的話讓我一怔,瞬間心里翻騰不已:縱觀平時的課堂教學(包括我自己),往往關注的只是知識目標的落成、知識能力的生成,忽視了知識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細小的教育問題。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指導學生今后走進社會后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具有公共意識、交通意識、生命意識的人,一個會生存、善發(fā)展、滋生幸福感的人。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是為學生步入社會后迅速地融入社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而鋪筑的一條通道,搭建的一個階梯。“社會即學?!闭\然很對,但是如果學生在學校了解知道了一些關于社會方面的常識,就能增強其對社會的適應性。
“關注教學中的教育問題”的視點令人深思,催人反省,觸動每一個為師者的靈魂――做經師,更要做人師。
借鑒,更是揚棄
沿海城市經濟發(fā)達,教育也處于領先水平。深圳特級教師禹明老師關于“一名當代的英語教師應該具有一種批判性的辯證思維去看待現(xiàn)今流行的各種教學模式”的觀點,令我雀躍萬分。因為我本來就對我們那邊很多學校在奔赴山東杜郎口考察回來后,照搬照學模式的做法很反感。但我畢竟到教研室時間不長,沒有話語權,也害怕自己的言語對各個學校的課改激情有所打擊,而承擔不起責任。前幾天,在教研員培訓會上,我大膽提出:“當前的教學模式很多,只能借鑒,切忌復制與照搬。因為區(qū)域不一樣,學情不一樣,師資也不一樣。模式有它的優(yōu)點,老師們可以依葫蘆畫瓢,但正因為是依葫蘆畫瓢,局限了教師們的思維。教學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要‘百花齊放’。作為教研員,我們更應該冷靜思考,具有批判意識,辯證地看待課改中出現(xiàn)的種種現(xiàn)象。要給各個學校和教師一個導向的作用?!毕氩坏?,禹明教授的觀點與我的不謀而合。特別是禹明老師說,“‘先學后教’與‘先教后學’都是兩種很好的教學模式,無所謂誰優(yōu)誰劣,要視具體教學內容而定?!笔堑?,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優(yōu)點,但也不是萬能,所以不能為某一個模式而一統(tǒng)天下,更不能陷入某一種模式而不能自拔,評價要多元化,教學模式同樣要多元化,以教學內容為基,以學生為本。
課改,更是改課
“改變過去培訓教師一言堂的習慣?!?/p>
“我們不再是‘聽長’跟‘抄寫員’?!?/p>
“我們不但明白‘小組合’沒有成效的原因,更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應該是目前我們課改中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p>
“老師給我們找了很多事情哦……不習慣,但還是比較喜歡?!?/p>
……
聽了教師們對我培訓的反饋意見,心里是幾多歡喜幾多慶幸,更對我的導師們充滿深深的感激。
在集中研修時,我覺得張綺老師(小學英語學科首席培訓專家)帶給我的《團隊建設》一課別具一格,耳目一新。當時就在想,我如果有機會給老師們做培訓,也要采取這種理念與方式。可真正接到培訓任務時,我又有點打退堂鼓了:怕老師們不配合,到時冷場。于是,準備還是用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形式進行《2011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和《小組文化建設》的專題講座。
但對于此舉,心里對自己沒有學以致用又有點心不甘。在糾結中,我約了一個在小學任教英語的朋友聊天,她“目前從上到下都在喊搞課改,英語學科怎么弄?學生基礎又不好”的話語,令我想到:目前的課改,小組合作學習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組織形式,而小組的文化建設、組魂建設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破解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難題”,是當前教師培訓面臨的一項挑戰(zhàn),“專家的報告固然讓人鼓舞,但如何落實到自己的課堂上”才是核心所在,這些都需要教研員起到“中介”作用;更何況再多的理論知識傳授也不如讓老師們親臨實踐來得實際,且見效快。想到這里,我的心震撼了,這不正是我之前所準備的嗎?這不正是我參加培訓后所應該帶給老師們的新思路嗎?這不正是當前教師培訓所應改良的時機嗎?為何要放棄?就因為怕失???怕遭人非議?不,我要聽從內心的召喚!
第二天一早,我就在自己的剪貼簿中查找小組建設的相關資料,并整理打印出來,然后回憶張綺老師給我們上課的場景,梳理成文字。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我的《小組建設》PPT基本完成。
人,一旦方向明確后,所有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理念一改變,思維也就跟著改變。我看著PPT,覺得全是文字性的東西,教師不喜歡聽。于是我決定采用一些老師們可見可感的圖片。我搜索電腦中平時收集到的資料,但是可用的太少了。當即我跟目前在全市課改開展得比較好的一所實驗學校的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聯(lián)系,明天去他們學校聽兩節(jié)課,并說明我的意圖。第二天上午帶著相機,趕往該校采集所需的素材,聽完課后,又迅速回到單位繼續(xù)制作PPT。鮮活的素材,讓課件生動起來,同時也帶給我些許信心。
剩下的時間就是修改完善課件了。雖然當天是下午14:40上課,然而14:10我就在修改完善課件,我是緊張、激動而快樂的。
課分為兩部分,前面是小組建設的理論部分,配以真實鮮活的圖片解說;后面是“心動不如行動――市小學英語教師團隊建設”的實踐操練。在商討、確定組名、組訓、組徽、組歌,并闡明意義的基礎上,各小組開始按抽簽順序展示小組文化。老師們的熱情參與、分組討論、團結協(xié)作、激情展示,感染著我,也感動著我。我不由自主地拍下他們一個個精彩瞬間。
原來老師們并不排斥這樣的課堂,反而是喜愛有加。是啊,由原來的“聽長”“抄寫員”變成“參與員”,本身就是一個角色的轉變、一種觀念的轉變,變“要我聽”為“我要聽”,變老師的課堂為我們大家的課堂,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活潑。我慶幸自己的選擇,更慶幸自己遇到了好的導師。
關鍵詞:國培計劃;問卷;骨干教師;中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2)11-0143-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43
1.引言
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yè)人員,在專業(yè)思想、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等方面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即專業(yè)新手到專家型教師的過程。隨著國家對教師專業(yè)認識的不斷深入,國家教育部在2002年2月頒發(fā)的《關于“十五”期間教師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意見》中,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劃分了三個階段:職前培養(yǎng)、入職教育、在職培訓,明確提出了要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王曉萍,2010:22-23)。其中,“國培計劃”就是為教師深入學習和使專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在職培訓項目之一。國培計劃,即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是教育部、財政部實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這一培訓計劃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也可以給來自不同地區(qū)的教師與從事教育事業(yè)者之間經驗交流等教學行為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從2007年以來,教育部對西部地區(qū)實行了教師國培計劃,給各學科教師搭建了學習和提高的平臺。2009年江西省承擔了“國培計劃”旨在全面提高我省農村師資力量,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教授知識與技能的能力。這次中學骨干教師培訓了什么?這些一線教師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培訓?培訓的效果如何?對培訓提出了什么要求?因此,筆者對2011年在江西師范大學接受培訓的中學英語骨干教師做調查,以期回答上述問題。
