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36:1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建筑環(huán)境心理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論文摘要 使用后評價是指對建筑,建筑綜合體及建成環(huán)境所開展的一套系統(tǒng)的評價程序與方法。它關注的是建成環(huán)境的實際使用狀況以及使用者的意見和要求。通過收集使用者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將建筑師與規(guī)劃師的規(guī)劃設計目標與建筑及其環(huán)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加以比較,使用后評價者能為建筑師與規(guī)劃師提供極具價值的反饋信息,使建筑師與規(guī)劃師得以據(jù)此有針對性地改進其規(guī)劃設計工作。本文簡要介紹建筑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評價的發(fā)展簡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評價常用的技術和方法。
一、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
1.使用后評價的概念
使用后評價(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是指對建筑物及其環(huán)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的一套系統(tǒng)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它關注的是建筑及其環(huán)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和使用者的意見和需求。其原理是通過對建筑與規(guī)劃的預期目的與實際使用情況加以對照、比較,收集反饋信息,以便為將來同類建筑與環(huán)境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筑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jù)。
2.反饋機制的作用
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tǒng)論是人類在20世紀提出的三大理論。維納提出控制論的核心,就是特別重視反饋機制的作用。維納的控制論論述了人類、動物和機器是如何利用反饋信息來學習、調整并改進自身的行為。沒有反饋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運動員為例,每發(fā)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離靶心的信息,作為調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據(jù),使之越來越準確地命中目標。開展使用后評價的目的就是在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中建立反饋機制。缺乏這一過程,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的程序就不完整。
歐美建筑界通過使用后評價發(fā)現(xiàn),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是由于建筑設計不當造成的。這些問題若不是通過使用后評價及時發(fā)現(xiàn),就可能在類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發(fā)生,甚至延續(xù)數(shù)十年而得不到發(fā)現(xiàn)和解決,將造成極大的損失。
3.“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體現(xiàn)
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要創(chuàng)造適用、健康、安全、節(jié)約資源能源和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的建筑空間、場所等人工環(huán)境,來滿足人們的各種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產、休閑與娛樂等各種活動)。因此,如何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建筑物的使用者著想,為他們設計良好、適用的建筑空間,是建筑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設計水平優(yōu)劣、質量高低的根本判別準則。
4.使用后評價的作用
一個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環(huán)境是否令人滿意?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這些問題,使用者最有發(fā)言權。因為他們長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體會,他們的意見也因此而極具參考價值。
歸納使用后評價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環(huán)境的質量與功能,使之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
②有助于促進建筑設計與城市規(guī)劃理論的發(fā)展,形成導則、規(guī)范和標準;
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師、規(guī)劃師的修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都t樓夢》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俗話也說:“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師、規(guī)劃師應同時具備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種要求,不熟悉人們在建筑空間中發(fā)生的行為模式和引發(fā)的環(huán)境心理狀況,是難以勝任建筑師和規(guī)劃師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調研與評價正是建筑師、規(guī)劃師了解、熟悉服務對象,提高自己業(yè)務能力和修養(yǎng)的一項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學地檢驗和評價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優(yōu)秀。如同評價影視作品設有金雞獎、百花獎,要依賴專家的評價和觀眾的評價一樣,對于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的評價,也一樣既要依靠專家的評價,又要依靠群眾的評價,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評價都涵括在使用后評價的范疇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四節(jié)一環(huán)保(節(jié)材、節(jié)地、節(jié)能、節(jié)水)建筑的實現(xiàn)。
使用后評價的最新發(fā)展:綠色建筑使用后評價,著重于對建筑的四節(jié)一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考量,對建筑業(yè)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成環(huán)境友好型、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評價發(fā)展簡史
1.發(fā)達國家的使用后評價[1]
首個嚴格意義上的POE發(fā)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對精神病院和監(jiān)獄等特種建筑開展使用后調研。這些工作著重調查評估這些特種建筑對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響,并為今后改進同類建筑設計提供依據(jù)。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至整個70年代,發(fā)達國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關論著發(fā)表。如1969年,Robert Sommer出版著作《私人空間:設計的行為基礎》(Personal Space: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1974年,又出版《緊密空間: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 Spaces:Hard Architecture andHow to Humanize it);1975年,Edward 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維度:建筑對人之行為的影響》(The Fourth Dimensionin Architecture:The Impact of Building onMan’s Behavior)??梢姡敃r西方建筑界已十分關注建筑設計與人的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用后評價的開展正是與這些理論動向密切相關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環(huán)境設計研究協(xié)會”,其成員包括建筑師、規(guī)劃師、設備工程師、室內設計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等。70年代后期,發(fā)達國家建筑界又陸續(xù)出版了一批著作,涉及使用后評價方法及案例研究,并辦有專門的雜志,如《環(huán)境與行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環(huán)境心理學報》(《The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建筑學和現(xiàn)代建筑》(《Architecture and 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這些重要建筑類雜志上,也重視POE論文的發(fā)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 h r i s t o p h e 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釋》(《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 Generated by 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語言》(《A PatternLanguage》)。這些著作對建筑使用后評價的開展起到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1975年,美國成立了《通用設施管理》(《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機構,開始對辦公建筑的性能開展可測量指標的研究。自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已對學生公寓、醫(yī)院、住宅公寓、辦公建筑、學校建筑、軍隊營房等建筑廣泛地開展使用后評價研究,發(fā)展出一套關于數(shù)據(jù)收集、分析技術,主客觀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及設計導則等方法體系,包括調研、訪談、系統(tǒng)觀察、行為地圖、檔案資料分析和圖像記錄等一整套開展POE的技術手段。
在英國,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響的關于POE的著作,如蘇格蘭《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 Performance》)一書,影響相當廣泛。
總之,到80年代,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POE已成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動。一些建筑學院還將POE列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除了美國以外,在歐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個重要的組織在執(zhí)行POE研究。它們是:
①歐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ople&TheirPhysical Surroundings》)(國際人與實體環(huán)境研究協(xié)會);
②澳洲、新西蘭和東南亞的PAPER:《People&The Physical EnvironmentResearch Association》(《人與實體環(huán)境研究協(xié)會》);
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 Association》(《人與環(huán)境研究協(xié)會》)。
發(fā)達國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探索生態(tài)建筑學和開始環(huán)境影響評價,注意建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和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保的關系。隨著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資源問題的加劇,自80年代起,西方發(fā)達國家開始更加關注綠色建筑。如美國成立綠色建筑協(xié)會USGBC(United StatesGreen Building Council)。有關綠色建筑與建筑環(huán)境評價的方法體系也紛紛推出。如英國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環(huán)境評價方法(BREEAM)”,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于1993年推出的“LEED綠色建筑等級體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等14個國家參加的“GBC綠色建筑挑戰(zhàn)”。還有德國的生態(tài)導則LNB及ECO-PRO、澳大利亞的建筑環(huán)境評價體系NABERS、挪威的ECO profile,荷蘭的ECO Quantum,法國的ESCALE、EQUER,日本的《環(huán)境共生住宅A-Z》等。這些評價體系對建筑是否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性能標準給出系統(tǒng)的分析與評估方法,并設計了各類圖表及電腦軟件,便于設計者或使用者評估。
2.我國的使用后評價
我國的建成環(huán)境使用后評價及相關工作,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常懷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介紹建筑環(huán)境心理學,并于1984年翻譯出版了《環(huán)境心理學》一書,其中介紹了日本的環(huán)境評價工作。1992年常先生著手調查全國9個城市123戶住宅、4個城市7家醫(yī)院近60間病房,以及深圳6棟辦公樓近40間辦公室。其評價實踐偏重于研究人與微觀環(huán)境的心理互動關系。后來,他又在1999年《室內環(huán)境設計與心理學》一書中介紹了POE的理論和方法。
關于建筑物理環(huán)境的專項使用后評價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陸續(xù)展開。例如,楊公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視覺與視覺環(huán)境》一書,結合視覺環(huán)境進行環(huán)境評價研究。
