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3:3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慕課建設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該塑件為典型的薄殼零件,表面形狀不規(guī)則,最大長度270mm,最大寬度52mm,最大高度15mm,主體厚度0.8mm,屬于狹長制件。為了使上下殼體安裝方便,內表面設計有隔板,并在隔板上開有許多內凹空孔的卡扣結構,構件不對稱,且一側前段有一個伸出的帶有凹槽的凸臺結構。整個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在構件表面的主體部分,為避開內部裝配件的外伸而形成了窄筋結構。材料為上海普利特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牌號為PP+EPDM-T20的PP復合材料,該材料含有填充物,其流動性較好,易于成型。由于塑件具有側面孔與側面凸臺結構,需要內側抽芯或斜頂裝置,考慮到塑件內部空間太小,因而選擇斜頂裝置。
2模流分析
2.1網(wǎng)格劃分、診斷和修復
將Pro/E三維實體.PRT格式文件轉換成.IGS文件輸出,導入到MoldflowCADDoctor軟件中進行CAD模型的檢查、修復與簡化,將小圓角等部分小特征進行簡化。在MPI軟件中,導入零件的UDM文件,對模型采用雙面網(wǎng)格類型進行網(wǎng)格劃分。
2.2澆口位置選擇
澆口位置的設置要綜合考慮熔體的流動、注塑件的外觀質量、成型塑件的力學性能及模具設計制造等方面的因素。由于電池殼體的外表面是外觀件,所以澆口不能設在外表面上。模流對最佳澆口位置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塑件的中間深色區(qū)域為較佳澆口位置,考慮到塑件表面部分的窄筋結構可能導致其填充質量缺陷,擬采用三點澆口設計。為了使?jié)沧⑾到y(tǒng)受力平衡,結合塑件的結構、尺寸,擬采用一模兩腔的模具結構。
2.3成型分析
根據(jù)最佳澆口位置確定成型方案,對產品進行成型窗口分析。材料推薦工藝參數(shù)范圍為:模溫30~70℃,料溫190~240℃。設定注射時間為橫軸,成型質量為縱軸。當分別調節(jié)模具溫度為65.56℃和熔體溫度231.7℃時,注射時間在1s附近,產品的成型質量最好,高達0.9125。區(qū)域2D幻燈片圖,表示工藝參數(shù)對制品質量的影響,中間深色區(qū)域為首選區(qū),范圍越大表示工藝參數(shù)可調節(jié)范圍越廣,也就是說,在滿足良好質量的前提下,工藝參數(shù)有足夠調節(jié)的余地,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外界干擾造成的廢品率。模具溫度65℃,熔體溫度為231℃時,注射時間為0.78~1.70s,都在首選區(qū)域范圍內。綜合以上快速充填和成型窗口的分析,在保證各項指標良好、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取模具溫度為66℃,熔體溫度為232℃。
2.4流動分析
對上述方案進行流動分析。熔接痕分布如圖6所示,熔接痕主要分布在塑件側壁,且數(shù)量不多,基本不會影響塑件質量。氣穴主要分布在塑件分型面處,可利用成型側壁內孔的側型芯安裝間隙及分型面將氣體排出,不必在模具中添加排氣槽。充填時間為1.414s基本可完成充填,該充填時間與圖5的分析結果一致,剛好位于最佳充填時間范圍內。
3模具總體結構
參考中小型模架的基本結構形式,由前述型腔的布局及成型零件尺寸要求,模具選用P3型,規(guī)格為450mm×550mm。根據(jù)模具尺寸,并結合模流分析得出的注射壓力、鎖模力等參數(shù),選擇螺桿式G54-S-200/400注射機,該注射機額定注射壓力為109MPa,額定鎖模力為2450kN,足以滿足成型所需的注射壓力和鎖模力要求。塑件內側用于裝配的內側孔,由于塑件內部空間不便采用側滑塊的形式,而且孔的數(shù)量比較多,所以均采用斜頂抽芯機構進行成型。模具工作原理:開模時,注射機開合模系統(tǒng)帶動動模部分后移,型腔固定板8與脫模板10分離,使二級分流道從制品斷開。然后動模繼續(xù)移動,待移至限定距離即滑塊和塑件完全脫開時,型芯固定板19拉動定距拉板33,定距拉板33帶動脫模板10使流道的料脫出。然后凸模31繼續(xù)移動,使其與凹模32分開。最后在注射機的頂出作用下,推動推板23,使推桿37與斜頂6、28一起向上移動,頂出塑件。合模時,在注射機的帶動下,復位桿21使推桿37與推桿固定板3復位,然后凸模31與凹模32合攏,最后脫模板10與型芯固定板19合攏,準備下一個周期的注塑成型。
4結論
1.1項目建設目標
①在建設期內完成各項指標,通過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驗收。②力爭2年內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2項目建設思路
①總體思路:一切以提高學生技能為核心進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推動專業(yè)課程建設。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首先結合該院該學科的教師結構現(xiàn)狀,制定“雙師型”教師崗位責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應的考核政策和激勵措施,鼓勵精品課程教師到生產一線參與頂崗實踐,去收集、總結、引進現(xiàn)場最新的生產技術成果作為教學案例,保證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工程性,使他們盡快成為一流的骨干教師。③教學內容:必須與崗位標準相融合。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以下9個模塊:緒論;混凝土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受彎構件承載力計算;受壓構件承載力計算;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預應力構件;11G101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④探求課程與行業(yè)一線的結合點,積極參與行業(yè)技能大賽。如全國高等職業(yè)院校土建施工類專業(yè)學生“魯班杯”建筑工程識圖技能競賽,重慶市建設工程造價行業(yè)技能大賽等。⑤教材建設:與課程建設相結合,開發(fā)《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教材。以理論夠用、突出實踐性為目標。平法識圖是造價員、施工員從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計算必備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編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賴11G101系列平法圖集。無論從教學還是科研角度來看,建設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價值。⑥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及管理:開發(fā)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及校外實訓基地,課內實踐學時用以保證操作實訓及課程設計,強化工程意識和專業(yè)應用技能,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水平和特色;開展與“五大員”相關內容的培訓工作。⑦課程教改科研:圍繞平法識圖技能方面展開。⑧強化管理:通過制度改革,提高教師參與精品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將教師崗位責任制與績效考核落到實處,把課程建設工作指標化,任務分解到人,建設經(jīng)費分解到指標上,按計劃時間表進行考核。
1.3項目建設進度
項目建設期三年,一年后進行階段性驗收,建設資金由學校提供。2012年10月該項目正式立項,2013年11月通過階段性驗收,后期將按照驗收標準做好后續(xù)課程建設工作,包括視頻、作業(yè)、試卷、FLASH等相關課程材料。
2總結
1.1課程培養(yǎng)
目標本課程開設的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大型項目的開發(fā),熟悉項目開發(fā)流程,理解項目管理的基本理念,靈活運用需求分析及系統(tǒng)設計方法,提高技術的使用熟練度,充分鍛煉團隊開發(fā)的協(xié)作能力,理解測試過程及Bug跟蹤的流程,從而積累真實的項目開發(fā)經(jīng)驗,拉近與企業(yè)用人需求的距離。項目培養(yǎng)的能力體系如表1所示。根據(jù)TOPCARES-CDIO能值指標體系,本項目重點培養(yǎng)八項3級能力指標。
1.2項目內容和進度安排
隨著軟件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主流應用軟件的類型也在不斷變化著,從最初的桌面應用到基于Web的應用,再到目前的電腦、手機客戶端與Web端多客戶端平臺應用。本課程要求學生開發(fā)的項目來自于合作企業(yè)中最新的項目,以達到和市場接軌的目的。在課程進度安排如表2所示,包括準備階段和增量開發(fā)階段。課程共200學時,50次課,進度安排包括準備階段和三個增量階段,表2給出了一個增量的進度安排。項目準備階段完成整個項目的構思,各個增量階段,按照分析、設計、實施、運行和評審等步驟進行。
2項目實施(Implementationoftheproject)
項目教學實施過程主要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和分組教學的組織形式。項目實施盡可能模擬企業(yè)的開發(fā)環(huán)境,教師擔當類似項目經(jīng)理的角色,負責監(jiān)控項目的整個進度和項目質量,將每個學生小組視為一個開發(fā)團隊,讓學生模擬企業(yè)中相應的工程師角色,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規(guī)范的軟件開發(fā)過程進行項目開發(fā),使得參與一級項目的學生獲得更真實的項目開發(fā)體驗,就業(yè)后能更快地適應企業(yè)工作。
3考核評價(Examinationandevaluation)