2.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2011年國培計劃——江西省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置換脫產研修項目的80位參訓教師,分別來自江西撫州、上饒、萍鄉(xiāng)、鷹潭、吉安、景德鎮(zhèn)等10個地區(qū)的縣、鎮(zhèn)、鄉(xiāng)中學,男女比例分別為24.7%和75.3%。工作五年以下約為43.2%,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約為21.6%,20年以上的約為5.4%。獲得本科學歷占77%,大專學歷占23%。這些參訓教師的年齡都集中在21~30歲以及31~40歲和41~50歲,分別占總人數的56.8%,32.4%和10.8%。14.9%的英語教師都是普通教師,85.1%的教師都在學校擔任主任、副主任、年級組長以及其他職務。
2.2 研究方法
筆者對參加江西農村中學英語培訓的80位教師每人發(fā)放了一份問卷,該問卷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參訓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如培訓經歷、培訓態(tài)度、參訓原因等;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參訓教師對培訓的看法,如對培訓模式類型的看法、對培訓時長及形式的要求、對授課者類型的要求;第三部分是了解參訓教師對培訓的考核及效果的看法;第四部分是了解教師們對“國培計劃”的滿意度及建議。共收回了74份問卷,經過甄別74份均為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92.5%,并用spss13.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參訓的英語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
80%以上的教師希望能讓更多的教師得到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參訓英語教師中,60.8%的人認為能順利完成專業(yè)知識教學任務,39.2%的人認為有一定難度。有33.8%的人只教英語一門課程,而66.2%的人都教除英語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大部分英語教師都有至少兩門以上的課業(yè)壓力,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這些教師對教英語或其他學科的備課、上課、課后解答等方面的問題。再者,教師要深入思考與研究如何有效地把各種不同基礎的學生教好。
此外38.4%的教師是第一次參加省農村中學英語骨干教師培訓,57.5%的教師平時很少參加或偶爾參加此類培訓,只有4.1%的教師經常參加此類培訓??梢姡蟛糠纸處煕]有機會或很少有機會參加此類培訓。因此,教育部門或學校應該多舉辦類似的培訓,重心應放在農村,以提高這些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知識、技能和教育管理等各方面能力。
至于參加培訓的態(tài)度,81.1%的英語教師期待此次國培,16.2%的英語教師抱著平常心參加,而2.7%的英語教師則不期待??偟膩碚f,這次培訓是大部分英語教師所期待的。91.9%的英語教師是抱著提高技能和水平來參加培訓,2.7%的教師是為了獲取證書、評職稱,6.8%的教師是為完成學校任務而來。大部分教師的學習態(tài)度都比較積極主觀。
35.1%的英語教師是自己爭取來參加此次培訓,23%的教師是因教學成績突出選拔來參加培訓,41.9%的教師是校長、教務主任被要求來參加培訓,1.4%的教師是應付任務來參加培訓。因此,積極主動爭取培訓機會的參訓教師只占總人數的35.1%,顯然主動參加培訓人數還是不多。
3.2 參加培訓教師對培訓的看法
3.2.1 對培訓模式類型的看法
4.1%的英語教師希望得到系統(tǒng)理論講授的培訓,60.8%的教師喜歡經驗交流的培訓模式,12.2%的教師喜歡專題理論學習,9.5%的教師喜歡遠程培訓,31.1%的教師喜歡考察實踐模型,即實地跟班學習培訓??梢?,大部分教師不喜歡理論型培訓,而是融合于實踐教學中的理論升華。英語教師應扎實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理論及技能,更好地實踐英語教學。同時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考察實踐、遠程培訓等模式也是教師成長和學習必不可少的途徑。
3.2.2 對培訓時長及形式的要求
對于培訓時長,8.3%的英語教師認為培訓10天為宜,34.7%的教師認為培訓10天~1個月為宜,26.4%的教師認為培訓1~2個月為宜,30.6%的教師認為2~6個月為宜。對于培訓形式,24.3%的英語教師選擇短期業(yè)余培訓,67.6%的教師選擇平時集中脫產培訓,10.8%的教師選擇寒暑假假期集中培訓。
3.2.3 對授課者類型的要求
14.7%的英語教師希望教育專家給他們授課,73%的教師希望優(yōu)秀中學教師授課,6.8%的教師希望大學師范類教授授課,5.4%的教師希望非教育界知名人士授課。這說明參訓教師中大部分都希望優(yōu)秀中學教師給他們授課,認為實踐更重要。
3.3 教師們對培訓的考核及效果的看法
首先,從回顧與思考培訓內容方面來看,35.1%的英語教師每天都會,43.2%的教師經常會,17.6%的教師偶爾會,4.1%的教師不會??梢?,每天培訓結束后,大部分教師都會回顧與反思培訓的內容;但是還是有少部分的教師不回顧、不反思。眾所周知,教學相長,教師的回顧與反思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種方式。
其次,從寫研修日志以及教學反思方面來看,83.5%的英語教師認為應該寫,13.7%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寫,2.7%的教師認為不應該寫。結果表明80%的教師認為應該寫研修日志,因為寫研修日志既可以概括培訓的知識便于日后使用知識的提取,又可以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56.8%的英語教師愿意每天寫教學反思,43.2%的教師不愿意每天寫。50%多的教師愿意堅持每天寫教學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苯虒W反思是汲取經驗教訓的有效手段,是教師自我成長和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可以從名人名言中得知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因此,應提倡教師堅持寫教學反思。