筆者曾于上世紀80年代研究廳堂音質的評價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到對居住區(qū)生活與環(huán)境質量的使用后評價。1990-1993年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筆者對4城市17個居住區(qū)居民進行居住區(qū)生活與環(huán)境質量使用后評價。以人群的主觀評價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環(huán)境綜合評價的科學架構。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書中,筆者發(fā)表了《提倡建筑師進行使用后調查》一文,強調了在我國建筑界開展使用后評價的重要性。此后,筆者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yè)招收博士生,開展建筑使用后評價的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陳建華、尹朝暉等三位博士生畢業(yè)。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這一領域耕耘。他們分別就使用后評價方法體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廣場、住宅、大學校園教學建筑以及辦公建筑等建筑環(huán)境開展較為深入的使用后評價研究。朱小雷博士還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環(huán)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一書。
1993年,在吉林召開了我國首次“建筑與心理學”研討會。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環(huán)境行為學概論》一書。胡正凡、林玉蓮于2000年出版《環(huán)境心理學》一書。他們在“環(huán)境、行為”理論研究基礎上,利用認知地圖對校園環(huán)境和風景區(qū)質量做了評價研究。該書還介紹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識和特點。
莊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劃導論》一書,系統(tǒng)介紹了日本住宅空間的評價方法。他結合建筑策劃理論研究,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以“語義差異法”為中心的建成環(huán)境評價方法,強調利用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評價現(xiàn)狀環(huán)境實態(tài),收集建筑策劃基礎信息的重要性。
關于綠色建筑評價的研究,我國在進入本世紀以來也有很大發(fā)展。如2001年建設部住宅產業(yè)化促進中心制訂了《綠色生態(tài)住宅小區(qū)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同時多家科研機構、設計單位合作,制訂了《中國生態(tài)住宅技術評價體系》,并出版了《中國生態(tài)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另外《現(xiàn)代房地產綠色開發(fā)與評價》一書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華大學等九家單位合作,完成了《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1996年香港地區(qū)參照英國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臺灣地區(qū)也推出了《綠色建筑解說與評估手冊》。[3]
三、評價學要點
使用后評價涉及評價學,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評價學的要點。
首先,評價可分為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兩大類,并且應當以后者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尤其是使用后評價,更關注使用者的主觀感受,如滿意不滿意,舒適不舒適,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評價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進行。通??陀^評價多依賴于定量指標進行,而主觀評價則多以定性的方式進行,但也可以利用諸如語義學標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輸入計算機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再者,評價通常還會依靠一套指標集(或稱因子集、參量集)來進行。這些指標要求是彼此獨立的,并且對于所評價的對象而言,應當是力求完備的。對各指標還應尋求適當?shù)娜菹藓蛢?yōu)選范圍。
探討主客觀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評價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由各單項指標的評價合成為綜合評價,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評價,用何種技術方法去評價,也是十分重要的評價學內容。
四、使用后評價的常用技術和方法
1.文獻資料收集與分析
通常需要收集的資料包括有關建筑設計圖紙、維修記錄及變更設計的情況。若是欲進行綠色建筑評估,則還應包括用電、耗能的記錄等資料。
2.現(xiàn)場踏勘與測量
進行現(xiàn)場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評價之建筑及其環(huán)境。專項評價還應包括必要的測量:如光學、聲學、熱工學與室內空氣品質測量等。
3.問卷調查與訪談
調查訪談的對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該建筑的服務與管理人員。有時還需要向相關專家(包括建筑師、規(guī)劃師)作調查、訪談。例如,欲評價觀演建筑設計是否良好,則可向音樂家、樂隊指揮、演員、導演及劇場經理等作調查和訪談。
若涉及的調查訪問對象過多,則需采用隨機采樣的原則來獲得調查對象的樣本。若所需研究、評價的項目與被調查者的身份與社會統(tǒng)計屬性有關(年齡、性別、職業(yè)、民族、收入等),則尚須記錄這些信息資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設計調查問卷也有許多講究。通常須涉及對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與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適性等方面的問題。如詢問何項設計是成功的?何者是失敗的?某工作與活動空間的面積、體積是否足夠?各房間之間的空間關系是否恰當(包括平面關系和豎向關系)?交通面積和路徑(包括門廳、過道、樓梯等)是否足夠與恰當?指向性是否明確?物理環(huán)境(聲、光、熱、空調、通風、遮陽)等是否滿意?墻、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裝修材料是否合適?建筑外觀及美學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種空間中所感受到的領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觸?建筑物是否便于變更使用?是否便于維修等等。同時,還可詢問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認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間或設施以及使用者對改進設計的建議等。
關于空間利用率的調研,可以詢問使用者在一個平均周內,花多少時間于某個空間。具體時間(小時數(shù))可按每4~5小時分檔。
為了量化主觀評價,可采用語義學級差標度法來獲取評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級標度。例如:
采用4點標度的好處是不設中間態(tài)度,要么是正的評價,要么是負的評價。如:
當欲作某專項使用后評價,在設計問卷時,可以把其它項目的問題也夾雜其中,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來調研,避免誘導、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實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應。
4.直接觀察與行為記錄
對人們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間或設施進行直接觀察,并利用草圖來記錄其行為,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是行為科學研究的一項基本方法。例如陳建華等人[4]在對嶺南地區(qū)休憩性文化廣場所做的使用后評價中,就曾利用此方法發(fā)現(xiàn)喬木下人群的若干行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齡、性別、利用時間和人數(shù)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與活動類型等,并得出在設計休憩性文化廣場喬木下空間時,應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設計,注意周圍景物的可視性等設計導則。
5.拍照與錄像
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人們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間或設施的行為加以拍照、錄像,也是行為記錄的一種常用方法,可作為直接觀察和草圖記錄法之補充。朱小雷[5]在對華南理工大學文化廣場作使用后評價時,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記錄行為資料。圖1是他在半小時內每隔5~7分鐘對該廣場的拍攝樣本。通過拍照,他發(fā)現(xiàn)了一些空間異用行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壇就座,說明原設計在花壇邊布置的坐位數(shù)量不足,或坐位設計不舒適。他并發(fā)現(xiàn)有小車開到廣場中停車。這顯然不符合設計者設計該文化廣場之初衷,說明設計者未采取有效措施,來防護類似行為之發(fā)生。拍攝還發(fā)現(xiàn)跆拳道小組和交誼舞小組共同利用該場地作為活動空間,但在時間上有沖突等問題。
6.認知地圖與使用方式記錄
讓被訪者畫出某建筑環(huán)境或空間的認知地圖或意象圖式,也是一項行為與環(huán)境心理學的調研方法,從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認知對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處的建筑空間環(huán)境的。此外,提供給被訪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圖,讓被訪者畫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該空間的,也是一項輔助的調研方法。如尹朝暉[6]在對珠三角地區(qū)住宅實施的使用后評價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許多細節(jié)和方式。圖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記錄圖。她從中歸納出居民有希望設獨立書房和第二主臥室的傾向;居民有希望主臥室有私密化個人休閑空間或讀書空間的傾向;有自己劃分出玄關的傾向;居民有喜歡在客廳設置酒吧、裝飾柜或魚缸的傾向;以及多數(shù)居民較喜歡圓形餐桌,較重視陽臺的休閑功能等意向。
7.變更設計與改變空間使用功能的記錄
在了解使用者對建筑空間與設施的使用方式時,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變更設計和改動原設計空間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這些行為的發(fā)生說明設計者的意圖未能被實際使用者接受,二者發(fā)生差異。這些反饋信息提示設計者今后在設計類似建筑和布置同類設施時,應特別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圖片或虛擬仿真技術來進行主觀優(yōu)選試驗
何種設計方案和建筑空間環(huán)境更為使用者所青睞?欲對此有所了解有時可利用相片、設計圖案、計算機仿真乃至虛擬現(xiàn)實技術提供給被調查、訪問的對象,供他們進行主觀擇優(yōu)試驗。通??刹捎枚弑容^擇一或多者比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擇優(yōu)、排序的圖片,或虛擬仿真場景,最好在某一參量上加以變化,而其它參量盡量保持不變,以便了解被試者對某一參量的優(yōu)選意向。由于計算機仿真技術容易做到僅讓單一變量變化,故特別適宜于此種主觀優(yōu)選或排序試驗。至于所提供的圖片或場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則應視所進行的試驗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試者能作出優(yōu)選、排序判斷即可。
9.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方法
對所收集到的調研資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數(shù)據(jù)尚需根據(jù)評價的旨趣進行一些統(tǒng)計分析處理。常用的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包括以下幾項: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數(shù)人的中心判斷傾向;
⑵標準差分析:可以了解調查對象意見的分歧、離散程度;
⑶相關分析:可以了解調查參量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
⑷獨立性檢驗:可以檢驗調查參量之間是否相互獨立;
⑸因子分析與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潛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
⑹回歸分析:可以將所欲預報的參量(因變量)用一個或若干個自變量來定量地表示。
由于數(shù)理統(tǒng)計涉及專門的課程,為了更好地開展使用后評價,建筑師、規(guī)劃師應當學一點統(tǒng)計學?,F(xiàn)在已有專門的應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可以利用(如SPSS統(tǒng)計軟件)。
10.小結
綜上所述,建成環(huán)境的POE主要可分為三個層面進行:其一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主要是根據(jù)現(xiàn)行規(guī)范、標準的一套客觀指標來檢驗;其二是從功能層面上進行,主要涉及各類專門建筑的功能,如醫(yī)院、超市、劇場等;其三是從行為層面進行。這一類的POE更加關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間的,其行為規(guī)律如何,以及環(huán)境心理效應。要考慮人體測量學、人類工程學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間的次序、位置、相互關系、形狀、比例、尺度、細部等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影響,包括私密性、領域感、安全感、社交距離、親切感、方向感、舒適感及對環(huán)境的認知等。
各類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還在發(fā)展之中,尤其在國內建筑界還未引起足夠重視。然而使用后評價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是當今建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關注,共同推動使用后評價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W.F.E.Preiser et al,“Post-Occupancy Evaluation”VNRCompany.New York.1988.
[2]楊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3]劉啟波,周若祁.綠色住宅綜合評價方法與設計準則.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4]陳建華,吳碩賢.嶺南地區(qū)休憩性文化廣場中喬木下人群的行為模式研究.中國園林.2002.(5):48-50.