教師對各小組成員項目開發(fā)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打分,作為本課程的形成性考核,項目結束后安排統(tǒng)一的關于軟件項目管理和軟件開發(fā)等的閉卷考試,作為課程的終結性考核。各項考核的內容與本項目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相對應,如表3所示。這樣,當學生完成了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從八個能力方面對學生情況進行全面的評價,對其今后的發(fā)展會比以往單純的分數(shù)有更大的幫助。
4結論(Conclusion)
關鍵詞:慕課;高校教學改革;教學模式研究
世界科學技術尤其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推動著高等教育不斷變革和向前發(fā)展“慕課”是新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質量提升帶來了新契機,為高校課程建設及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視野。
1高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傳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制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希望學生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高校在教學改革中。無論從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方法等總有傳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烙印,影響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改革就是廢棄舊的體制,建立一個適應高校發(fā)展的新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也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標準,在大學生就業(yè)難的背景下,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是解決學生就業(yè)的關鍵因素,必須全面改革高校教學模式,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1.2傳授知識仍是課程教學主導模式
單一的課程教學傳授知識不適應現(xiàn)在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學生不僅需要雄厚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實踐知識,尤其應用型本科學生與高職學生更加要重視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高級人才的需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學生頂崗實習,這些都是傳授學生知識的有效渠道。
1.3課程及教學資源建設與持續(xù)共享利用機制缺乏
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利用機制教育有關部門也很重視,但由于各個學校的發(fā)展的差別,學生的個人能力等問題,比如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適用的不是很多,課程在建設過程中,教師主要從自己方面考慮、考慮學生也只能考慮自己學校學生的應用問題,但全國高校教師、學生程度不同,促使資源共享課利用率不高。
2“慕課”給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帶來新機遇
2.1“慕課”:國際高等教育改革新猶
網(wǎng)絡技術與通信技術快速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達到普及狀態(tài),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促使“慕課”現(xiàn)在國內外高校應用比較多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可以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學習,方便了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復習與預習,提高了學生知識水平。
2.2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相關主體在“慕課”教學改革中主動作為
“慕課”在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第一學生行為,借助于智能終端設備和網(wǎng)絡,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興趣、就業(yè)需求及自身發(fā)展提升等需要,自主安排學習時間,自主選修課程,足不出戶即可學習國內外名校名師開發(fā)的優(yōu)質課程教學資源。第二教師行為,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局限,“黑板+PPT”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教師重新思考和改革大學的課程教學設計,將課堂教學從靜態(tài)的知識傳授模式向動態(tài)的智能教育模式轉變。第三高校行為,通過“慕課”平臺引進名校優(yōu)質課程資源,彌補自身的不足,或將本校優(yōu)勢特色課程通過“慕課”平臺予以共享,彰顯特色和綜合實力,推進協(xié)同育人。第四政府行為,積極引導、鼓勵高校建設優(yōu)質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慕課”平臺、課程學習網(wǎng)站,利用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技術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開展教學模式及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慕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高校如何利用“慕課”平臺,提高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yǎng)應用型高級人才是一種機遇和挑戰(zhàn),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對高校發(fā)展的需要。
3“慕課”視域下高校課程建設及教學模式研究
3.1建立“慕課”資源引進論證和績效評估機制,引進外部優(yōu)質“慕課”高校慕課資源主要兩種形式,一種是鼓勵教師參與“慕課”建設方面學習,每名教師至少建立一門慕課,慕課建設以后,有關部門要組織專家對“慕課’’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評價有多種形式,可以通過網(wǎng)絡,座談等方式。在組織專家進行評價,專家必須有企業(yè)專家,兄弟院校專家進行評價,最后綜合評價該“慕課”。另外一種形式就是引進外部優(yōu)質“慕課”,外部優(yōu)質“慕課”不是名校的課程就好,必須經(jīng)過充分論證是否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提高作用,同時也能對教師的課堂起到補充作用。
3.2轉型升級現(xiàn)有精品課程,建設校本特色“慕課”
現(xiàn)在高?;径加米约簢壹壘氛n程、省級精品課程、校級精品課程,要合理的把這些精品課程轉變學校的“慕課”資源,在轉變過程中,要經(jīng)過科學研究,轉變?yōu)檫m應學生發(fā)展的“慕課”,不要形式上轉變,要實際意義上的轉變,建設校本特色“慕課”。
3_3利用“慕課”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教師借助“慕課”資源實施混合教學模式,發(fā)揮傳統(tǒng)課堂與“慕課”教學各自的優(yōu)勢,處理好線上和線下關系,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旌鲜浇虒W模式是經(jīng)過實踐總結出來的,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不一定適合任何課程。
3.4建立“培訓+項目+比賽”的多層教學能力提升
教師需要通過培訓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積極參與項目建設,是提高教學實踐能力的主要渠道,同時多參加比賽,是檢驗教師能力一種方式。教學模式改革教師是關鍵因素,必須提高教師的能力。
3.5構建基于“慕課”教學改革的保障激勵機制,強化學生“慕課”學習指導
(西安科技大學,西安 710054)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摘要: 面對慕課所引發(fā)的現(xiàn)代教育的重大變革,高校圖書館在這樣的新形勢下該如何重新定位?合理配置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應對慕課的挑戰(zhàn),是高校圖書館此時面對的重要課題,高校圖書館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進行服務創(chuàng)新:多途徑嵌入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慕課課程;深化教學參考系統(tǒng)的建設,提供課程資源導航;在版權范圍內,最大程度地獲取教學資源;倡導知識共享和資源共建。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great change of modern education caused by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how can university libraries reposition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meting the challenge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are the important subjects at this time that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are facing to. University libraries can consider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or service innovation: embedding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y multi-channels and offering of Mu class curriculum, deep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ference system and providing of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navig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copyright, the maximum access to teaching resources, promot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關鍵詞 : 慕課;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創(chuàng)新