再次,從培訓結束后是否應該有相關結業(yè)考核方面來看,25.7%的英語教師認為應該有,62.2%的教師對此持中立態(tài)度,12.2%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考核是培訓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測參訓教師培訓效果的一種評價手段。整個培訓是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應該采用多種形式的結業(yè)考核,來檢測每位老師學習的效果。至于結業(yè)考核方式,4.1%的英語教師希望采用上課的形式作為結業(yè)考試的方式,6.8%的教師希望采用說課的形式,31.1%的教師希望通過上交培訓反思的方式,59.5%的教師希望通過結束后談論培訓感受作為結業(yè)考試的方式。從這些參訓教師對考核形式的答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希望通過上交培訓反思的方式和談論培訓感受作為結業(yè)考試的方式。但是這兩種考核方式無法全面反映培訓效果。目前,我省“國培計劃”項目考核采用了綜合評價考核的辦法,其中考核指標有學習時間、作業(yè)、教學設計與反思、研修日志、論壇研討。
最后,從“國培計劃”培訓效果方面來看,2.7%的英語教師認為完全達到目標,29.7%的教師認為達到目標,36.5%的教師認為幾乎達到目標,31.1%的教師認為未能達到培訓的目標。由此可見,此次江西省農村中學英語教師“國培計劃”的效果良好,但是還是有待于提高。至于培訓的效果,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56.8%的英語教師認為理論和實踐上都提高了,2.7%的教師認為只在實踐上提高了,33.8%的教師認為只在理論上提高了,6.8%的教師認為沒有提高。因此,參訓教師,尤其那些認為沒有任何提高的人,應探究其原因。
3.4 對“國培計劃”的滿意度及建議
3.4.1 教師對“國培計劃”方案實施的意見
63%的參訓教師對“國培計劃”方案實施持支持態(tài)度,然而有15.1%的教師持反對態(tài)度。因此,培訓的組織者和授課者應在培訓后期通過網絡或電話訪問參訓教師,探尋其持否定態(tài)度的根本原因,再分析總結,以便“國培計劃”更好地實施。
3.4.2 對此次培訓內容的滿意度
65.8%的英語教師滿意,34.2%的教師不滿意。85.1%的教師認為理論聯(lián)系實踐太少, 9.1%的教師認為培訓時間過長,8.1%的教師認為授課教師水平有限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這次培訓內容,理論型培訓過多,以后類似的培訓應多讓授課者把理論結合實踐教學,并且應把部分主動權交給參訓教師。讓他們經過理論學習和演示學習后,參訓教師自己反思后再講述自己理解的理論,應用于實踐;接著可以讓授課者和其他參訓教師進行點評,再讓演示者反思并且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根據演示者提出的想法,讓全體參訓教師與授課者進行討論和探究,讓授課者和參訓教師都更真實地領略到實際情況中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傊瑸槭挂院蟠祟惻嘤柛玫亻_展,組織者和授課者應考慮到參訓教師的需求,應在培訓前對這些參訓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然后進行分析,系統(tǒng)科學地設置培訓內容,再與授課者探討選擇何種課程以及如何有效實施此類培訓。
此次培訓的目的在于提高我省農村中學英語教師教學上的各方面專業(yè)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通過這次調查問卷來分析該培訓的效果。但是部分參訓教師對此次培訓的滿意度不高,未能完全達到培訓目的。其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參訓教師并非主動來參加培訓,而是被校長、主任或因教學成績突出或為完成任務被派送來培訓,所以這些參訓教師的積極性不高。這固然會成為滿意度不高的因素之一。還有部分原因在于培訓內容,理論型培訓過多,從而影響培訓的效果。因此以后不僅要做好參訓教師的派選工作,也要優(yōu)化培訓內容以提高培訓的有效性。
4.展望與建議
本文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渴望得到類似提升與進步的機會。所以,“國培計劃”這一方案得到大部分教師的支持,希望以后每位教師都能得到類似進修培訓的機會。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資深教師都可以接受培訓,教師應始終保持積極學習的心態(tài),依據所教學生的特點和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及時吸納新的或更新舊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斷讓學生看到教師所呈現(xiàn)的新面貌,引導學生想學、愛學、會學。
此外,這些參訓教師期望未來會提供更多不同類型的培訓,如出國培訓、提高英語專業(yè)知識、學生德育方面、短期業(yè)務、班級管理及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指導、英語口語能力、系統(tǒng)優(yōu)質課講解的培訓、開展與頂崗生一樣到其他學校跟著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的培訓、讓參訓人員上課—說課—優(yōu)秀教師點評的培訓等。
然而,教師培訓可以為教師更好地指導學生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重要的是需要教師靈活運用這些理論。其中有少部分接受培訓的教師,對培訓的理論知識嗤之以鼻,認為理論知識對他們的英語教學起不了多大作用。筆者不贊同這種想法,理論既為實踐服務,又為實踐所用,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但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是相輔相成的,兩相結合才能發(fā)揮最大功效。希望英語教師們能盡可能地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點,更好地為教育事業(yè)服務。除此之外,如何使以后的“國培計劃”取得更好的成效呢?希望以后類似培訓的策劃者、培訓的授課者或教育主體部門應考慮一線教師的真實所需,在培訓前對接受培訓的教師做些調查。例如,對這些一線教師所需要培訓的內容、培訓類型、培訓時間的分配、培訓的管理、培訓的考核、培訓所需達到的目標等等做一個系統(tǒng)的調查或訪談,了解教師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使“國培計劃”落到實處,取得好的效果。
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國培計劃”的受益者分享他們所學的知識,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完善教育事業(yè)的行列當中,也希望會有更多更好的培訓,讓每位教師都能受益。
參考文獻
Chao, An Che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 in Hotel Industry[D]. Stout: University of Winconsin, 2000.
Fishman, B., et al. Linking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ystemic Reform[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 19(6): 643-658.
Garet, M., et al. What mak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ffective? Results form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1, 38(4): 915-945.
Herlina, W.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onesia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s in improving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2011, 4(1): 79-104.