[5]朱小雷.建成環(huán)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論文摘要使用后評價是指對建筑,建筑綜合體及建成環(huán)境所開展的一套系統(tǒng)的評價程序與方法。它關注的是建成環(huán)境的實際使用狀況以及使用者的意見和要求。通過收集使用者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將建筑師與規(guī)劃師的規(guī)劃設計目標與建筑及其環(huán)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加以比較,使用后評價者能為建筑師與規(guī)劃師提供極具價值的反饋信息,使建筑師與規(guī)劃師得以據(jù)此有針對性地改進其規(guī)劃設計工作。本文簡要介紹建筑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評價的發(fā)展簡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評價常用的技術和方法。
一、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
1.使用后評價的概念使用后評價(PostOccupancyEvaluation,簡稱POE)是指對建筑物及其環(huán)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的一套系統(tǒng)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它關注的是建筑及其環(huán)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和使用者的意見和需求。其原理是通過對建筑與規(guī)劃的預期目的與實際使用情況加以對照、比較,收集反饋信息,以便為將來同類建筑與環(huán)境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筑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jù)。
2.反饋機制的作用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tǒng)論是人類在20世紀提出的三大理論。維納提出控制論的核心,就是特別重視反饋機制的作用。維納的控制論論述了人類、動物和機器是如何利用反饋信息來學習、調整并改進自身的行為。沒有反饋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運動員為例,每發(fā)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離靶心的信息,作為調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據(jù),使之越來越準確地命中目標。開展使用后評價的目的就是在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中建立反饋機制。缺乏這一過程,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的程序就不完整。
歐美建筑界通過使用后評價發(fā)現(xiàn),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是由于建筑設計不當造成的。這些問題若不是通過使用后評價及時發(fā)現(xiàn),就可能在類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發(fā)生,甚至延續(xù)數(shù)十年而得不到發(fā)現(xiàn)和解決,將造成極大的損失。
3.“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體現(xiàn)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要創(chuàng)造適用、健康、安全、節(jié)約資源能源和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的建筑空間、場所等人工環(huán)境,來滿足人們的各種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產、休閑與娛樂等各種活動)。因此,如何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建筑物的使用者著想,為他們設計良好、適用的建筑空間,是建筑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設計水平優(yōu)劣、質量高低的根本判別準則。
4.使用后評價的作用一個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環(huán)境是否令人滿意?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這些問題,使用者最有發(fā)言權。因為他們長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體會,他們的意見也因此而極具參考價值。
歸納使用后評價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環(huán)境的質量與功能,使之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②有助于促進建筑設計與城市規(guī)劃理論的發(fā)展,形成導則、規(guī)范和標準;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師、規(guī)劃師的修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紅樓夢》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俗話也說:“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師、規(guī)劃師應同時具備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種要求,不熟悉人們在建筑空間中發(fā)生的行為模式和引發(fā)的環(huán)境心理狀況,是難以勝任建筑師和規(guī)劃師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調研與評價正是建筑師、規(guī)劃師了解、熟悉服務對象,提高自己業(yè)務能力和修養(yǎng)的一項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學地檢驗和評價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優(yōu)秀。如同評價影視作品設有金雞獎、百花獎,要依賴專家的評價和觀眾的評價一樣,對于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的評價,也一樣既要依靠專家的評價,又要依靠群眾的評價,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評價都涵括在使用后評價的范疇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四節(jié)一環(huán)保(節(jié)材、節(jié)地、節(jié)能、節(jié)水)建筑的實現(xiàn)。
使用后評價的最新發(fā)展:綠色建筑使用后評價,著重于對建筑的四節(jié)一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考量,對建筑業(yè)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成環(huán)境友好型、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評價發(fā)展簡史
1.首個嚴格意義上的POE發(fā)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對精神病院和監(jiān)獄等特種建筑開展使用后調研。這些工作著重調查評估這些特種建筑對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響,并為今后改進同類建筑設計提供依據(jù)。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至整個70年代,發(fā)達國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關論著發(fā)表。如1969年,RobertSommer出版著作《私人空間:設計的行為基礎》(PersonalSpace:TheBehavioralBasisofDesign);1974年,又出版《緊密空間: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Spaces:HardArchitectureandHowtoHumanizeit);1975年,Edward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維度:建筑對人之行為的影響》(TheFourthDimensioninArchitecture:TheImpactofBuildingonMan’sBehavior)??梢?,當時西方建筑界已十分關注建筑設計與人的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用后評價的開展正是與這些理論動向密切相關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環(huán)境設計研究協(xié)會”,其成員包括建筑師、規(guī)劃師、設備工程師、室內設計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等。70年代后期,發(fā)達國家建筑界又陸續(xù)出版了一批著作,涉及使用后評價方法及案例研究,并辦有專門的雜志,如《環(huán)境與行為》(《EnvironmentandBehavior》)、《環(huán)境心理學報》(《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建筑學和現(xiàn)代建筑》(《Architectureand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這些重要建筑類雜志上,也重視POE論文的發(fā)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hristophe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釋》(《NotesontheSynthesis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Generatedby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語言》(《APatternLanguage》)。這些著作對建筑使用后評價的開展起到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1975年,美國成立了《通用設施管理》(《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機構,開始對辦公建筑的性能開展可測量指標的研究。自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已對學生公寓、醫(yī)院、住宅公寓、辦公建筑、學校建筑、軍隊營房等建筑廣泛地開展使用后評價研究,發(fā)展出一套關于數(shù)據(jù)收集、分析技術,主客觀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及設計導則等方法體系,包括調研、訪談、系統(tǒng)觀察、行為地圖、檔案資料分析和圖像記錄等一整套開展POE的技術手段。
在英國,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響的關于POE的著作,如蘇格蘭《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Performance》)一書,影響相當廣泛。
總之,到80年代,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POE已成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動。一些建筑學院還將POE列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除了美國以外,在歐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個重要的組織在執(zhí)行POE研究。它們是:
①歐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eople&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國際人與實體環(huán)境研究協(xié)會);②澳洲、新西蘭和東南亞的PAPER:《People&ThePhysical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與實體環(huán)境研究協(xié)會》);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與環(huán)境研究協(xié)會》)。
發(fā)達國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探索生態(tài)建筑學和開始環(huán)境影響評價,注意建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和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保的關系。隨著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資源問題的加劇,自80年代起,西方發(fā)達國家開始更加關注綠色建筑。如美國成立綠色建筑協(xié)會USGBC(UnitedStatesGreenBuildingCouncil)。有關綠色建筑與建筑環(huán)境評價的方法體系也紛紛推出。如英國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環(huán)境評價方法(BREEAM)”,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于1993年推出的“LEED綠色建筑等級體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等14個國家參加的“GBC綠色建筑挑戰(zhàn)”。還有德國的生態(tài)導則LNB及ECO-PRO、澳大利亞的建筑環(huán)境評價體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荷蘭的ECOQuantum,法國的ESCALE、EQUER,日本的《環(huán)境共生住宅A-Z》等。這些評價體系對建筑是否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性能標準給出系統(tǒng)的分析與評估方法,并設計了各類圖表及電腦軟件,便于設計者或使用者評估。
2.我國的使用后評價我國的建成環(huán)境使用后評價及相關工作,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常懷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介紹建筑環(huán)境心理學,并于1984年翻譯出版了《環(huán)境心理學》一書,其中介紹了日本的環(huán)境評價工作。1992年常先生著手調查全國9個城市123戶住宅、4個城市7家醫(yī)院近60間病房,以及深圳6棟辦公樓近40間辦公室。其評價實踐偏重于研究人與微觀環(huán)境的心理互動關系。后來,他又在1999年《室內環(huán)境設計與心理學》一書中介紹了POE的理論和方法。
關于建筑物理環(huán)境的專項使用后評價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陸續(xù)展開。例如,楊公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視覺與視覺環(huán)境》一書,結合視覺環(huán)境進行環(huán)境評價研究。