Key words: MOOC;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resources;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4-0261-02
作者簡介:饒俊麗(1975-),女,陜西漢中人,西安科技大學圖書館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圖書情報管理。
0 引言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驅動著現(xiàn)代教育向前邁進,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并隨之應用到現(xiàn)代教育領域,這帶來了教育領域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學習方式的改變、交流方式的改變以及獲取知識渠道的改變,2012年,一種全新的網(wǎng)絡在線教育模式——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在全世界的教育領域掀起了浪潮,人們對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慕課和開放資源將成為未來五年內教學、學習以及創(chuàng)造力探究發(fā)展的關鍵驅動力和主流應用。[1-2]高校圖書館該如何重新自我定位?信息資源該如何配置?創(chuàng)新服務該如何開展?這些問題都是目前高校圖書館面對的難題和挑戰(zhàn)。
1 高校圖書館自我定位的重要性
隨著慕課在教育領域里迅速地發(fā)展壯大,高校的教育模式、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也在迅速地轉變,這些變化深刻地影響著高校圖書館,迎接新興科技環(huán)境下的挑戰(zhàn)是目前高校圖書館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單位,對高校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高校圖書館在這樣新興技術環(huán)境下必須要有應對的策略,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
2 圖書館和慕課的關系
慕課是最近幾年風靡整個學術、教育領域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是以新興的科技為基礎,規(guī)范的課程制度為保障,以師生交流互動為手段,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知識生態(tài)環(huán)境。[3]學體系依托網(wǎng)絡平臺,為教與學之間搭建了一種更為合理,更為有效的知識傳播途徑,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更注重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在慕課模式下共同去關注和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結果往往是不僅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在頻繁的信息交互作用下產生思維的碰撞形成了新的知識點,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大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慕課環(huán)境下知識的傳遞、聚合、交互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越來越依賴于數(shù)字信息資源,而高校圖書館就是信息資源最聚集,學習空間最廣闊的地方,圖書館的職能就是為讀者提供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同時圖書館也具備開放獲取資源的優(yōu)勢,在慕課教學體系里圖書館起到信息的采集、分類和傳播的作用,是整個信息傳播鏈上重要的組成部分,把圖書館引入到高校的科研團隊可以為教師提供最優(yōu)資源,以及解決一些涉及到知識產權的法律問題,所以高校圖書館應該成為慕課教學的重要支持者和推動者。
3 高校圖書館的應對策略有哪些
3.1 多途徑地嵌入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慕課課程 嵌入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種更為先進的教育形式,備受人們的關注和推崇。它的教育理念是以用戶為中心,隨時嵌入用戶環(huán)境為用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的技術指導,這樣的技術指導大大滿足了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使得圖書館服務拓展性也大大的加強了。在慕課環(huán)境下,嵌入式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發(fā)展也更為迅速,圖書館可以創(chuàng)建自己的慕課課程,為廣大用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傳授信息素養(yǎng)技能,為提供其他教學慕課課程做好服務準備。
3.2 深化教學參考體系的建設,提供課程資源導航 教學參考信息主要由課內參考信息和課外延伸信息兩部分組成,高校圖書館為高校教學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服務就是教學參考信息的服務。在慕課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應該進一步深化教學參考體系的建設,為用戶提供內容更豐富、主題更突出、多層次多角度的信息資源。教學參考信息提供主要應該從四個方面考慮: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平臺以及信息資源,這四者相互連接,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信息生態(tài)鏈,首先是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加工最后整合為多種格式、多種類型的信息資源,比如圖片、音頻、視頻、論文等形式。其次是將這些信息資源以課程內容為中心,進行知識的碎化拆分和關聯(lián)性的整合,最后形成知識點突出,不同格式的多層次智能教學參考體系。[4]圍繞教學課程的主題推送,在最大范圍內實現(xiàn)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創(chuàng)建課程資源導航。
3.3 在版權允許的情況下促進信息資源的獲取 在慕課平臺上要盡量避免法律上的不必要的糾紛,應當明確信息內容的版權歸屬。在法律意識越來越強,著作保護法日益明晰化的今天,高校圖書館必須在加強版權法律教育的同時更要促進信息資源的無障礙獲取。高校圖書館員介入慕課,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解決教學資源的最大化使用和信息資源的版權歸屬之間的矛盾。首先,圖書館員有職責提醒使用慕課教學課程的教師注意教學信息的版權問題。其次,大力促進信息資源的合法合理的獲取使用,尋求最大程度的內容拓展空間。
3.4 倡導信息資源共享和資源共建 實際上版權范圍內的內容遠遠不能滿足高校教師對最新資源的需求,而獲取更多合法合理的信息資源則面臨重重困難。在慕課環(huán)境下,版權限制范圍非常明確,導致很多受版權保護的內容無法使用,甚至是自己發(fā)表的論文也受到使用限制,種種的版權限制使慕課使用者感到非常的沮喪,這場慕課運動讓人們越來越感受到開放獲取的價值,目前,大力提倡和擴大資源的開放獲取和資源共建是幫助師生獲取資源的最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彭德倩.“慕課”來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大學教育[N].解放日報,2013-09-11.
[2]殷丙山.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J].中國教育網(wǎng)絡,2013(10).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同,一門慕課不再僅僅是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而可以是幾百上千甚至可以多達上萬人。這種大規(guī)模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必將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產生巨大的沖擊。慕課模式的啟動必將引發(fā)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都す庠怼纷鳛楣庑畔⒓肮怆娮蛹夹g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課,也必將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zhàn)。本文將探討在信息化時代慕課浪潮中,如何充分利用慕課這個新型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結合《激光原理》課程的實際特點,促進《激光原理》的課程教學改革。