關鍵詞 中職英語教師;培訓理念;培訓模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11-0058-05
一、引言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yè)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在我國,教師在職培訓一直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和措施之一,特別是在推進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終身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在職培訓更是教師專業(yè)化的重要保障。在這一階段,有效培訓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支持。
中職英語教學是我國英語教育體系,同時也是中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國家對職業(yè)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投入力度的加大,中職英語教育質量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有關中職英語教學的研究也不斷得到深化,而中職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提高中職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國內對中職英語教師在職培訓研究還沒有上升到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層面,更多是探討一些具體教師培訓方式的實施策略,而且由于我國對中職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起步較晚,對如何整合各種培訓途徑和方法,提高培訓效益理論研究不夠,實踐經驗不足。
課題組通過對150名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中職英語骨干教師的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10%左右的教師參加過國家級培訓,19%的教師參加過市級以下的培訓,希望提升自己專業(yè)能力的教師高達67%,中職英語教師離職培訓的比例偏低,且培訓形式多采用短期集中培訓,這樣的培訓模式單一、針對性有限,不能充分滿足學校和教師的個體需求,可見現(xiàn)有的培訓方式遠遠不能滿足中職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因此,著手建立有效的培訓體系,形成有效的培訓模式是當前中職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中職英語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目前國內還較為缺乏對中職英語教師培訓有效模式的系統(tǒng)研究,針對這一情況,課題組與北京、四川、重慶、湖南、廣東等地的項目學校合作,在總結、提煉已有培訓經驗的基礎上,從2012年開始積極探尋更為有效的中職英語教師培訓路徑和策略,并在全國各地的中職英語教師培訓中進行了實證性驗證,大大提高了中職英語教師培訓的效率和效果,受到學校和教師的普遍歡迎。
二、對中職英語教師培訓模式有效性的認識
中職英語教師培訓模式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師培訓過程中,以目標導向、可操作性、多樣性等原則為指導,各種培訓方式優(yōu)勢互補,整體規(guī)劃,重點突出,按需施培,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或物力投入,實現(xiàn)盡可能多的預期培訓目標,從而促進中職英語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具體而言,培訓模式的有效性應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主體性。強調教師對專業(yè)活動產生并保持濃厚的興趣和欲望,根據自身的優(yōu)勢和需求,提出適合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方案并付諸實施。
開放性。充分利用各種培訓機會,為教師提供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支持,同時也要考慮充分利用行業(yè)、社會等有效的培訓資源,以利于教師發(fā)展能在一個更加廣闊的背景下展開。
過程性。需要系統(tǒng)規(guī)劃,長遠安排,應突出教師培訓的過程性和累加效應,避免短期行為和臨時培訓,讓教師通過參與富有創(chuàng)新內涵的專業(yè)研修活動的全過程,最終體驗“問題―研修―成長”的專業(yè)發(fā)展方式。
實踐性。一是要注意專業(yè)引領不能脫離特定環(huán)境中教師的實際需求;二是實踐指導不能滿足于固定模式的照搬照套,要鼓勵教師在理論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開展專業(yè)活動,積極形成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這樣客觀存在的培訓模式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yè)的自覺發(fā)展。
民主性。強調培訓的“雙主體化”,即構建培訓者與受訓者平等的參與者和對話者關系,從而創(chuàng)造和諧的探究氛圍,以鼓勵教師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重視一線教師中豐富的培訓資源,促進培訓者與受訓教師廣泛的溝通和交流。
三、分步驟實施中職英語教師培訓
(一)需求診斷
教師個人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教師個人內在的主觀動機和外顯的客觀努力。教師參與需求診斷,分析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根據學校對教師所從事的崗位必備職業(yè)素質要求和教師職業(yè)素質現(xiàn)狀,找出與現(xiàn)有崗位必備專業(yè)素質之間的差距及培訓需求。二是從主客觀多渠道對參培教師進行調查分析,特別要了解培訓對象自我培訓提高需求和喜好的培訓途徑,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培訓特點。
(二)評估定位
根據對教師需求診斷的分析,進行英語教師成長階段定位評估。對未達到崗位職業(yè)素質要求的參培教師,應參加崗位素質彌補培訓。對已達到崗位職業(yè)素質要求,崗位工作實績突出的參培教師,根據自我成長需求和學校設計的培養(yǎng)目標,進行提高層次的培訓。
(三)分類設計
分類設計原則上要求充分體現(xiàn)不同參培教師在培訓內容和方式上的差異性。如對參加崗位職業(yè)素質彌補培訓的教師,針對教師個體成長需求,針對不同崗位和教師個體職業(yè)素質需要,設計不同學校本崗位彌補性培訓內容,并選擇適當的培訓方式。對參加成長性培訓的教師,針對教師現(xiàn)有職業(yè)素質現(xiàn)狀,對照所要提高達到層次的職業(yè)素質要求標準,設計不同教師個體成長培訓內容并選擇適當的培訓方式。
(四)針對性培訓
針對性培訓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培訓實踐活動。在針對性培訓中,培訓方式的選擇要根據不同的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和不同的培訓條件而決定。培訓部門和教師所在學校在此階段應按照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和學校的客觀條件制定出教師培訓計劃,并設計好培訓活動實施細則,包括培訓時間、培訓內容、方式和學習資料等。將培訓需求相同的教師,組成學習小組,以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按照設計的學習內容進行培訓。
(五)績效測評