筆者曾于上世紀80年代研究廳堂音質的評價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到對居住區(qū)生活與環(huán)境質量的使用后評價。1990-1993年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筆者對4城市17個居住區(qū)居民進行居住區(qū)生活與環(huán)境質量使用后評價。以人群的主觀評價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環(huán)境綜合評價的科學架構。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書中,筆者發(fā)表了《提倡建筑師進行使用后調查》一文,強調了在我國建筑界開展使用后評價的重要性。此后,筆者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yè)招收博士生,開展建筑使用后評價的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陳建華、尹朝暉等三位博士生畢業(yè)。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這一領域耕耘。他們分別就使用后評價方法體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廣場、住宅、大學校園教學建筑以及辦公建筑等建筑環(huán)境開展較為深入的使用后評價研究。朱小雷博士還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環(huán)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一書。
1993年,在吉林召開了我國首次“建筑與心理學”研討會。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環(huán)境行為學概論》一書。胡正凡、林玉蓮于2000年出版《環(huán)境心理學》一書。他們在“環(huán)境、行為”理論研究基礎上,利用認知地圖對校園環(huán)境和風景區(qū)質量做了評價研究。該書還介紹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識和特點。
莊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劃導論》一書,系統(tǒng)介紹了日本住宅空間的評價方法。他結合建筑策劃理論研究,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以“語義差異法”為中心的建成環(huán)境評價方法,強調利用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評價現(xiàn)狀環(huán)境實態(tài),收集建筑策劃基礎信息的重要性。
關于綠色建筑評價的研究,我國在進入本世紀以來也有很大發(fā)展。如2001年建設部住宅產業(yè)化促進中心制訂了《綠色生態(tài)住宅小區(qū)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同時多家科研機構、設計單位合作,制訂了《中國生態(tài)住宅技術評價體系》,并出版了《中國生態(tài)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另外《現(xiàn)代房地產綠色開發(fā)與評價》一書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華大學等九家單位合作,完成了《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1996年香港地區(qū)參照英國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臺灣地區(qū)也推出了《綠色建筑解說與評估手冊》。[3]
三、評價學要點使用后評價涉及評價學,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評價學的要點
首先,評價可分為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兩大類,并且應當以后者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尤其是使用后評價,更關注使用者的主觀感受,如滿意不滿意,舒適不舒適,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評價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進行。通??陀^評價多依賴于定量指標進行,而主觀評價則多以定性的方式進行,但也可以利用諸如語義學標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輸入計算機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再者,評價通常還會依靠一套指標集(或稱因子集、參量集)來進行。這些指標要求是彼此獨立的,并且對于所評價的對象而言,應當是力求完備的。對各指標還應尋求適當?shù)娜菹藓蛢?yōu)選范圍。
探討主客觀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評價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由各單項指標的評價合成為綜合評價,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評價,用何種技術方法去評價,也是十分重要的評價學內容。
四、使用后評價的常用技術和方法
1.文獻資料收集與分析通常需要收集的資料包括有關建筑設計圖紙、維修記錄及變更設計的情況。若是欲進行綠色建筑評估,則還應包括用電、耗能的記錄等資料。新晨
2.現(xiàn)場踏勘與測量進行現(xiàn)場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評價之建筑及其環(huán)境。專項評價還應包括必要的測量:如光學、聲學、熱工學與室內空氣品質測量等。
3.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訪談的對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該建筑的服務與管理人員。有時還需要向相關專家(包括建筑師、規(guī)劃師)作調查、訪談。例如,欲評價觀演建筑設計是否良好,則可向音樂家、樂隊指揮、演員、導演及劇場經理等作調查和訪談。
若涉及的調查訪問對象過多,則需采用隨機采樣的原則來獲得調查對象的樣本。若所需研究、評價的項目與被調查者的身份與社會統(tǒng)計屬性有關(年齡、性別、職業(yè)、民族、收入等),則尚須記錄這些信息資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設計調查問卷也有許多講究。通常須涉及對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與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適性等方面的問題。如詢問何項設計是成功的?何者是失敗的?某工作與活動空間的面積、體積是否足夠?各房間之間的空間關系是否恰當(包括平面關系和豎向關系)?交通面積和路徑(包括門廳、過道、樓梯等)是否足夠與恰當?指向性是否明確?物理環(huán)境(聲、光、熱、空調、通風、遮陽)等是否滿意?墻、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裝修材料是否合適?建筑外觀及美學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種空間中所感受到的領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觸?建筑物是否便于變更使用?是否便于維修等等。同時,還可詢問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認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間或設施以及使用者對改進設計的建議等。
關于空間利用率的調研,可以詢問使用者在一個平均周內,花多少時間于某個空間。具體時間(小時數(shù))可按每4~5小時分檔。
為了量化主觀評價,可采用語義學級差標度法來獲取評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級標度。例如:
采用4點標度的好處是不設中間態(tài)度,要么是正的評價,要么是負的評價。如:
當欲作某專項使用后評價,在設計問卷時,可以把其它項目的問題也夾雜其中,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來調研,避免誘導、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實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應。
4.直接觀察與行為記錄對人們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間或設施進行直接觀察,并利用草圖來記錄其行為,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是行為科學研究的一項基本方法。例如陳建華等人[4]在對嶺南地區(qū)休憩性文化廣場所做的使用后評價中,就曾利用此方法發(fā)現(xiàn)喬木下人群的若干行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齡、性別、利用時間和人數(shù)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與活動類型等,并得出在設計休憩性文化廣場喬木下空間時,應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設計,注意周圍景物的可視性等設計導則。
5.拍照與錄像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人們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間或設施的行為加以拍照、錄像,也是行為記錄的一種常用方法,可作為直接觀察和草圖記錄法之補充。朱小雷[5]在對華南理工大學文化廣場作使用后評價時,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記錄行為資料。圖1是他在半小時內每隔5~7分鐘對該廣場的拍攝樣本。通過拍照,他發(fā)現(xiàn)了一些空間異用行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壇就座,說明原設計在花壇邊布置的坐位數(shù)量不足,或坐位設計不舒適。他并發(fā)現(xiàn)有小車開到廣場中停車。這顯然不符合設計者設計該文化廣場之初衷,說明設計者未采取有效措施,來防護類似行為之發(fā)生。拍攝還發(fā)現(xiàn)跆拳道小組和交誼舞小組共同利用該場地作為活動空間,但在時間上有沖突等問題。
6.認知地圖與使用方式記錄讓被訪者畫出某建筑環(huán)境或空間的認知地圖或意象圖式,也是一項行為與環(huán)境心理學的調研方法,從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認知對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處的建筑空間環(huán)境的。此外,提供給被訪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圖,讓被訪者畫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該空間的,也是一項輔助的調研方法。如尹朝暉[6]在對珠三角地區(qū)住宅實施的使用后評價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許多細節(jié)和方式。圖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記錄圖。她從中歸納出居民有希望設獨立書房和第二主臥室的傾向;居民有希望主臥室有私密化個人休閑空間或讀書空間的傾向;有自己劃分出玄關的傾向;居民有喜歡在客廳設置酒吧、裝飾柜或魚缸的傾向;以及多數(shù)居民較喜歡圓形餐桌,較重視陽臺的休閑功能等意向。
7.變更設計與改變空間使用功能的記錄在了解使用者對建筑空間與設施的使用方式時,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變更設計和改動原設計空間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這些行為的發(fā)生說明設計者的意圖未能被實際使用者接受,二者發(fā)生差異。這些反饋信息提示設計者今后在設計類似建筑和布置同類設施時,應特別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圖片或虛擬仿真技術來進行主觀優(yōu)選試驗何種設計方案和建筑空間環(huán)境更為使用者所青睞?欲對此有所了解有時可利用相片、設計圖案、計算機仿真乃至虛擬現(xiàn)實技術提供給被調查、訪問的對象,供他們進行主觀擇優(yōu)試驗。通??刹捎枚弑容^擇一或多者比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擇優(yōu)、排序的圖片,或虛擬仿真場景,最好在某一參量上加以變化,而其它參量盡量保持不變,以便了解被試者對某一參量的優(yōu)選意向。由于計算機仿真技術容易做到僅讓單一變量變化,故特別適宜于此種主觀優(yōu)選或排序試驗。至于所提供的圖片或場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則應視所進行的試驗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試者能作出優(yōu)選、排序判斷即可。
9.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方法對所收集到的調研資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數(shù)據(jù)尚需根據(jù)評價的旨趣進行一些統(tǒng)計分析處理。常用的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包括以下幾項: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數(shù)人的中心判斷傾向;⑵標準差分析:可以了解調查對象意見的分歧、離散程度;⑶相關分析:可以了解調查參量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⑷獨立性檢驗:可以檢驗調查參量之間是否相互獨立;⑸因子分析與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潛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⑹回歸分析:可以將所欲預報的參量(因變量)用一個或若干個自變量來定量地表示。
由于數(shù)理統(tǒng)計涉及專門的課程,為了更好地開展使用后評價,建筑師、規(guī)劃師應當學一點統(tǒng)計學?,F(xiàn)在已有專門的應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可以利用(如SPSS統(tǒng)計軟件)。
10.小結綜上所述,建成環(huán)境的POE主要可分為三個層面進行:其一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主要是根據(jù)現(xiàn)行規(guī)范、標準的一套客觀指標來檢驗;其二是從功能層面上進行,主要涉及各類專門建筑的功能,如醫(yī)院、超市、劇場等;其三是從行為層面進行。這一類的POE更加關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間的,其行為規(guī)律如何,以及環(huán)境心理效應。要考慮人體測量學、人類工程學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間的次序、位置、相互關系、形狀、比例、尺度、細部等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影響,包括私密性、領域感、安全感、社交距離、親切感、方向感、舒適感及對環(huán)境的認知等。
各類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還在發(fā)展之中,尤其在國內建筑界還未引起足夠重視。然而使用后評價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是當今建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關注,共同推動使用后評價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1]W.F.E.Preiseretal,“Post-OccupancyEvaluation”VNRCompany.NewYork.1988.