2引入慕課資源,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激光原理》屬于光電子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課程。由于課程的針對性較強,相對于其他的公共基礎課而言每個學校擔任《激光原理》課程的教師為數(shù)不多。目前,《激光原理》課程教學內容多以教材為主,再加以教師教案和收集的各種資料,導致《激光原理》課程信息量少,形式也比較單一。當今我國光電產業(yè)迅猛發(fā)展,而激光是整個光電產業(yè)的靈魂,所以,讓廣大光電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掌握和了解一定的激光原理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實際上,光電產業(yè)作為一個新興戰(zhàn)略產業(yè),許多的從業(yè)人員并未受到過系統(tǒng)的光電子理論教育,因而,引入慕課,不僅可以讓在校的光電專業(yè)學生受惠,而且可以惠及社會上眾多非“科班”出身的光電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慕課突破了個別教師的界限,可以是一所大學,多所大學,其他社會機構,甚至是更多個人直接上傳視頻、文本、音頻來參與教育內容并在全球分享[2]。這樣一來,慕課進入課堂,使得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內容多元化和海量化,每位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地從慕課平臺中去獲取更多自己所需要的學習資源?!都す庠怼氛n程理論性強,其中涉及到較多的復雜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易理解,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很難達到預計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制作一些短小精悍的微視頻課件來實現(xiàn)慕課教學。慕課的主要載體就是十分鐘左右的微視頻,我們可以為每一個晦澀難懂的物理概念制作一個微視頻,并加以多媒體動畫講解[3]。每一個微視頻的時間不長,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動畫講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激光原理》的興趣,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在慕課模式下,《激光原理》課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除傳統(tǒng)的試卷考試之外的更為靈活的方式進行。在整個《激光原理》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由于有了慕課這種方便、快捷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隨時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所教授的內容和學生自身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并提出一些跟課程相關的問題,叫學生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據(jù)此,教師可以判斷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和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給出課程的考核分數(shù)。這樣的考核方式,也是激勵學生不斷學習的一種手段,在每次任務的完成和討論過程中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增進師生互動,同時每次任務完成后可以及時的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效果。
3利用慕課平臺,建立虛擬實驗室
在大多數(shù)《激光原理》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多以理論教學為主,雖然在教學中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但是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比如在講解諧振腔的損耗對激光器的影響的過程中,由于教學手段限制,很難讓同學們從抽象的理論中解脫出來。那么如何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諧振腔損耗對激光器的重要性?這是我們在《激光原理》教學中一直關注的問題。顯然,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就要求理論教學內容緊跟實驗教學,但是由于目前激光實驗設備昂貴,針對性強,甚至有些大型精密儀器往往無力購買,這必然導致實驗教學的缺失。另外,實驗課教師面對學生講解實驗的時候,由于一個班人數(shù)較多,受到視角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整清楚的看到每一個操作細節(jié)。尤其是大型貴重的儀器受到經(jīng)費的限制,臺數(shù)少,上課學生多的時候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實際操作的可能,甚至有時候很多的精密儀器都是作為演示實驗只有教師操作,學生只能在一旁觀看。利用慕課資源,建設虛擬實驗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激光原理實驗的問題。在教學手段上,可以利用LASCAD等激光器設計專用仿真軟件建立虛擬實驗室,演示激光的產生和激光束的傳播規(guī)律,以提高教學效果。虛擬實驗室可以大大減少設備資金的投入和各種實驗耗材的開銷,還可以使得每位學生都有親自操作的機會,可以使得學生更大程度上加深對深奧的概念理解。由于慕課建立在網(wǎng)絡平臺,課后只要學生有興趣就可以繼續(xù)在虛擬實驗室進行操作,方便學生利用零散時間來進行學習,如果有不熟練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反復多次的實踐直至理解為止,這在傳統(tǒng)的實驗課堂上是幾乎不可能的。在慕課條件下建立虛擬實驗室可以在教學內容上,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題的比重,體現(xiàn)理工科課程的特點。精選一部分實驗內容制定微型的基礎實驗用來完成一些驗證性實驗,例如模擬激光器和激光束的相關特性,加深學生對《激光原理》的感性認識。同時可以再加設一部分激光原理的課程設計的題目,啟發(fā)他們做一些新型的科學研究,滿足學生的高層次需求。比如,利用虛擬實驗室結合matlab編程等軟件設計,鼓勵學生開展激光器有源光學諧振腔設計等工作,開展高斯光束聚焦特性和中紅外激光器設計等專題活動。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的教學模式,各種課程設計的實驗報告采用論文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撰寫專業(yè)論文的能力,為今后的畢業(yè)設計、畢業(yè)論文以及科技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校2014年獲批湖北省光電信息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以該項目為依托,我們已經(jīng)著手建立激光原理虛擬實驗室。
4慕課可以增進師生交流與溝通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課堂為中心,教師主導著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則以灌輸理論知識為主,教師講解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師生間互動較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大部分學校的《激光原理》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只根據(jù)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授書本非常狹窄的理論知識,而不注意這門課程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以及這個行業(yè)當前發(fā)展的狀況。另一方面,在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下,高校教師更多的關注自己的科研,而缺乏在教學方面創(chuàng)新的動力,僅把知識的灌輸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導和監(jiān)督[4]。然而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更能適應社會化發(fā)展。慕課利用當代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得全人類能夠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慕課所提供的方便和快捷保障了學生的學習自[5]。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是,慕課的內容匯聚了大量的優(yōu)質資源,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觀看各種《激光原理》的微視頻,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制定學習目標,組建學習內容。學生可以觀看本校、外校甚至是國外教師教授《激光原理》的教學視頻并操作各種虛擬實驗室。學生可以利用慕課平臺與更多的教師和同學交流互動,分享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源,甚至于可以組建網(wǎng)絡討論小組和興趣小組,互相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分享筆記,點評課程。