強調效果的檢測是開展校本培訓中的重要一環(huán)??冃е饕竷蓚€方面:一是學習和培訓成效;二是學以致用的實效。績效測評主要方式有:第一,對參培者學習內容的測驗或教學基本功、基本技能的測試;第二,對校本培訓參與者以及所執(zhí)教班級學生進行滿意度的問卷調查,了解受訓教師將所學知識、技能運用于實際工作的情況;第三,受訓者對參培活動的個人總結和反思;第四,學校負責校本培訓的管理人員對參培教師進行學習態(tài)度考核,包括參加學習出勤情況、培訓筆記、課題組活動記錄等。
四、中職英語教師有效培訓策略
(一)以科研課題為載體的“融入”式校本培訓
“課題―研修―成長”的方式讓教師融入“研究”的群體文化氛圍,系統(tǒng)提升職業(yè)教育教學理念,提升英語教師的專業(yè)能力。
1.“融入”式培訓的基本思路
一是以課題研究制度為保障,建立校本培訓機制。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前提保障。校本培訓的核心內容主要涉及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技能、德育能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教育科研方法、校本教研的創(chuàng)新以及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校特色建設相關的內容。
二是以課題研究內容為依托,優(yōu)化校本培訓主體的教育理念??蒲姓n題是培養(yǎng)研究型教師、形成學習型學校的重要途徑,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的發(fā)展必須依靠科研課題的引領才能獲得內在的支撐點和推動力。以課題為載體,申請不同級別的課題,有層次有梯度地組織和吸納一些急需提高科研素養(yǎng)的青年教師共同參加課題研究,實現(xiàn)英語教師隊伍從“經驗型”到“學習型”,再到“學者型”的類型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更新較快。
三是以課題研究實踐為基礎,在校本教研中實現(xiàn)校本培訓。教師的“教學研究”是對教師自身教學進行反思和探究。這種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給教學增加另外的負擔,而是力圖使教學以更有效的方式展開,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實踐證明,教師間的廣泛交流,特別是“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是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最為有效的辦法。同時,研究工作可以讓教師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促使其更好地反思教學和改進教學。
2.實施“融入”式培訓
校本培訓側重教師教學、教研實踐能力的培訓,而這些教學、教研能力正是形成課題研究能力的基礎之一。據此,學??梢蕴岣呓處熣n題研究能力為目標,創(chuàng)建多種校本培訓具體形式,幫助教師夯實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一是校本教研培訓。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一所學校最容易實現(xiàn)的校本培訓。進行課題研究要圍繞教學,而基于科研提高教學質量也是當前校本培訓的主要思路。從中職學校的實際出發(fā),英語教研組可以實施基于研究興趣或以教學內容為框架的研究群體,并建立科研與校本培訓QQ群或微博、微信,及時傳播外語教育教學的新理念和新信息等。
二是菜單式培訓。通過發(fā)放有關教師專業(yè)成長需求的問卷調查,根據教師的困惑和他們期望的培訓方式、內容制定適應性較廣的培訓“菜單”,有利于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是分層式培訓。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設計不同的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如對教研組長、學科帶頭人的培訓,重點在科研、教學及指導、多媒體應用這三方面的能力提升;對新教師的培訓重點抓教學基本功訓練,如教學基本功展示、說課比賽、課件制作賽;對青年骨干教師的培訓重點抓教學內容的重構、課堂生成能力、教學特色等。
四是“種子”培訓。該策略要求首先要確定“種子”,“種子”不一定是某一個特定的人,任何一個教師都可以成為“種子”外出學習,并將新的理念、方法帶入學校,傳授給更多的教師。從課題研究的角度出發(fā),尤其要加強對課題主持人進行相關理論、研究方法、課題管理等方面的培訓。“種子”培訓不僅使“種子”教師自身有了學習的壓力和動力,也使整個英語教師群體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和成長。
(二)中職英語教師行業(yè)合作培訓
1. 英語教師主動走出去
中職英語教師“走出去”,深入到行業(yè)、企業(yè),將行業(yè)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融入外語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強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以及專業(yè)開發(fā)和改造的能力,主要采用短期分散見習和行業(yè)集中實踐兩種形式。
中職英語教師利用行課期間到與自己所教專業(yè)相關的企業(yè)參與行業(yè)見習活動,是一種非常靈活的、行之有效的行業(yè)合作培訓方式,既可以避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又能達到提高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目的。如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的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平時帶學生參加教學見習的機會,與學生一道參與行業(yè)實踐,加強與幼兒園一線教師的合作,了解幼兒教育的實際情況,從而更加清楚在校中職生作為一名準幼兒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和品質。旅游酒店專業(yè)教學的英語教師則可以利用平時帶學生到酒店見習的機會,了解酒店和客房的基本工作流程,收集酒店前臺接待用語、酒店點餐服務用語和客房服務用語等與酒店和客房適用的相關職場英語,并將收集到的職場用語有效運用到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針對性。中職英語教師利用假期集中參與行業(yè)實踐活動,可以深入企業(yè)行業(yè),立體式地感受企業(yè)環(huán)境帶來的沖擊,更好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從而將其有效地整合到中職英語教學當中。
2.積極將“行家”請進來
邀請行業(yè)的專業(yè)人才到學校對教師進行崗位培訓,這種方式深受中職英語教師的歡迎。如邀請汽修方面的行業(yè)專家能手來校向師生介紹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和對相關人才的素質要求等,讓英語教師更加明白做好中職英語教學工作不光是簡單的從語言到語言的教學,還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與專業(yè)課教師共同探討,在為專業(yè)課服務的同時,切實提高英語教學的實效性。
(三)“課堂觀察式”培訓
中職英語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自主的知識更新、教學技能的提升,也需要通過觀察,去發(fā)現(xiàn)同行的專業(yè)行為,進而形成比較的視野來反思自我教學過程。課題組與相關實驗學校合作,開發(fā)出基于課堂實踐的“課堂觀察式”培訓模式。通過為期近一年多的實驗,該模式體現(xiàn)出了較大的優(yōu)越性,使教師積極參與到了對課堂行為的觀察、評估過程中,在對他人進行觀察的同時,也內省了自我的專業(yè)行為。
1.課堂觀察培訓課程的理念