[2]楊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3]劉啟波,周若祁。綠色住宅綜合評價方法與設計準則。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關鍵詞:建筑立面;垂直綠化;設計;表現(xiàn)手法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垂直綠化的概念
墻面“垂直綠化”是指利用攀緣植物或者其他的植物材料裝飾城市中各類建筑物的外墻、圍墻、擋土墻,河道護坡墻以及一切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墻體,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墻面垂直綠化布置,達到增加綠地覆蓋率,美化城市的目的。[1]
2、垂直綠化設計的功能和作用
(1)垂直綠化的生態(tài)效應[2]
垂直綠化具有增加城市綠化率、改善城市環(huán)境小氣候、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減少光污染、對建筑物的保溫隔熱效應、對建筑物表面的保護等生態(tài)功能和效用。
(2)垂直綠化的景觀效應
垂直綠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著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觀賞性,能夠增加城市中的景觀效果;垂直綠化可以覆蓋建筑立面形成簡單或是較復雜圖案化的綠化面,也可以在墻面形成高低錯落的構圖效果。從而體現(xiàn)出豐富建筑形象、裝飾城市空間環(huán)境的景觀效應。
(3)垂直綠化帶來的生理、心理效應
垂直綠化滿足了人們接觸自然、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綠色植物可有效調節(jié)人們的神經系統(tǒng),緩解緊張情緒,減輕室內工作者的視覺疲勞,帶來安全感 [3]。
3、建筑立面垂直綠化設計的表現(xiàn)手法[2]
(1)運用形狀構圖手法的表現(xiàn)力
在建筑垂直綠化設計中,往往可以針對不同建筑的立面特點及環(huán)境特點,采取不同的立面構圖手法,營造出豐富多樣的垂直綠化效果。建筑立面垂直綠化的構圖手法可以概括為點、線、面三種。
①點的構圖手法
點的構圖手法可分為重點強調和點的線化與面化兩種。利用點的重點強調的構圖手法可以營造視線的焦點,消除了建筑立面的單調乏味感;點的線化可形成方向感,活潑感和節(jié)奏感,使建筑顯得生機勃勃;點的面化可表現(xiàn)出特別的質感,通過對點的合理組織,還可以形成特別的圖案。
②線的構圖手法
線式構圖方法可分為線性加強和對面的分割兩種。線性加強主要利用不同方向的線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從而引起視覺聯(lián)想和感情波動,并使人們對建筑產生延伸感和體量均衡感;對面的分割,可以消除建筑立面的沉重感和巨大的體量感,減緩人們心理的壓抑,同時使得該建筑立面變的豐富,更加具有層次感。
③面的構圖手法
面的構圖手法可分為虛實對比、統(tǒng)一建筑立面和營造視線的模糊感三種。垂直綠化在建筑立面的實施,不僅使得建筑大面積的虛實對比更加富有個性和可識別性,還可以起到保護建筑立面的作用;運用垂直綠化可以將建筑立面統(tǒng)一起來,形成較為整體的立面效果,還可使建筑形體與周邊環(huán)境的差異性得到隱藏,避免建筑和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適當?shù)拇怪本G化手法的運用,還可以使得植物覆蓋在建筑表面上對建筑內部產生視線的模糊感,形成一種朦朧美。
(2)運用色彩的表現(xiàn)力
垂直綠化的色彩設計中,應遵循色彩的對比原則和色彩的協(xié)調原則。
①色彩對比
色彩對比主要從色相對比和明度對比兩方面起到豐富建筑環(huán)境的作用,在建筑環(huán)境中增加活躍、變化的元素,對人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
色相對比關系的強弱取決于色彩在色環(huán)位置上的相對距離,距離越大對比越明顯,當植物色彩與建筑表面材料的色彩形成的不同色相的對比關系符合人眼對視覺平衡的要求時,則可產生出強烈的美感 [4];建筑立面垂直綠化中,采用的植物的色彩明度越高,則色彩會顯得越膨脹,植物體積顯得越大,容易使得觀察者產生心理距離小于實際距離的錯覺,產生空間縮小的感覺,從而通過垂直綠化植被的選擇調節(jié)建筑在環(huán)境中的體積感。
②色彩協(xié)調
色彩協(xié)調使得每一種色彩元素都有一個相同或相類似的共同原素,它可是是色相、明度或彩度。過于強烈的對比關系破壞建筑環(huán)境中的色彩平衡,使人產生不良的心理感受。垂直綠化作為建筑色彩和環(huán)境色彩的過度關系,應將建筑色彩和環(huán)境色彩統(tǒng)一起來。
(3)運用材質的表現(xiàn)力
自然式垂直綠化效果呈現(xiàn)出原生態(tài)的美感,使得建筑顯現(xiàn)出自然情趣,易于和周圍的綠化環(huán)境融為一體。經過人工干預的規(guī)則式綠化,則使得垂直綠化的肌理呈現(xiàn)出整齊精致的效果,給人以嚴謹?shù)闹刃蚋小T诮ㄖ⒚娲怪本G化設計中,應注意不同植物材質的組合或植物和其它材質的組合的混合式材質的應用。
混合式垂直綠化克服了自然式難以控制綠化效果和規(guī)則式生硬呆板缺乏活力等垂直綠化效果方面的缺點,在較規(guī)整的植物材質中融入自然生長的植物,兩者形成對比關系,使得綠化效果整齊而富有變化;而綠色植物的材質帶來的輕軟柔弱的感覺和其它材質想結合,則能夠形成材質上的對比襯托,表達出更豐富的肌理感,為建筑立面帶來富有力感的整體綠化效果。
(4)運用垂直綠化的光影表現(xiàn)力
光影是由于光線被遮擋而形成的投影,但在建筑立面和建筑內部空間形成的光影表現(xiàn)力卻相差很大。合適的光影表現(xiàn)能營造出活潑生動的建筑形象以及靈動的內部空間環(huán)境,加強建筑的表現(xiàn)力能更好的反映出建筑的性質。
因為植物表面肌理的不同、植物色彩的差異,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深淺不一的光影效果,會比一般的建筑材料構成的建筑立面更富有變化和生動的律動感[5]。設計手法和所選植物種類的不同會使垂直綠化的光影表現(xiàn)存在差異,枝葉較大的植物,表面肌理越粗糙,光影的表現(xiàn)就較強。此外,垂直綠化植物的陰影與透射進建筑內部空間的光線形成規(guī)律的明暗對比,使得建筑內部空間充滿了陰涼律動的光影效果。
(5) 垂直綠化的動態(tài)變化
由于綠色植物的生長會隨著季節(jié)時令的更替以及自身生長階段的不同而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綠色植物將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面貌。
建筑上的垂直綠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的形態(tài)、色彩、質感、光影都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變化,建筑形象也隨之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覺印象和豐富的主觀感受,垂直綠化將會給建筑帶來生命和生長的暗示,能夠賦予了建筑更多的情感。[6]
參考文獻:
[1]張寶鑫主編.城市立體綠化[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10
[2]張小康.建筑立面垂直綠化設計策略研究[D]. 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D].重慶:重慶大學,2011.05
[3]林玉蓮,胡正凡.環(huán)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06
[4]郭會?。畧@林景觀色彩初探[D].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05
1問題的提出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居環(huán)境城市化的加速,人們對建筑空間尺度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和明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準確而全面的關于建筑空間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著對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認識。所以,有必要對建筑空間尺度概念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廣。
2對現(xiàn)有尺度概念的分析
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曾以很多篇幅具體論述比例問題,但對于尺度本身的性質卻很少提及。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編著的《20世紀建筑的功能與形式》的第二卷《構圖原理》中,把尺度問題單獨提出來加以研究。該書把比例和尺度作為兩個并列題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許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論的權威性,自此以后,幾部有影響的建筑理論著作中關于尺度與比例的論述都維持了這一順序。實際上,比例和尺度不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并列概念,比例應是尺度范圍內的從屬概念,將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屬于主從關系顛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誤導作用,影響了人們對尺度概念的正確認識。沈福煦在《美學》一書中,認為尺度是“在建筑設計中以人高為衡量建筑物或構筑物大小規(guī)模的標準,亦指建筑物或構筑物本身各構件間大小相比的合理性。”這個概念亦較模糊,容易使人們對尺度概念產生誤解。清華大學田學哲主編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薄敖ㄖ杏幸恍嫾侨私洺=佑|或使用的,人們熟悉它們的大小,如門扇一般高為2~2.5m,窗臺或欄桿一般高為90cm等等。這些構件就象懸掛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樣,人們會習慣地通過它們來衡量建筑物的大小?!鼻耙欢卧捠菍Τ叨雀拍畹亩x,后一段話是對尺度概念的解釋,通俗易懂。這種以常規(guī)部件為基準使建筑獲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為現(xiàn)在建筑理論中關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內容。可以說,這是基于視覺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第20次大會制定的《北京》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的概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整個人居環(huán)境來研究建筑空間的尺度問題,就會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義雖然簡明、準確,但有待拓廣。在拓廣建筑空間尺度概念的時候,應力求簡明、準確、全面。
3廣義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
人居環(huán)境的不同空間范圍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鎮(zhèn)、廣場公園、居住小區(qū)、景觀、單體建筑、室內、家具等。人們在建筑環(huán)境中的生存活動對建筑的體驗,并不是簡單生理需要的舒適感和視覺美感,而是整個身心體驗的感受,故有環(huán)境心理學和心理空間的概念,這表明存在著心理空間尺度。例如,我們初次到某一校園參觀,比起后來在該校園生活了較長時間來說,前者感到該校園要大得多。又如,我們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點去,去的時候比回的時候感覺到路程要長。所以,廣義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應是:在人居環(huán)境的不同空間范圍內,人們在其中生存活動,并用身心來體驗建筑整體環(huán)境空間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對該空間大小的綜合感覺。這需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3.1尺度的字義所謂“尺度”,按中國漢字組詞方法來顧名思義:“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線面體空間大小的基本標準單位,是絕對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來量取線面體空間的行為過程,是動詞;“度”又是程度,包含著等級差別的意義,它是量與量之間的關系的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大小的量,這與比例概念相近;俗話說,“凡事都要有個度”,這個“度”是無過之無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是中國傳統(tǒng)為人處世的原則,卻也表達了一種審美觀。中國古代建筑理論中的“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就表達了一種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學領域中的“尺度”,其概念雖與真實大小的尺寸有關,但本質上是表達人們對建筑空間比例的大小關系的一種綜合感覺。
3.2尺寸是絕對的不變量,尺度是相對的可變量經過設計建造構筑的人居環(huán)境空間都屬于建筑的范疇。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訊和交通設施的迅猛發(fā)展,地球給人的感覺已變得越來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說法。宇航空間站上的宇航員看地球,就是一個“小小寰球”,飄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貨真價實的“彈丸”之地。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變得越來越小。再如,雖然大城市中的高層建筑和立體交通與通訊系統(tǒng)使城市面積擴大了好幾倍,但城市給人的感覺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變小了?,F(xiàn)代人來看中世紀的一些城市,也會感覺馬車時代的交通廣場尺度相當小。實際上,中世紀時期的人會感覺到這個廣場的尺度夠大。所以,尺寸是絕對的不變量,尺度是相對的可變量,是隨人類活動范圍和人的移動速度而變的量。
3.3比例是不變量,尺度是人感覺的量,是可變量比例是對象自身內部的絕對尺寸關系,它不受周圍對象的影響。尺度是人們體驗對象之間相對關系的感覺,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樣,是為了建立和諧的秩序關系。即比例要達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諧關系,而尺度要達成建筑物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寫作論文及建筑物與人的融洽關系。一般設計手冊上稱的“人體的尺度”,嚴格來說,應該是“人體的比例”。之所以對尺度和比例概念產生這樣的模糊認識,原因可能是對《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忽略了這種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超級秘書網
3.4比例是影響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為習慣和舒適性為標準來看比例,則建筑的整體、局部、細部間的相互比例關系能對尺度感產生影響。而且,建筑實體與空間虛空的這一對虛實的量的比例關系也影響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個區(qū)域中,當幾幢體量很大的建筑處于相互之間距離很大的環(huán)境中,它們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視覺的尺度感仍然是決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對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屬于視覺尺度感。另外還有聽覺、嗅覺、觸覺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視覺尺度感仍然是決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結語
隨著人們對建筑空間尺度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廣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和應用,必將對人居環(huán)境的廣義建筑學的設計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田學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第2版).