在慕課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會有所轉變甚至于可以互換。慕課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學生可以根據(jù)所需要的學習內容自行選擇上課教師,這樣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風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制作微視頻上傳到慕課平臺,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講解視頻來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理解程度。有些學生通過參考文獻、虛擬實驗或是各種社會實踐來提出自己對《激光原理》課程中各種見解,這些都是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中所無法得知的??梢韵胂笤谀秸n環(huán)境下,沒有學生會選擇教學模式古板、教學質量差的教學視頻來觀看,這樣很多照本宣科、本本主義的教師將會消失,同時也對學生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被動的學習轉變?yōu)樽灾鞯膶W習模式。所以,在慕課模式下,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tǒng)師生關系將會發(fā)生很大的改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從學生處獲益,“教學相長”將會在慕課模式得到更加完美的詮釋。
5慕課模式下校企合作,了解更多的科技動態(tài)
激光原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需要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在實驗中理解和應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理論知識等。受限于激光器的構造特性,一般理論課堂難以進行實驗演示,即便演示,效果也不好。此外,在教材上,由于光電子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型光子器件和新的激光技術不斷涌現(xiàn),導致教材的先進性有所欠缺,比如激光短脈沖技術一般教材都只介紹傳統(tǒng)的調Q,鎖模技術,而應用在高功率超短激光脈沖產生的啁啾放大技術卻很少涉及。這種教學模式與教學部提出的“應用型普通本科學?!笔窍噙`背的,大學從來不是“象牙塔”,不只是單純的要求學生參加應試教育的考試,而是要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自主學習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等。但是,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貫穿于從學校到社會甚至整個人生。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課堂與企業(yè)的要求緊密的鏈接起來,可以根據(jù)企業(yè)合作要求搭建慕課平臺,企業(yè)可以根據(jù)他們對激光工藝的要求和大學院校共同開發(fā)慕課平臺,聘請企業(yè)工程師和一些有經(jīng)驗的工人加入慕課的開發(fā)和制作[6]。根據(jù)企業(yè)要求制作的慕課,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理論知識,還可以學習到實踐技能。在所有完成慕課的學生中,企業(yè)可以根據(jù)完成情況擇優(yōu)錄取,免去一部分招聘和培訓的成本,學生通過慕課的訓練也能很好地適應企業(yè)的工作,真正獲得雙贏的效果。由于《激光原理》課程專業(yè)性強,大多受到資金的限制,每個學校對《激光原理》課程的投入不會太大,難以添置高端儀器,而慕課是綜合各個院校及企業(yè)的各種教學資源,這樣實驗儀器設備要更為齊全,通過慕課可以了解到一些沒法見到的大型高科技儀器設備,熟悉儀器的用途、操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等。利用慕課模式,引進企業(yè)的研發(fā)機構,這樣可以綜合利用社會資源。在《激光原理》慕課建設內容中,可以以企業(yè)產品市場銷售走勢對教學重點進行適當?shù)恼{整,以適應企業(yè)的需求[7]。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激光原理》的興趣,開拓知識面,開發(fā)其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這種課內外科技活動結合的教學形式,了解高科技知識,達到在本科階段參與科研的目的。這既為學生的進一步深造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也實現(xiàn)了學校人才培養(yǎng)和企業(yè)需求的無縫對接。所以,在慕課模式下實現(xiàn)校企合作,對學生、學校和企業(yè)都是有好處的,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6結論
一、“慕課”的三種含義與五種教學形式
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慕課”一詞至少有三種不同含義,并有五種典型的教學形式。
1.“慕課”的三種含義
慕課的第一種含義是英文MOOC的音譯。MOOC是“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縮寫,主要形式是以錄像為載體,通過碎片化的錄像完成課堂教學,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進行交流、討論、考核和考試。
慕課的第二種含義指的其實是SPOC的音譯。SPOC是“小規(guī)模非開放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縮寫,也被稱為“翻轉課堂”或者音譯為“私播課”,是一種特殊的MOOC。SPOC是為了彌補MOOC在實體課堂教學方面的不足,而將線上學習與線下指導相結合的一種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非開放”課程,雖然也以使用碎片化的錄像進行在線教學作為輔助手段,但其與MOOC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實體課堂的參與性,隨之衍生出的特點是課程容量的有限性,這也是SPOC課堂高質量教學的保證。
慕課的第三種含義泛指MOOC和SPOC兩種形式及相關延伸模式。MOOC是SPOC的基礎,SPOC是MOOC的深度運用,二者構成了慕課的兩種最基本的授課形式。
2.慕課的五種典型教學形式
“慕課”教學差異化有助于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發(fā)展的實現(xiàn),有助于解決學生人數(shù)眾多與學生差異性需要難以得到滿足之間的矛盾。從錄像教學、實體課堂、在線測驗、在線考試和實體考試五個方面進行考察,筆者認為,慕課至少包括五種典型的教學形式:
第一,公共MOOC。這種形式是實體開課學校之外的學生在公共MOOC平臺上自主學習碎片化的錄像,完成學習過程并通過MOOC平臺考試達到要求后,由MOOC平臺發(fā)給學習證明。如果該同學同時正在攻讀的學位包含這門課程且所在學校承認MOOC平臺的學分,則可以獲得所在學校的學分。
第二,校內SPOC。實體開課學校的同學,在教務系統(tǒng)上選修了以SPOC課堂方式開設的課程,通過課前在慕課平臺上觀看原進程的錄像,并參加SPOC課堂討論獲得平時成績,最后參加實體課堂的期末考試。
第三,公共SPOC。為避免SPOC課堂成為實體開課學校獨有的教學方式,基于慕課平臺開設公共SPOC的方式也應運而生。在技術上要求慕課平臺提供虛擬教學課堂的支持,對參與的高校也提出了協(xié)同排課的較高要求,觀看的錄像應該是原進程的錄像。
第四,校內MOOC。實體開課學校的同學,在教務系統(tǒng)上選修了以SPOC課堂方式開設的課程,通過在MOOC平臺上觀看碎片化的錄像并參加在線測驗獲得平時成績,最后參加實體課堂的期末考試。校內MOOC實際上是公共MOOC與校內SPOC的混合體。
第五,興趣MOOC。與前四類慕課以獲得學分為目的不同,興趣MOOC更類似網(wǎng)易公開課的模式,但觀看的是碎片化的錄像,在線學習進度和考核上都沒有強制性。如果學生正好在MOOC教師所在高校,且該教師的SPOC課堂也允許旁聽,該學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課堂討論。
以上五類慕課教學形式的對比簡表如下:
二、“侵權責任法”課程的“多平臺多模式”平行運行簡介
1.四川大學“侵權責任法”慕課開課情況簡介
四川大學法學院侵權責任法教學團隊由一位教授和二位副教授組成,在實體課堂上為本科生開設“侵權責任法”課程和“英美侵權法”全英文課程,在暑期國際課程周邀請外籍教授共同開設“比較侵權法”全英文課程。同時為碩士生開設“侵權責任法”(雙語)課程,為博士生開設“侵權責任法研究”(全英文)課程,形成了體系化和國際化的實體課堂體系。在此基礎上,教學團隊在“中國大學MOOC”和WEMOOC兩個慕課平臺同時開設“侵權責任法”課程,還在校內建設了“侵權責任法”校內課程中心和配套的“Comparative Tort Law”全英文課程中心,實現(xiàn)了課程的網(wǎng)絡化和慕課化。
除了兩個慕課平臺和兩個教學中心的“多平臺”運作之外,在學習模式上,“侵權責任法”課程也提供“多模式”的選擇,具體來說包括:
第一,公共MOOC。作為“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的第一門法學類課程,每學期有超過1萬人選修本課程,且選修人數(shù)每學期都呈現(xiàn)出幾何級增長趨勢。
第二,校內SPOC。通過“侵權責任法”校內課程中心平臺,為校內選課學生提供按照原進程播放的錄像,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參與模擬法庭的方式來完成教學。
第三,公共SPOC。作為WEMOOC上線的第一批課程,每學期為多所大學提供教學服務,并通過4~6次見面課程,確保教學效果,各校學生也通過該平臺獲得了相應的學分。
第四,校內MOOC。同時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和教務處系統(tǒng)注冊,平時成績來源于“中國大學MOOC”平臺,期末考試成績來源于實體考試。
第五,興趣MOOC?!爸袊髮WMOOC”平臺和“侵權責任法”校內課程中心分別提供按照碎片化和原進程播放的課程錄像,供有興趣的學生觀看。校內SPOC實體課堂也歡迎學生旁聽。
以上五種教學模式運行中,有如下幾點需要說明:
第一,校內SPOC和校內MOOC學生分別通過實體課堂和“中國大學MOOC”平臺的章節(jié)考核獲取50分的平時成績。教學團隊通過控制兩組同學平時成績分數(shù)的平均分來確保公平性,并采用相同的期末實體考試試卷和評分標準。 第二,除了興趣MOOC不參與考試之外,其余四個平臺的考試均是同樣的A、B試卷。校內SPOC和校內MOOC試卷拆封確定A卷或B卷之后,公共SPOC和公共MOOC設定為相同試卷,同時開考。
第三,教學團隊和助教團隊為公共SPOC和公共MOOC提供在線BBS答疑服務,為校內SPOC和校內MOOC開通微信群服務,為公共MOOC提供郵件答疑服務,確保每種學習方式的每位同學的每個問題都能夠得到及時的解答。
2.不同慕課學習方式的分流情況
慕課教學形式的出現(xiàn),提供了課程教學方法轉變和多樣化的可能,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四川大學非法學院本科學生如果要學習“侵權責任法”課程,我們一般推薦選修WEMOOC平臺的公共SPOC課程。法學院本科每年有200人左右,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有學習“侵權責任法”這門課程的需要,但并非每個學生都有獲得學分的需要。這是因為我們在必修課設置上,前置必修課程“債權法”課程已經(jīng)包含了“侵權責任法”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生選修“侵權責任法”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地學習這門課程而非出于知識完整性的考慮。因此,沒有獲得學分需求的學生,可以通過興趣MOOC的方式,自由安排時間進行學習,這種情況每年分流的學生大約在80人左右。
高校每學期授課時間一般在17-18周,其中公共假期一般會占用1~2周,本科生一般前3周都可以自由選課,因此課程容量主要取決于4~16或者17周的課程設置?!扒謾嘭熑畏ā盨POC課程按照模擬法庭的方式展開,每位同學都有機會在一個案例中擔任原告或者被告的訴訟人,每周2節(jié)課,每節(jié)課一個案例,所以SPOC課程的設計容量為48-52人(取決于該學期授課周次)。
因此,在扣除了興趣MOOC方式學習的80人之后,剩余120人左右只有50人左右能夠有機會參與模擬法庭。實際上,根據(jù)歷年教學經(jīng)驗,在200人的本科生基數(shù)下,對“侵權責任法”真正感興趣并愿意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學生大約也就是50人左右,所以這種設置本身也是符合教學需求的,沒有出現(xiàn)參與人數(shù)過多或者過少的情形,最終都能夠協(xié)調到合適的SPOC課程人數(shù)。剩余約80位同學進入校內MOOC學習方式,歡迎旁聽SPOC課程,并有一定的參與權限(詳見后文)。
學生分流的目的,是實現(xiàn)法學教育的小班化互動式教學。下文主要介紹SPOC翻轉課堂的具體實施方式。
3.SPOC翻轉課堂概述
在課堂組織上,將48-52位參與SPOC課堂的學生分為A、B、C、D 4組,每組指定一位主助教(碩士研究生二年級)和一位副助教(碩士研究生一年級)。指定兩位助教的考慮是:第一,助教可能生病或者由于其他原因無法參與指導,兩位助教可以避免助教缺席。第二,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學術功底更扎實,通過“傳幫帶”可以培養(yǎng)研究生一年級的助教,這樣副助教到研究生二年級擔任主助教時,又可以繼續(xù)培養(yǎng)下一級的副助教,以此延續(xù)下去。第三,兩位助教共同組織活動,可以避免某一位助教可能性格上不適合組織活動的情形出現(xiàn),在兩個年級之間也能夠通過協(xié)調形成較為合理的組合。除此之外,還要指定一位博士生作為總助教,協(xié)調和指導四組助教團隊。
在課程內容上,課堂模擬法庭的案例全部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載案例,備選案例約150個,按照教學進度,每學期討論24-26個案例,加上每年新公布的案例,從數(shù)量上可以保證做到不重復。當然,經(jīng)典案例每學期教學都會使用。每節(jié)課討論一個案例,按照A-B-C-D分別擔任原被告的交叉循環(huán)方式組織,每6周一個循環(huán),每學期循環(huán)兩輪。每個案例中原被告雙方所在的組分別由一位同學擔任人,可以邀請其他同學(包括旁聽的同學)擔任法官、證人、鑒定人等輔助角色。根據(jù)原被告雙方的表現(xiàn)(而非勝訴或者敗訴,因為案件事實本身無法改變),由非當事人的兩組(如A-B,則為C組和D組)的同學,以及在場的旁聽同學,通過投票器決定表現(xiàn)得更出色的一方。最后由主講教師進行評論和總結。
在課程進度上,校內SPOC采用原進程的教學錄像,教師會在學期伊始就公布錄像進度表,模擬法庭的案例也與布置的錄像內容緊密相關,確保每次的案例都通過已經(jīng)學習的知識就可以解決。課程實行“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方式,每4周(安排在4、8、12、16周)有一次“小組討論”,由助教團隊組織,負責解答疑難問題。
4.SPOC平時成績的獲得
SPOC平時成績是以撰寫侵權法指導性案例和參與模擬法庭的方式來獲得的,其中撰寫指導性案例4次,參與模擬法庭一次,每次計10分,共計50分。撰寫侵權法指導性案例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編寫報送指導性案例體例的意見》和《指導性案例樣式》的要求,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已經(jīng)的民商事指導性案例,將在本學期討論的案例中選擇非本人報告的4個案例,改寫為“指導性案例”的體例。
第二,在指導性案例的編寫過程中,要求學生忽略案件的原發(fā)生時間,設想案件都發(fā)生在案例報告的當天,并適用現(xiàn)行有效法律規(guī)定進行分析。
第三,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實務,詳細列出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計算方式(例如計算基數(shù)、賠償時段、損益相抵等),并得出相關結論。學生在計算時,無須理會《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載案例的最終判決結果。
第四,如果有其他問題需要說明的,例如對案件原判決的評析、社會效果、立法建議以及其他疑問,也鼓勵學生進行說明,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酌情對該同學期末成績加分。
三、法學院教學方式的國際比較
筆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后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院和耶魯大學法學院求學,現(xiàn)在正在英國牛津大學法學院訪學。借著這兩次機會,也大致了解了美國和英國的法學教育模式,在此和筆者正在實踐的慕課教學作一對比。
1.美國主流法學院的教學方式
美國法學院一般采用“案例教學法”與“蘇格拉底問答法”。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學以經(jīng)典案例摘錄為中心。即由教材的作者,將影響某一領域的重要案例中對后世構成例案(leading case)的部分進行摘錄,學生通過閱讀按照一定邏輯順序編排的經(jīng)典案例摘錄和相關學術文獻片段以及作者的評釋,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該領域的法律發(fā)展進程。同時,這也是美國法院訴訟和判決書的撰寫邏輯,因此這種思維方式也能夠直接適用于實務操作,體現(xiàn)出美國法學院的務實性。
所謂“蘇格拉底問答法”,是指教師不在課堂上重復教材上已經(jīng)講述過的經(jīng)典案例摘錄和必要的學術性分析介紹,直接根據(jù)課前布置的閱讀內容,向學生提問;學生也可以根據(jù)相關內容向教師提問。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幾乎沒有學生不按照教授的要求提前進行準備。在筆者一學年的旁聽過程中,僅有一次出現(xiàn)了一位準備不足的JD學生,而且還受到了教授的嚴厲指責。
“案例教學法”與“蘇格拉底問答法”之所以能夠推行,其背后的教材功不可沒。美國法學院的教材,一般都在1000頁左右,包含大量的案例摘錄和一些論文片段。以我主持翻譯的《美國侵權法:實體與程序》為例,中文譯本123萬字,包含152個經(jīng)典案例的摘錄。作為一學期課程的教材,學生平均每周要閱讀60-70頁。
2.英國主流法學院的教學方式
牛津大學每學年設置3個學期,分別叫做Michaelmas Term(10月上旬-12月上旬)、Hilary Term(1月中旬-3月中旬)和Trinity Term(4月下旬-6月下旬),每學期8周,合計僅有24周,但教學強度較大。
牛津大學法學院授課主要分為個別指導課(Tutorial)、講座課(Lecture)和研討課(Seminar)三種形式,另外還有師生都可以參加的各種討論小組(Discussion Group)。所謂個別指導課,主要是針對本科生。與美國的法學院(Law School)是實體機構不同,牛津大學法學院(Faculty of Law)僅為行政管理機構。法學院所屬100余位教師,絕大多數(shù)為所在學院(College)和法學院雙聘。即每位教師是所在學院的導師(Fellow),同時是法學院的教授。牛津大學共有38個學院和4個“學堂”(Hall,相當于學院),每個學院的導師來自各個專業(yè)。其中招收法學專業(yè)的學院,法學教師平均為3-4位。牛津大學的本科生如果要學習法學專業(yè),是向每個學院申請法學專業(yè),如果所申請的學院滿額但該學生被評估為實力較強,會在各個學院之間協(xié)調,最終同時歸屬于各個學院和法學院共同管理。本科生的主要法學課程,原則上由所在學院的法學教師教授,一般每人負責4門課程,以1對2或者1對3的方式授課。如果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超出了該學院法學教授可以講授的課程,則由學院之間進行協(xié)調,邀請其他學院的導師為其授課或者到其他學院參與學習。具體授課方式除了講授,還有要求學生提前寫小論文,然后討論、修改論文,授課強度和效果因此得到保證。與在其他學校僅適用于本科不同,個別指導課在牛津大學法學院碩士層面的BCL學位和MJur學位課程設置中得到了保留,難能可貴。只是碩士生的個別指導課,一般是以1對3到l對5左右的比例開展的。
講座課由教授按照專題講授,本科生低年級和研究生的部分課程以這種方式開設。比較有特點的是,由于牛津的同一門課程在不同學院由不同導師給各個學院的學生講授,在法學院層面同一門課程則可能有多位教授可以開設。因此在排課上,多位同一研究方向的教授,會在一個大題目之下,分別講授不同的專題。以筆者的研究領域侵權法為例,牛津的侵權法分為10個專題:理解過失責任(8課時)、過失責任中的因果關系(8課時)、抗辯事由(8課時)、經(jīng)濟侵權(4課時)、侵擾和Rylands v Fletcher案(8課時)、產品責任(4課時)、公共機構侵權責任(8課時)、侵害名譽(6課時)、占有者責任(4課時)和專家過失與有缺陷的房產情形下的純粹經(jīng)濟損失(10課時),合計64小時,貫穿在3個學期,由7位教授分別開設。