課堂觀察的培訓注重通過實踐式的教師培訓,推進英語教師培訓活動由傳統(tǒng)的“培訓者”為中心向“參訓者”為中心轉變。通過培訓,教師能真正掌握課堂觀察方法,能對自己和他人的課堂教學進行專業(yè)化觀察,提升教學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時,課堂觀察能營造主體參與、積極思考、多邊互動的培訓氛圍,教師能感受到群體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氛圍,逐步形成追求專業(yè)進步的內部動機。
2.課堂觀察活動的實施
課堂觀察的理論培訓。課題組專家和教研員做“課堂觀察”專題講座,幫助教師理解“有效教學”、“有效課堂”和“課堂觀察”的相關理論,掌握實施課堂觀察的基本方法。
課堂觀察前期準備。為了提高課堂觀察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必須做好課前觀察的準備工作,包括成立課堂觀察合作組、深入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等。
召開課前會議。課前會議可以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授課教師說課,介紹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思路,包括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特征分析、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等。二是各觀察合作組根據授課教師的說課和本組教師自身教學中的問題選擇觀察點,每組選擇一個一級觀察指標,組內成員在此觀察指標下選擇觀察點,并與授課教師進行充分溝通交流。
設計觀察量表。實施具體的課堂觀察需要客觀的參照,將主要的教師教學行為納入量表,在課前會議結束后,各組教師參考范例設計符合自己需求的課堂觀察量表。
實施課堂觀察。在教師授課的同時,每一位觀察的教師根據自己確定的觀察點和統(tǒng)一設計的觀察量表進行觀察記錄,詳細記下每一個觀察點上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的反應和相應的行為,并記錄下當時的課堂片斷,為課后會議以及后期撰寫觀察報告提供翔實的依據。
開展課后研討。每一節(jié)研究課授課結束后,及時組織召開研討會。授課教師首先要對這節(jié)課的實施情況進行充分說明與反思。之后各課堂觀察合作組進行十分鐘的組內交流研討,匯總每個人的觀察數據,交流觀察結果和意見。各組派一名教師代表介紹本組觀察記錄情況及評價意見,其他組員進行補充。在交流的過程中,授課教師與觀察教師真誠對話、深入交流,充分挖掘每堂課的特色,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建議。
撰寫課堂觀察報告、教學反思。每個課堂觀察合作組在完成了課堂觀察后,要根據自己的課堂觀察量表原始記錄和課后會議的對話寫出詳細的觀察報告。報告中有數據分析和建議,每一項分析和建議都建立在課堂觀察的基礎之上。
小組內、小組間的總結交流。對課堂觀察活動進行總結,展示各課堂觀察合作組開發(fā)的課堂觀察量表,與全體教師共同分析,指出報告的優(yōu)點和不足,提出今后各教研組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的建議。
(四)校際合作的教師培訓
校際合作是為提高教學質量而開展的跨校聽課、資源共享等教學與研究活動。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學校間資源共享和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不同類型的學術背景、文化氛圍、發(fā)展平臺等會導致教師群體的差異,而將這種差異作為教師思想碰撞和交流資源的校際合作顯然獨具魅力。
1.校際合作的思路
校際合作是兩個或多個學校之間的教師在專業(yè)活動中采取合作而提高教學能力,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活動。因此,在校際合作中,必須明確兩個或多個參與單位教師的主體性、差異性和發(fā)展性。在校際合作中,首先要發(fā)揮中職英語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師在觀念上能夠認識到參與合作的活動是對自身專業(yè)能力進步的促進,因而排除羞怯、冷漠和難為情的負面情緒,通過參與教研活動,實現(xiàn)專業(yè)的成長。其次,考慮學校間和教師間的差異性,注意發(fā)揮各自的長處,優(yōu)勢互補。
2. 校際合作的具體做法
理論學習+專題研討+實踐活動的培訓方式。每次校際間的活動圍繞一個主題,以專家講座、學術沙龍的形式,共同開展理論學習和問題探討,開展同課異構或經驗交流等活動,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在一定區(qū)域內舉行小規(guī)模的專題研討會,研究大家共同關心和面臨的問題,既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更能集思廣益,集體攻關,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五、結論
從2012年開始,課題組以現(xiàn)代具身認知觀(embodied cognition)和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為理論指導,以中職英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為終極目標,提出了“培訓者啟發(fā)引導、受訓者實質參與、雙方平等互動,共同發(fā)展提高”的培訓理念,與項目學校積極合作,不斷探索和總結以激發(f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自主意識為主旨的中職英語教師的培訓途徑和策略,逐步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培訓模式,重點在于改變教師現(xiàn)有的專業(yè)發(fā)展意識和方式,使教學工作與專業(yè)成長同步進行,讓教師有充分的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實踐、思考和創(chuàng)新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賦予了中職英語教師培訓更豐富的意義和內涵,這對促進中職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中職英語教育質量具有獨特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Burns, A.& Jack, C., R., The Cambridge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ition) [M].Cambridge: CUP, 2009.
[2]Crandall,J., A.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0(20):34-55.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更新培訓觀念,變革培訓模式[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賴蓉莎.中職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調查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
[5]李彥.教師職業(yè)壓力與動力平衡的因素與機制探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3(6):57-60.
[6]徐世貴.教師自主成長―基于名師成長案例的分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7]謝寧.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校際合作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8]張桂鳳.中職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校企合作培訓模式研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2):96-98.