1問題的提出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居環(huán)境城市化的加速,人們對建筑空間尺度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和明晰
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準確而全面的關于建筑空間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著對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認識。所以,有必要對建筑空間尺度概念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廣。
2對現(xiàn)有尺度概念的分析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曾以很多篇幅具體論述比例問題,但對于尺度本身的性質卻很少提及
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編著的《20世紀建筑的功能與形式》的第二卷《構圖原理》中,把尺度問題單獨提出來加以研究。該書把比例和尺度作為兩個并列題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許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論的權威性,自此以后,幾部有影響的建筑理論著作中關于尺度與比例的論述都維持了這一順序。實際上,比例和尺度不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并列概念,比例應是尺度范圍內的從屬概念,將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屬于主從關系顛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誤導作用,影響了人們對尺度概念的正確認識。沈福煦在《美學》一書中,認為尺度是“在建筑設計中以人高為衡量建筑物或構筑物大小規(guī)模的標準,亦指建筑物或構筑物本身各構件間大小相比的合理性?!边@個概念亦較模糊,容易使人們對尺度概念產生誤解。清華大學田學哲主編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薄敖ㄖ杏幸恍嫾侨私洺=佑|或使用的,人們熟悉它們的大小,如門扇一般高為2~2.5m,窗臺或欄桿一般高為90cm等等。這些構件就象懸掛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樣,人們會習慣地通過它們來衡量建筑物的大小?!鼻耙欢卧捠菍Τ叨雀拍畹亩x,后一段話是對尺度概念的解釋,通俗易懂。這種以常規(guī)部件為基準使建筑獲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為現(xiàn)在建筑理論中關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內容??梢哉f,這是基于視覺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第20次大會制定的《北京》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的概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整個人居環(huán)境來研究建筑空間的尺度問題,就會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義雖然簡明、準確,但有待拓廣。在拓廣建筑空間尺度概念的時候,應力求簡明、準確、全面。
3廣義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人居環(huán)境的不同空間范圍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鎮(zhèn)、廣場公園、居住小區(qū)、景觀、單體建筑、室內、家具等
人們在建筑環(huán)境中的生存活動對建筑的體驗,并不是簡單生理需要的舒適感和視覺美感,而是整個身心體驗的感受,故有環(huán)境心理學和心理空間的概念,這表明存在著心理空間尺度。例如,我們初次到某一校園參觀,比起后來在該校園生活了較長時間來說,前者感到該校園要大得多。又如,我們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點去,去的時候比回的時候感覺到路程要長。所以,廣義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應是:在人居環(huán)境的不同空間范圍內,人們在其中生存活動,并用身心來體驗建筑整體環(huán)境空間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對該空間大小的綜合感覺。這需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3.1尺度的字義所謂“尺度”,按中國漢字組詞方法來顧名思義:“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線面體空間大小的基本標準單位,是絕對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來量取線面體空間的行為過程,是動詞;“度”又是程度,包含著等級差別的意義,它是量與量之間的關系的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大小的量,這與比例概念相近;俗話說,“凡事都要有個度”,這個“度”是無過之無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是中國傳統(tǒng)為人處世的原則,卻也表達了一種審美觀。中國古代建筑理論中的“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就表達了一種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學領域中的“尺度”,其概念雖與真實大小的尺寸有關,但本質上是表達人們對建筑空間比例的大小關系的一種綜合感覺。
3.2尺寸是絕對的不變量,尺度是相對的可變量經過設計建造構筑的人居環(huán)境空間都屬于建筑的范疇。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訊和交通設施的迅猛發(fā)展,地球給人的感覺已變得越來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說法。宇航空間站上的宇航員看地球,就是一個“小小寰球”,飄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貨真價實的“彈丸”之地。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變得越來越小。再如,雖然大城市中的高層建筑和立體交通與通訊系統(tǒng)使城市面積擴大了好幾倍,但城市給人的感覺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變小了?,F(xiàn)代人來看中世紀的一些城市,也會感覺馬車時代的交通廣場尺度相當小。實際上,中世紀時期的人會感覺到這個廣場的尺度夠大。所以,尺寸是絕對的不變量,尺度是相對的可變量,是隨人類活動范圍和人的移動速度而變的量。
3.3比例是不變量,尺度是人感覺的量,是可變量比例是對象自身內部的絕對尺寸關系,它不受周圍對象的影響。尺度是人們體驗對象之間相對關系的感覺,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樣,是為了建立和諧的秩序關系。即比例要達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諧關系,而尺度要達成建筑物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寫作論文及建筑物與人的融洽關系。一般設計手冊上稱的“人體的尺度”,嚴格來說,應該是“人體的比例”。之所以對尺度和比例概念產生這樣的模糊認識,原因可能是對《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忽略了這種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超級秘書網
3.4比例是影響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為習慣和舒適性為標準來看比例,則建筑的整體、局部、細部間的相互比例關系能對尺度感產生影響。而且,建筑實體與空間虛空的這一對虛實的量的比例關系也影響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個區(qū)域中,當幾幢體量很大的建筑處于相互之間距離很大的環(huán)境中,它們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視覺的尺度感仍然是決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對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屬于視覺尺度感。另外還有聽覺、嗅覺、觸覺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視覺尺度感仍然是決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結語
隨著人們對建筑空間尺度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廣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和應用,必將對人居環(huán)境的廣義建筑學的設計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田學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第2版).