研討課主要針對研究生,又是另一番景象。研討課一般比講座課的主題更深入,也可能是跨學科的講授。例如財產性救濟研討(Commercial Remedies Seminars)這門課程,包含了合同、侵權、衡平救濟、返還財產、承諾救濟、強制行為、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禁令和訴訟時效等內容,幾乎將英國法上所有與財產性救濟相關的內容橫向貫通。每門課程設置一位召集人(Convenor),一般是該領域的資深教授,或者是由資深教授指定一位年輕學者作為召集人但自己也參加授課。每次課程除了召集人自己之外,一般至少會邀請兩位教師參加討論,另外還會有一些訪問學者旁聽。由于BCL和MJur每年招生分別為約90人和50人,每位學生只需要選修4門課程,而給碩士生開設的研討課大約在40門左右,所以平均下來,每門課程大約只有14位學生。筆者參與的一門課程,只有6位學生選課,一度出現(xiàn)了4位教授加2位訪問學者,學生和教師各占一半的情況。另有一門課程,筆者申請旁聽,召集人婉拒了。理由是,只有5位學生選課,教授加訪問學者已經(jīng)5人了,他不希望打破這種平衡。
在這三種授課方式的背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上課之前,都會布置一個閱讀目錄(Reading List),而不是依托于一本固定的教材。牛津大學法學院的閱讀目錄與美國法學院的差別主要是第一,案例要求讀全文而非摘錄第二,推薦大量論文,尤其是授課教授的論文;第三,會指定多本教材或者專著的特定章節(jié)進行閱讀;第四,會推薦一些歐盟層面的立法。閱讀目錄分為必讀和選讀兩部分,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學生不太可能完成所選的4門課程的全部選讀內容的閱讀,所以選讀內容的確需要學生根據(jù)興趣和側重進行取舍。
3.慕課可能更符合中國法學教育體制
筆者的上述介紹,似乎有些偏題,因為讀者會看到美國和英國的頂尖法學院,都沒有采用慕課這種教學方式。就此我分別請教了兩國的多位教授,回答出奇地一致,那就是保證教學效果和對得起學生的學費,這和英美法學院定位為精英化教育高度相關。仔細想來,慕課并不適合于美國法學院的“蘇格拉底問答法”和英國法學院的個別指導課和研討課,可能僅適用于講座類課程。由于核心教學方式的不同,也沒有必要通過慕課的方式來進行授課。
筆者對比中美英三國法學院的教學方式和教材使用方式之后,突然意識到,從今天慕課的角度來回顧美國和英國法學院的課前閱讀量,完全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前錄像時代的“紙面慕課”。即學生需要在課前投入比課堂時間多1-2倍的時間進行閱讀,課后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溫習,才能完全達到學習目的。至于是采用視頻,還是采用課前閱讀資料來進行慕課教學,差別只是在于對學生大眾的吸引力和耐心的要求不同而已。
而筆者正在嘗試探索的侵權法慕課教學,將課堂的講授制作為錄像,學生需要提前看錄像和分析案例,然后參與課堂上的模擬法庭,課后再修改自己的報告。學生在課下需要投入的時間與課堂時間大約是2:1,即學生需要花三倍于課堂的時間來學習這門課程,收獲更大,學到的東西也更實用,這其實與美國、英國的法學院教學方式是殊途同歸,實質都是一樣的。“預習——課堂教學——復習”,投入越多,教學效果越好,這是最核心的教學規(guī)律。那么,對于中國大學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以講授型課程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來說,將課堂講授前移到錄像階段,使課堂的互動性更強,尤其對于非精英化定位的法學教育,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改革方向。
摘 要: 慕課在我國掀起了推廣應用的熱潮。本文闡述了慕課內涵、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發(fā)展特點,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主要問題等幾個方面,為探索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開發(fā)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對推進遠程教育課程改革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 慕課 遠程教育 調研報告
MOOCs是“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簡稱,在我國被翻譯成“慕課”。近年來,遠程教育的學者們開始關注慕課的發(fā)展及其影響,總結了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通過對慕課發(fā)展現(xiàn)狀的分析,希望探索適合我國遠程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學方式的慕課開發(fā)途徑,探索慕課發(fā)展與我國遠程教育結合的形式,提升遠程教育教學水平,推動實現(xiàn)教育公平,對我國遠程教育發(fā)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1.慕課的概述
1.1慕課的內涵
慕課(MOOCs)是“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簡稱,是新涌現(xiàn)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fā)模式。其意思是大規(guī)模、開放性、在線課程。慕課是指那些由參與者的大型或者大規(guī)模開放課程,不是面對面的課程;這些課程材料散布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上課地點不受局限。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花最少的錢享受美國大學的一流課程,只需要一臺電腦和網(wǎng)絡連接即可。
慕課這個術語是2008年由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網(wǎng)絡傳播與創(chuàng)新主任與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聯(lián)合提出的。在由阿薩巴斯卡大學技術增強知識研究所副主任與國家研究委員會高級研究員設計和領導的一門在線課程中,為了響應號召,Dave Cormier與Bryan Alexander 提出了MOOCs這個概念。慕課最顯著的兩大特點是“開放共享”和“可擴張性”[1]。
MOOCs與開展多年的遠程教育課程資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有本質的區(qū)別。MOOCs以網(wǎng)絡化學習的遠程教育為基礎[2]。MOOCs在免費開放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整個學習過程,不僅僅局限于視頻講座等內容,加強了學習過程中的支持服務,更關注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通過章節(jié)測試、師生互動等學習支持服務促進學生在線學習的產生,與遠程教育相比,更關注學生如何學習和學習的效果如何。MOOCs是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應用的一個分界點,開始探索遠程教育背景下學生課程組織實施模式。通過用戶評價、分享將知識組織起來,實現(xiàn)知識的深化與創(chuàng)新。
1.2慕課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
MOOCs始創(chuàng)于美國,快速轉播到世界各地。2012年傳入我國,“大型基金會、高校及教育企業(yè)開始與慕課項目開展深入合作,大大推動了慕課的快速發(fā)展,也使2012年成為慕課之年”[3]。
自慕n之年(2012年)之后,機構Coursera、機構Udacity、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創(chuàng)辦的機構edX、伯明翰大學和英國開放大學創(chuàng)辦的FutureLearn公司都開設了MOOCs公司。其中,Coursera是目前世界最大的MOOCs公司。2013年巴西、日本、澳大利亞、德國、法國、印度、愛爾蘭也成立了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歐盟的11個國家甚至發(fā)起“泛歐MOOCs計劃”(Pan-European MOOCs initiative),由歐洲遠程教育大學聯(lián)盟(EADTE)牽頭,在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支持下創(chuàng)建了OpenupEd平臺,試圖集全歐之力在MOOCs市場與美國抗衡[4]。
在我國,MOOC課程受到了很大關注。從2012年開始我國學界開始關注慕課這一教育的新熱點,從2012年2月《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發(fā)表兩篇系統(tǒng)介紹慕課的論文開始,截至2017年4月,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上共有關于慕課的論文3000余篇。2013年11月,教育部鼓勵全國的“985”高校率先建設一批慕課平臺及課程,很多大學相繼成立自己的慕課制作研發(fā)團隊,在慕課建設、應用和推廣上給予人員、經(jīng)費支持,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平臺支持下,慕課教學有了更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慕課已經(jīng)引發(fā)了在線教育的戰(zhàn)國時代[5]。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冊的中國用戶共有13萬人,位居全球第九。在2014年達到了65萬人,增長幅度遠超過其他國家。現(xiàn)在每8個新增的學習者中就有一個人來自中國。MOOC的快速發(fā)展,為那些有超強學習欲望的“90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幫助。反之,令人憂慮的是,參加慕課學習的學生流失率高,順利完成學業(yè)課程的比率也低,根據(jù)果殼網(wǎng)進行的“MOOCs中文用戶大摸底”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只有約6%的MOOCs課程學習者最終完成了課程學習[6]。