[9]張艷,許竹君.中職英語教師發(fā)展與培訓現(xiàn)狀調查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3):155-158.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professional ideal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professional expectations and emo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op-down training concept and the pattern of trai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separation, actively explore the training strategy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with the aim of stimulating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廣大農村必須從發(fā)展農村教育入手,而農村教師又是發(fā)展農村教育之根本,直接決定著我國億萬農村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決定著國家的未來。促進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是高質量的教師培訓。201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按照“統(tǒng)籌規(guī)劃、改革創(chuàng)新、按需施訓、注重實效”的原則,完善培訓制度,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教師培訓模式是根據教師需求而提出來的培訓項目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的總稱,也是基于教師培訓的需求而開展的具體培訓方法、途徑和方式[1]。鑒于我國農村教師數量龐大,來源多元,入職門檻低,素質參差不齊,以及農村教育情境極其復雜等諸多現(xiàn)實因素,革新農村教師培訓模式,提升百萬農村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勢在必行。在教師培訓模式的革新過程中,如何把概念形態(tài)存在的抽象理論,變成以物理形態(tài)存在、可視和可操作的培訓模式,是關鍵所在。因此,我們針對當前農村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并在實驗過程中總結了這一模式的核心特點和實踐路徑。
一、當前我國農村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國共有中小學教師1 400萬,其中農村中小學教師900多萬。調查表明,仍有20%~40%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還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2]。對這支起點低、數量龐大的農村教師隊伍進行高質量、大面積的培訓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zhàn)。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積極開展“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等系列教師培訓項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教師培訓,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有的農村教師培訓效益不高,還有眾多農村教師被高質量的培訓“遺忘”。以江西省為例,能夠參加省級以上培訓的農村教師僅為15%,絕大部分教師在縣鄉(xiāng)參加培訓,其中還有26%的教師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另據我國學者對西部10個省區(qū)的調研結果來看:“縣級教師培訓結構對于學校教師的發(fā)展以及教學的改進所起到的支持作用不明顯,不能適應新時期開展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工作的需要”[3]。
概括來說,當前我國農村教師培訓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培訓內容不能貼近農村教師的需求,理論難以“落地”課堂
培訓內容設置與農村教師教學實踐脫節(jié),預設特征明顯,培訓內容“量身定制”的對象是專家,不是農村教師,教師需求被排斥在培訓計劃和培訓內容之外,沒有獲得期望中解決課堂教學真實問題的方法。
2.培訓的思路封閉,方式過時
“兩張皮,侃大山,作報告”。單一的授課式培訓形式使得教師幾乎不需要有任何準備,而主要是被動地接受培訓內容,培訓缺乏互動,無法突顯教師參與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
3.培訓流于形式,隨意性強,沒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保障
農村教師僅僅參加一次培訓或者不連續(xù)的多次培訓,雖然拿到上崗證書或繼續(xù)教育學分,卻不能解決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困惑。不同的機構組織培訓,內容之間關聯(lián)不大,教師“所學所聽”與自己的工作、課堂沒有多少實在的相關,并且專家更換頻繁,他們的教學理念差異較大,教師也很難把握并將所學理論落到實處。
4.教師培訓缺乏跟進式指導,不能持續(xù)解決農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臨的生成性問題
農村教育實踐是復雜的,并具有情境性的特點,大多數專家的教育理論只是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并沒有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尤其是缺乏培訓后的持續(xù)指導,因此教師們“一聽就明白,一做就不會”的現(xiàn)象比較多見。
5.農村教師工學矛盾突出,參加培訓的愿望不強烈
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少,教師往往“身兼數職”,一人承擔多個學科的教學工作,他們只能利用周末或假期進行培訓和學習,而在休假期間相當部分農村教師往往還要承擔較為繁重的勞作,培訓質量的低吸引力和農村教師的現(xiàn)實生存狀態(tài)之間的矛盾,導致他們對參加培訓的內動力不足。
二、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的主要特點
跟進式、可持續(xù)的教師培訓模式以“成為更好的教師”為農村教師發(fā)展的核心目標,以“學為導向”“促進教師的深度學習”為核心理念,倡導培訓內容的聚焦、關聯(lián)和可持續(xù),推動農村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改變,以學生發(fā)展為評估教師培訓的重要依據,現(xiàn)分述如下:
1.引導農村教師從“新手”到“卓越”,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教師”
推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必須把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教師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考慮其成長的種種因素及其發(fā)展變化中的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在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即規(guī)范化的初級階段、個性化的中級階段和核心化的高級階段。教師在三個發(fā)展階段的職業(yè)態(tài)度、教學理念、研究層次、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等方面表現(xiàn)各有不同,尤其農村教師的背景和所處的境況更是復雜,他們從“新手”到“卓越”,從“技術熟練者”轉向“反思性實踐者”的過程更為艱難。因此,基于農村教師的不同成長階段、不同角色和不同需求,遵循“小步子,低壓力”的原則,分別在觀念轉變、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專業(yè)能力提升、校本教研能力提升和實踐情境體驗等方面給予有針對性引導,通過設定具體、可實現(xiàn)的目標,讓農村教師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小步子、持續(xù)發(fā)展“成為更好的教師”。
2.倡導“學為導向”的農村教師培訓新理念,促進教師“深度學習”
“教師培訓的目標定位應在強化教師的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包括教師的自我學習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等,并以此促進教師提高素質、革新觀念、專業(yè)成長”[4]。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倡導“學為導向”的培訓新理念,以教師學習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為最高目標和核心任務,要求教師經過范圍廣大、形式多元和內容高度相關的培訓活動,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和知識灌輸者轉變?yōu)橹鲃拥闹R建構者,尤其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引導者。引導教師在基于理解學習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lián)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更加強調教師的積極學習、主動學習、切身體驗和批判性學習,有助于教師理解、保持和應用所學的教育教學知識,促進教師的“深度學習”。