關鍵詞:循證設計;護理教育;護理教學空間
1國內外循證設計研究概況、水平及發(fā)展趨勢
1.1循證設計的歷史溯源
循證設計是一種基于環(huán)境心理學和循證醫(yī)學的設計思想,通過嚴謹?shù)慕y(tǒng)計數(shù)據(jù)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證實環(huán)境和建筑對患者產生的影響[1-2]。循證設計由循證醫(yī)學發(fā)展而來,最早是以美國建筑學者Roger在80年表的《窗外景觀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論文為典型代表[3],而此后Roger本人也被視為循證設計的鼻祖和奠基人,由此,相關的循證設計論文相繼出現(xiàn),發(fā)展迅速。90年代,美國健康設計中心成立,隨后與多家衛(wèi)生機構發(fā)起名為“卵石工程”的研究項目,為在此領域有豐富實踐與理論經驗的專家推出了循證設計認證。2009年,《循證設計理論指導下的多種建筑》一書的出版將循證設計由醫(yī)療衛(wèi)生建筑設計理論擴大到教育領域。
1.2循證設計的核心觀點
循證設計定義:“為達到最優(yōu)結果的設計結果而制訂的遵循證據(jù)的建筑環(huán)境的有根據(jù)的決策過程?!逼渥畛醯暮诵膬热菔墙浹C設計保障患者住院安全,提高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2在高校護理教育中進行循證設計研究
依據(jù)循證設計理論,循證設計過程:(1)明確循證目標與目的;(2)查找有關證據(jù)的來源,有選擇地解讀研究證據(jù);(3)提出概念及假設;(4)收集基線數(shù)據(jù);(5)督導循證設計過程;(6)在高校護理教育中進行循證設計后開展效果評價。要求高校教師對其他高校相關循證設計案例的研究成果進行科學選擇后,提出準確的循證設計概念和有關假設。護理教學空間的設計旨在突破基于傳統(tǒng)經驗和感覺以及傳統(tǒng)主觀臆斷設計。其目的是為護生提供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也為管理者和護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最優(yōu)的工作環(huán)境,組成一個交叉學科的團隊,應用仿真研究方法,通過建立實物模型來了解高校護理教學的真實情況。研究分為簡單模型、仿真模型及功能性模型3個階段。
2.1簡單模型階段
在建立簡單模型之前,護理教師就已經花費了一定時間做前期準備與研究,簡單模型是用簡單材料組成,以方便隨時調整。這一階段由護理教師、教學辦人員、高校管理者和專案經理共同參與研究,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征求其對于模型護理教學空間內相關活動的有關意見,如:護生對病房功能區(qū)的使用、病房空間、相關護理記錄、患者轉診、病房病床的可達性、藥物配給、護理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以及護理設備的使用和配置等。征求被調查者對于護理教學空間的效率、安全性和護理服務質量的意見和建議。最后,被調查者對護理教學空間進行親臨體會,對護理教學病房模型進行深入體驗與思考[4-5]。
2.2仿真模型階段
在第一階段簡單模型建立以后,護理教師根據(jù)被調查者的意見和建議負責督導第二階段仿真模型的建造,進行護理教學實驗室場景測試。行動小組對前一階段得出的成果進行歸納,用于指導仿真模型在護理病房各種常見場景的測試。這些病房場景包括:對患者進行搶救、患者移動、各項基礎護理操作與藥物配制等。經過模擬這些不同的病房情景以評測護生在真實病房環(huán)境的反應,這樣可以評價護理設備的使用以及護理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性。
2.3功能性模型階段
這一階段在醫(yī)院病房中完成,由護理帶教教師和護生共同參與完成。帶教教師將隨機抽取的護生安排在相鄰的真實病房中,同時讓同一組護理人員護理同一組護生,以方便進行對比研究。帶教教師對護生進行定期調查,包括護生對護理教學空間的環(huán)境以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6-7]。
3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實證研究及其證據(jù)分級
本研究采取規(guī)范實證研究,步驟如下: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形成計劃、計劃的實施、評價結果。
3.1行動小組及研究現(xiàn)場
本次行動研究是護理教師與教學管理者一起參與的合作式研究。因此,首先要建立穩(wěn)定的行動小組。本次研究中,行動小組中的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析護理教學中的問題,以此共同規(guī)劃、監(jiān)測方案。在此期間,他們學習參觀高校護理實驗室,成立行動小組,通過問卷反饋信息,資料收集方法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資料收集方法有:(1)訪談法:使用目的抽樣法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結合前期文獻循證研究,準備好訪談提綱,通過追問訪談者的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及資料。(2)觀察法:采用參與式觀察,對護理帶教教師、校領導以及教學辦人員等進行觀察,收集資料。(3)專家論證:德爾菲法專家意見咨詢,針對系統(tǒng)建模及流程設計等問題,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咨詢,為真實了解各領域專家對基于循證設計理論護理教學空間的建議與意見,邀請相關領域專家:計算機專家2名、心理學專家1名、護理學專家3名、人居建筑學專家2名、社會學專家2名共10人,設計專家咨詢表,對循證設計理論護理教學空間方案進行論證。專家論證分4輪進行,第一輪:向專家提供研究內容的背景資料;第二輪:專家將對咨詢表中所列的問題做出判斷并提出意見;第三輪:根據(jù)第二輪專家對咨詢表的意見進行修改和判斷;第四輪:基于第三輪,各專家反復論證,或仍保留第三輪意見或提出意見。
3.2實證研究
隨著心理學、社會學等技術科學和自然科學方法的介入,開啟了護理領域的實證研究。護理教學空間的實證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影響護理教學效果的因素,先假設結果后探尋原因;(2)研究自然體驗產生的護理教育效果,先假設原因后探尋結果;(3)研究護理教育與自然體驗之間的因果機制。
3.3研究證據(jù)的分級
陳耀龍等[8]提出,將信息預先分類,再根據(jù)標準將同類信息進行分級,這是遴選大量信息的技巧。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實證證據(jù)來源于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因為研究的質量存在差異,應該按照國際統(tǒng)一的標準和證據(jù)分級[9],再結合護理教學空間特點,將其研究證據(jù)分為4級。
3.4護理教學空間的循證設計過程
護理教學空間的循證設計過程為“尋找教學證據(jù)—使用教學證據(jù)—總結教學成果”。在分析護理教學空間循證設計優(yōu)劣的基礎上,結合有關文獻,制作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證據(jù)分級流程圖
3.5教學證據(jù)的探尋
首先,行動小組對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重點進行研討,在這一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例如,有關大學生教育需求的假設等。其次,通過系統(tǒng)文獻回顧的方法,收集針對研究假設的資料,若收集的文獻不能解決問題,行動小組及時召開專家論證會展開相關研究對研究假設進行證明。文獻查找的步驟一是計算機的初步檢索,應使用較多的有關詞匯和詞匯的組合在幾個權威的數(shù)據(jù)庫檢索,保證檢索到全面的數(shù)據(jù);步驟二是對預檢結果通過查看文章題目、關鍵詞、摘要等進行人工手動篩選,根據(jù)文獻的納入排除標準,納入符合條件的文獻;最后一步是通讀文獻和根據(jù)證據(jù)分級的標準歸類文獻。
4結語
綜上所述,循證設計已經成為西方發(fā)達國家教學建筑和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一大趨勢,其以最佳證據(jù)為中心的理性設計思路的優(yōu)勢,給我國護理教學空間的設計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可使我國高校護理教學空間和建筑向更舒適、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發(fā)展。我國對基于循證設計的高校護理教學空間投資較少,因此在高校教學空間建設設計最初階段,采用循證科學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針對大學生特殊的教學環(huán)境需求和個體行為特點,較好地發(fā)揮其教育方面的作用,為我國高校大學生護理教學空間設計提供一種有價值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值得高校相關院、系參考。
參考文獻:
[1]格倫,羅璇.基于循證設計理念的護理單元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14(22):25-27.
[2]孫振寧,楊傳貴,賈梅.美國癡呆癥康復花園設計綜述[J].中國園林,2015,31(9):75-79.
[3]呂志鵬,朱雪梅.循證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J].中國醫(yī)院建筑與裝備,2012,13(10):24-29.
[4]史蒂芬,魏德勃,葛一,等.當今美國醫(yī)療建筑發(fā)展的十大趨勢[J].城市建筑,2012(5):66-73.
[5]舒平,張曉頔,汪麗君.基于循證理念的建筑設計過程解析[J].城市建筑,2014(18):45-46.
[6]龍灝,況毅.基于循證設計理論的住院病房設計新趨勢———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yī)療中心為例[J].城市建筑,2014(22):28-31.
[7]魯本•M.雷尼,羅曼.花園重歸美國高科技醫(yī)療場所[J].中國園林,2015,31(1):6-11.
[8]陳耀龍,李幼平,杜亮,等.醫(yī)學研究中證據(jù)分級和推薦強度的演進[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8,8(2):127-133.