2.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發(fā)展特點
2.1MOOCs的快速發(fā)展
MOOCs的快速發(fā)展表現(xiàn)在兩個維度,一是MOOCs機構和課程規(guī)模的快速發(fā)展,在短期內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吸引了大量學習者關注;二是在發(fā)展過程中,MOOCs自身也在不斷演化與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各類實踐形式。MOOCs多元豐富的實踐形式與其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初期)有關,更深層的原因是技術強勁的革命潛力,以及教育組織與服務模式的多種課程性。
遠程教育的出現(xiàn)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結果,慕課是遠程教育發(fā)展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遠程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空間和時間的束縛,實現(xiàn)了完全的通過現(xiàn)代移動終端的自主學習。這一特點與慕課完全相同。慕課與頂尖名校、名企合作提供免費的在線課程的構建模式對學習者絕對開放,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2.2有利于教學評價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費用低、內容新穎、上課時間靈活的課程時,教學評價就成為尤為重要的指標,課程內容、形式成為學生選課的重要依據(jù),學生選課數(shù)量成為教學評價的關鍵指標。
2.3教學改革的新契機
據(jù)最新調查顯示,從14個平臺1300余門被調查課程提供的數(shù)據(jù)分析,目前MOOCs課程仍然保持傳統(tǒng)課程中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未有新的突破。翻轉課程所占的比例較小。“翻轉課堂”模式有助于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從一個講授者、講解者真正變?yōu)閷W習的激勵者、啟迪者[7]。
2.4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慕課的課程設計時長在15分鐘左右,符合心理學對人的高度專注時長15分鐘-20分鐘。有利于學習者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學生有疑問可以反復觀看課程視頻或在線提問。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隨堂測試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課后的在線測試可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3.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主要問題
3.1教師授課思想的轉變
遠程教育教師與慕課在授課理念上還存在分歧。遠程教育教師在教學上還延續(xù)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側重于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課程組織者、評價者手中,學生通過PPT、視頻和教學文件進行學習,學習模式枯燥僵化,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然而,對于慕課來說,我國學者李青認為:MOOCs以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網(wǎng)絡化鏈接才是知識組成的結構,學習掌握在學習者手中,學習就是學習者的知識網(wǎng)絡與其他網(wǎng)絡進行互通的過程,保證學習者永遠處于不落伍的狀態(tài)[8]。這一思想使慕課與以往的遠程教育課程有了很大的差異性。
3.2教師授課形式的轉變
目前,遠程教育大多采用“三分屏”課件。課程學習者通過三分屏課件學習時,既能看到老師的形象,又能聽見老師的聲音,還能看到老師的具體教學過程,有利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學活動的開展[8]。與慕課相比,缺乏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有效師生互動與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問題難以得到及時的回復和指導。而且,慕課與三分屏課件相比授課時間大大縮短,從每次課程1小時縮短到15分鐘左右。約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教授的認知負荷理論認椋人類的工作記憶只能處理有限的信息,如果學習任務過于復雜,就可能超負荷而無法有效記憶[9]。
3.3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國“填鴨式”教學方式和手段使學習者有了較強的依賴性,缺乏自主性。但是,并非現(xiàn)有的慕課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如有些學者所言[10]:“慕課從課程的吸引力上看,大部分課程只是課堂教學的視頻化,授課形式固化,缺少娛樂元素,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令人憂慮的是,參加慕課學習的學生流失率高,順利完成學業(yè)課程的比率也低,根據(jù)果殼網(wǎng)進行的“MOOCs中文用戶大摸底”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只有約6%的MOOCs課程學習者最終完成了課程學習[11]。據(jù)統(tǒng)計,“美國Coursera平臺的用戶量多達400萬,但課程完成率卻不到10%,以上海交大為例,《數(shù)學之旅》作為上海交大首批上線的慕課課程之一,其課程通過率僅僅為3%”[12]。
可見,自制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足的大學生參與慕課學習的效果一般,慕課學習對于強化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不大。因此,利用遠程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4.慕課在遠程教育中的發(fā)展方向與探索
在2014年中國國際遠程教育大會上,慕課對遠程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沖擊和挑戰(zhàn)成為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專家們認為:慕課在內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發(fā)展,有助于滿足人們接受終身教育、繼續(xù)教育的需求。利用現(xiàn)有的遠程教育資源、網(wǎng)絡資源,對已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迫在眉睫。教學形式單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落后、師生互動缺乏,遠程教育學習和考試平臺復雜是造成遠程教育學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慕課潮流和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推動下,遠程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順勢而變。認真分析學習者的需求,認真總結慕課和遠程教育取得的經(jīng)驗和成就,把慕課新的授課形式和遠程教育有效結合,并在實踐中解決教師教育領域慕課發(fā)展不斷涌現(xiàn)的各種難題,進而推動我國遠程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堂詞條[EB/OL].http///wiki/%E5%A4%A7%E8%A7%84%E6%A8%A1%E5%BC%80%E6%94%BE%E5%9C%A8%E7%BA%BF%E8%AF%BE%E5%A0%82.(2014-02-22).
[2]湯敏.慕課革命:互聯(lián)網(wǎng)如何改變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5.
[3]朱慶峰.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fā)展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23):73-77.
[4]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5-93.
[5]尹達.慕課現(xiàn)象的本質闡釋、現(xiàn)實反思與未來展望[J].電化教育研究,2015(5):59-63.
[6]MOOC中文用戶大摸底[EB/OL].果殼網(wǎng),http:///post/610667.2016-02-09.
[7]陳竹.北大清華加入美國在線教育平臺[N].中國青年報,2013-05-23.
[8]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3(3):30-36.
[9]J.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u, Jan Elen, M. J.Bishop.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13:85-96.
[10]王應解,馮策.我國高校慕課教育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5(6):80-85.
[11]MOOC中文用戶大摸底[EB/OL].果殼網(wǎng),http:///post/610667.201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