3.“學研”一體,引領教師“做中學,做中研,做中求發(fā)展”
針對傳統(tǒng)教師培訓模式“學研”分離的狀況,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堅持“學研”一體,強調教師親歷學習過程,幫助教師在親身體驗中通過改變日常教學行為而產生對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讓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做研究,把學懂的東西做出來,把做出來的東西有意愿并有能力分享給更多教師,循序漸進地引領他們“做中學,做中研,做中求發(fā)展”,在體驗中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自我建構,高效、愉悅地登上專業(yè)發(fā)展的階梯。
4.聚焦培訓內容,轉換培訓場域,構建生態(tài)型培訓課程
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基于對農村教師的基線調研,聚焦大多數教師最為關心的實際問題,設計能夠滿足大多數教師最需要的培訓內容,通過高校與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門合作,把培訓場地轉移到最渴望接受培訓的農村中小學校。通過集中培訓和分散指導相結合,連片教研與分層培養(yǎng)相結合的方式,為不同的區(qū)域和學校提供個性化的培訓和指導,進而設計、生成、開發(fā)出百家講堂、現(xiàn)場跟進和遠程研修等幾類立體整合的生態(tài)型培訓課程,立足課堂教學,真正促進農村教師日常教學行為方式的改變,幫助教師解決在教學實踐中持續(xù)生成的問題,并有力緩解了農村教師突出存在的工學矛盾問題。
5.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支持與幫助,多途徑持續(xù)跟進農村教師的成長
為了跟進和幫助教師的成長,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發(fā)展新模式整合多種培訓方式,推動教師開展混合式學習,為農村教師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支持,搭建“低壓力、小步子”的成長階梯。集中培訓的問題從教師的教學實踐中來,集中培訓后,組織各級專家通過走進課堂、開展連片教研和主題研討等多種方式,與一線教師面對面交流,手把手“診脈”,持續(xù)跟進農村教師教學實踐中突出問題的解決。此外,還通過電話、電子郵箱、QQ群、飛信群、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工作簡報和指導快訊等多種途徑,與教師保持密切的過程交流,使農村教師感覺不再孤單,實現(xiàn)了從固化式培訓到動態(tài)化培訓的轉變。
6.注重過程評價,以學生發(fā)展為評估培訓效果的重要依據
針對傳統(tǒng)教師培訓模式以獲取學分或獲得崗位證明等方式考核教師培訓效果的弊端,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以發(fā)展性評價為指導思想,堅持“容錯”原則,使教師在寬松的氛圍中逐步“成為更好的教師”;倡導評價與學習緊密結合,使每一項有效的評價活動都從學習實踐中來,還要回到學習實踐中去;通過設計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和方式,如建立教師成長檔案袋等方式,及時對教師在培訓中生成的教學理念,教學基本技能,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等各個方面進行動態(tài)評價。教師培訓效果終結性評價的最根本依據是,檢驗學生是否通過教師的培訓獲得了更高效的學習與發(fā)展,由此,引領農村教師真正關注學生的成長,做最重要的事。
三、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的實踐路徑
農村教師培訓模式的研究既需要理論層面上的科學求真,更需要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務實追求。因此,我們構建了這一培訓模式的實踐路徑。
1.調研需求,滿足大多數教師最迫切的需要
為了確保培訓內容與農村教師的當下教學實踐緊密相關,使培訓各環(huán)節(jié)更加符合復雜的農村教育情境,做滿足大多數教師最需要的事,培訓前,首先通過實地調研、座談、訪談和問卷等多種方式,對參與培訓的農村教師、校長和相關教育行政和教研人員等,進行充分的調研,深入分析參訓教師的特點和實際需求,論證、制訂能夠滿足大多數教師最迫切需要的培訓方案。
2.聚焦現(xiàn)實問題,“自下而上”進行培訓內容和活動設計
圍繞調研中農村教師反映出來的實際需求,聚焦大多數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自下而上”地設計培訓內容及與內容高度相關的系列活動。如聚焦北京市廣大農村英語教師們集中提出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能力提升”這一突出難題,在培訓內容的設計上有如下理論模塊: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對兒童閱讀能力提升的解讀、兒童“閱讀腦”的研究、兒童英語閱讀的關鍵技能、中國兒童英語閱讀規(guī)律的解讀等;教師體驗模塊包括:閱讀課錄像分析、現(xiàn)場模擬和展示;還有專家走進教師閱讀課堂,開展基于閱讀現(xiàn)場教學的互動點評和主題聯(lián)片研討等,讓教師在多視角、多方式、多場域中聚焦同一個主題,開展系統(tǒng)深入的學習,幫助教師真正將英語閱讀教學的理念“落地”在課堂。
3.組建多層面團隊,建設可持續(xù)生長的培訓專家力量
多元并且可持續(xù)生長的專家團隊是高質量教師培訓的重要人力資源,充分調動和整合各方力量,遴選有熱情并熟悉農村中小學教學的高水平研究者、新課程學科標準專家、教材研究與開發(fā)編寫專家、長期從事中小學教學研究的優(yōu)秀教研員和中小學優(yōu)秀校長與教師等,共同組成多元化培訓團隊,滿足農村教師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特別是優(yōu)秀的農村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因為他們最了解一線實際,也最能理解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困惑與問題,因此最容易與參與培訓的教師形成對話交流的氛圍,把這些一線“金色種子”納入專家團隊,在促進其自身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還可以對其他需要幫助的農村教師發(fā)揮示范和輻射作用,以點帶面,產生從關照群體到關注全體的良好效果。
4.關注過程,建立“無縫隙”的培訓管理體制
教師培訓是一項高度專業(yè)化的工作,除了先進的培訓理念、科學完善的培訓方案、高水平專業(yè)化的培訓團隊和充足的培訓經費外,“自上而下”的培訓管理體制和“無縫隙”的過程管理也是保障培訓效果最大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門聯(lián)合高校,實行項目領導負責制,整體統(tǒng)籌、安排各項培訓工作,對培訓過程做好質量控制,并做好對每一階段培訓的評估。如在培訓過程管理中,可采取班級制管理模式,分別設立班主任、學習委員、生活委員、紀律委員和文藝委員等各個崗位,明確任務,分工到人,定期召開管理小組會議,聽取大家從學員中收集到的各類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工作。在規(guī)模較大的培訓中,通過統(tǒng)一穿著帶有活動標識的服裝,開展班歌、班徽設計比賽,以及召開多種方式的聯(lián)誼活動等,使培訓氛圍嚴謹而不失活潑,增進學員之間的經驗分享和情感交流。
5.質量監(jiān)控,確保培訓高效益
質量和效率是教師培訓的生命線。秉持“科學性、全程性和生成性”的質量監(jiān)控原則,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更加注重對教師培訓的過程性評價,并分別從培訓需求分析、培訓設計、培訓實施、組織管理和培訓效果等幾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質量監(jiān)控,持續(xù)追蹤學生、教師和學校在培訓中的動態(tài)發(fā)展數據,及時了解學員心聲,召開工作總結與反思會議,不斷完善和調整培訓方案,確保培訓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高效、高質量。
跟進式、可持續(xù)教師培訓模式是近年來我們聯(lián)動各級教育行政、教研和一線農村中小學乃至社會公益等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和總結出的推動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高效教師培訓模式。它根植于農村學校背景,聚焦農村教師的現(xiàn)實需求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教師在其中”的活動設計,引導農村教師的親身體驗,激發(fā)其實踐智慧,在“低壓力、小步子”的持續(xù)學習中,幫助農村教師輕松“成為更好的教師”,讓農村兒童真正從教師的發(fā)展和成長中獲益,有效推進了基礎教育的公平和內涵發(fā)展。當然,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還需要繼續(xù)深入研究,不斷積累經驗,讓更多的農村教師在高效益的培訓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旭東.論我國農村教師培訓系統(tǒng)的重建[J].教師教育研究,2011(6).
[2]陳啟文.論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與繼續(xù)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5(1).
[3]翟帆.專家呼吁: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的培訓職能不能丟[N].中國教育報,200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