關鍵詞 四川省;農民工;農村人居環(huán)境;模糊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 X32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8-002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4
隨著各地農民工的大量外出,農村的經濟、政治、居住環(huán)境等都受到了極大影響。四川省是農民工主要輸出地之一,農民工在農村與城市之間流動,城市的文明風氣和先進思想也被快速引入農村,農民工將務工收入帶回農村,為農村人居環(huán)境改善提供經濟支撐,使得四川省農村人居環(huán)境逐步得到改善。
1 研究文獻回顧道薩迪亞斯在1968年所著的《人類聚居學》一書中最先提出了“人居環(huán)境”一詞[1]。吳良庸認為:“人居環(huán)境就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2]。而農村人居環(huán)境是指農村范圍內人們生產、生活的物質環(huán)境和非物質環(huán)境的綜合。農村人居環(huán)境是農民生活水準的重要標志,農村人居環(huán)境質量的提高可以協(xié)調農村居住與社會、經濟、資源環(huán)境等之間的關系,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農民生活,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推進農村各項建設工作[3]。
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人居環(huán)境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2004年,美國的建筑師William McDonough和化學家Michael Braungart共同提出了“從搖籃到搖籃”的規(guī)劃設計理念,認為對人居環(huán)境的規(guī)劃設計可以通過學習并結合大自然的模式從而達到與自然相媲美的效率[4]。人居環(huán)境的改善首先應從建筑環(huán)境工程學的角度來考慮,其次再從環(huán)境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究和實施[5]。全球人類都應為人居環(huán)境改善做出貢獻,農村的城市化既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6]。陳秉釗等對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人居環(huán)境的模式、評價體系、保障體系進行了具體深入的研究,并以專題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分別從各個側面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居環(huán)境進行研究和探討[7]。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改善農村人居環(huán)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任務。目前,相對落后的農村人居環(huán)境是制約農民生活質量改善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農村中普遍存在的空心村是制約農村人居環(huán)境改善的障礙[8]。馮戈從環(huán)境規(guī)劃的角度,探討了農村人居環(huán)境改善的重要性,列舉了新農村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許多建議和對策。目前也有很多學者在農民工對農村的影響方面做了相關研究[9]。劉藝梅,楊錦秀等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分析了農民工對流出地經濟、政治、社會穩(wěn)定、人民生活方面的影響[10]。
現(xiàn)有研究都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發(fā),但關于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還不夠具體,缺乏對于農民工所產生影響尤其是對流出地人居環(huán)境影響的定量分析和探討。因此,本研究擬以四川省為例,通過在典型區(qū)域內進行實地調查和訪談,構建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系統(tǒng)地分析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人居環(huán)境改善所產生的影響,從而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第一手實證資料和政策建議。
2 四川省農村人居環(huán)境現(xiàn)狀
楊錦秀等: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人居環(huán)境改善的影響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0年 第8期截止2006年末,四川省有4.6%的村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4.6%的村實施垃圾集中處理,全國農村集中處理情況為:24.5%和15.8%,與全國相比,四川省的集中處理設施尚且落后,需要加大完善力度。四川省農村房屋為竹草土坯結構的仍占20.5%,與全國9.6%的比例相比,四川省農村住宅結構也令人擔憂。目前,四川省有14.9%的住戶反映獲取飲用水存在困難。飲用水經過凈化處理的只占5.9%,卻有8.9%的住戶的飲用水來源于江河湖水、池塘水、雨水等,全國農戶在此兩方面的比例分別為23.1%和7.3%。四川省有72.6%的住戶依舊使用柴草作為炊事能源,有3.1%的住戶使用的是沼氣和電,全國的使用情況分別為: 60.2%和1.5%,由此看來,四川省沼氣使用較好。而四川農村使用水沖式廁所的住戶占6.0%,使用旱廁的占51.7%,使用簡易廁所或無廁所的占42.4%,全國的使用情況為:12.8%、44.3%、42.9%。對比全國而言,四川省在飲用水和衛(wèi)生設施方面的情況有較大差距,因此,加強改善四川省農村人居環(huán)境已迫在眉睫(數(shù)據(jù)來源于四川省第二次全國農業(yè)普查數(shù)據(jù)公報和全國第二次全國農業(yè)普查數(shù)據(jù)公報)。
3 針對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huán)境改善影響的模型構建對于一些復雜的系統(tǒng),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是對受多因素影響的事物進行全面評價的一種評價方法,結合本文實際,針對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人居環(huán)境改善的影響,構建二級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3.1 指標的構建與說明
對于表1,將要素一欄的3項作為第一層次的評價指標,記為C=[C1,C2,C3];將評價指標內容一欄的各項作為第二層次的評價指標(二級指標),記為C=(ci1,ci2,Λ,cij),其中i=1,2,3,cij表示Ci的第j個二級指標,j=1,2,…,5。
各級指標經過無量綱化標準化處理后,得到標準化矩陣:
R=r11r12Kr1n
r21r22…r2n
…………
rm1rm2…rmn
表1 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人居環(huán)境改善影響評價指標及說明
Tab.1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living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指標
Index評價指標內容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content 指標賦值說明
Index assignment description對家庭的影響A1家庭成員衛(wèi)生習慣是否改善是=1,否=0A2院落整潔情況如何非常整潔=5,比較整潔=4,一般=3,比較不整潔=2,非常不整潔=1A3家庭飲用水來源河水=3,井水=2,自來水=1A4住房條件是否改善是=1,否=0對周圍人的影響A5周圍人關于自家生活改善的態(tài)度贊同并模仿=3,懷疑=2,不屑一顧=1A6務工者的家鄉(xiāng)環(huán)保意識程度增加很多=3,增加=2,沒有變化=1A7務工者對周圍人環(huán)保意識的影響影響很大=5,影響較大=4,影響較小=3,影響很小=2,沒有影響=1A8有務工人員的家庭環(huán)保意識程度很強=5,較強=4,一般=3,較弱=2,很弱=1對公共環(huán)境的影響A9對生活垃圾等無機廢棄物的處理統(tǒng)一分類回收=4,焚燒=3,同意堆放在固定處=2,隨意丟棄在周圍=1A10對農業(yè)副產物(秸稈等)的處理填入沼氣池或堆肥=5,焚燒=4,堆放在固定點=3,隨意丟棄在周圍=2,其它=1A11對畜禽糞便的處理填入沼氣池或堆肥=5,堆放著以備施肥=4,堆放在固定點=3,隨意丟棄在周圍=2,其它=1A12種植花草樹木的目的美化環(huán)境、凈化空氣=5,為了好看=4,跟別人學的=3,專門賣錢=2,其它=1A13對村里公共設施的關心程度更關心=3,一樣=2,更少關心=13.2 確定指標權重
權重的確定對模型的評價結果有直接影響。為了使權重更加客觀、更為科學,本文運用熵權法來確定指標權重。熵的概念最早來自熱力學,是系統(tǒng)狀態(tài)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在信息論中,熵值反映了信息的無序化程度,可用來度量信息量的大小。熵權則是反映在同一指標之間這些信息的競爭程度,如果這些信息相同,說明在這一指標反映不出評價之間的優(yōu)劣[11]。這種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盡量避免了各評價指標人為因素的影響,使評價結果更具有科學性。
熵可以用來度量信息量的大小,某項指標攜帶和傳輸?shù)男畔⒃蕉啾硎驹撝笜藢Q策的作用就越大[12];將第j個被評價對象的熵定義為 Hj=-k∑mi=1fijlnfij(j=1,2,L,n) 其中,fij=rij∑mi=1rij,k=1lnm;并假定,當fij=0,fijlnfij=0 ,第j個指標的熵權定義為:wj=1-Hj∑nj=1(1-Hj),通過權重的大小可以反應不同指標在決策信息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根據(jù)每個權重就可以得出評價指標的權向量:
w=w1,w2,L,wn
3.3 評價方法本文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就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居住環(huán)境改善的影響進行綜合評價,該方法能夠確定農民工對流出地居住環(huán)境改善的影響程度。由標準化評價矩陣R和指標權向量w,運用模糊數(shù)學理論得出綜合評判模型:B=w•RT=(w1,w2,L,wn)•r11r21Lrm1
r12r22Lrm2
KLLL
r1nr2nLrmn式中,*為加權平均型,其特點是綜合評價了每一種因素對評判結果的貢獻。模糊算子有多種,如全面制約型,乘積取大型、均衡平均型等,但為了充分利用矩陣R中的全面信息并使結果全面性,本文采用加權平均型的*算子。根據(jù)這種算法,bj值越大代表農民工對這個指標的影響越大,反之越小。4 實證分析
4.1 數(shù)據(jù)來源與指標賦值
本文所采用數(shù)據(jù)均為實地調查所得,根據(jù)四川省的三個不同地域,即:山區(qū)、丘陵、平原選擇代表市縣進行調查。2009年7月,本研究小組分別在三個地區(qū)展開調查,共調研問卷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40份,每個地區(qū)各抽取有效問卷40份。根據(jù)各指標的賦值情況,對指標數(shù)值進行處理,計算得到各評價指標的相關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表2 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huán)境改善影響的相關數(shù)據(jù)
Tab.2 Impact of data on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評價指標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山區(qū)
Mountain丘陵
Hill平原
Plain對家庭的影響A10.950 0 0.675 0 0.800 0 A23.925 0 3.775 0 3.725 0 A31.075 0 2.250 0 2.650 0 A40.625 0 0.325 0 0.675 0 對周圍的影響A52.225 0 2.575 0 2.450 0 A61.725 0 2.025 0 1.925 0 A72.675 0 5.125 0 3.750 0 A83.025 0 3.425 0 3.650 0 對公共環(huán)境的影響A92.750 0 3.100 0 2.175 0 A104.025 0 3.950 0 3.625 0 A114.275 0 4.100 0 4.100 0 A124.800 0 4.325 0 4.400 0 A132.825 0 2.900 0 2.475 0 4.2 綜合評價結果
運用EXCEL2003版對所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根據(jù)熵權法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得到評價指標權向量為:w=(0.071 0,0.089 0,0.061 9,0.060 8,0.063 9,0.063 3,0.072 0,0.063 9,0.064 4,0.061 1,0.163 5,0.163 5,0.061 0)
4.2.1 對山區(qū)、丘陵、平原三個不同地區(qū)的整體評價將表3的數(shù)據(jù)按區(qū)域類型(山區(qū)、丘陵、平原)進行標準化處理,根據(jù)已經計算的指標權重,對三個地區(qū)進行整體評價,計算結果為
B=w•RT=(0.609 2,0.492 7,0.372 9)
根據(jù)B值,農民工對各類地域農村人居環(huán)境改善分別的影響大小順序為(由大到小):山區(qū)、丘陵、平原。
4.2.2 對各要素的綜合評價為分析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huán)境改善分別的影響程度,現(xiàn)將各指標權重進行合并處理,結果見表3所示。根據(jù)按要素分各評價指標獲得的權重,以山區(qū)、丘陵、平原的數(shù)據(jù)為基礎,按要素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其結果見表4。
4.3 分析討論
如果某個評價指標的熵值小、熵權大,說明該指標對決策的作用比較大,對評價結果有較大影響。從計算的各指標熵權值來看,對畜禽糞便的處理和種植花草樹木的目的這兩個指標對評判結果影響較大,而住房條件是否改善和對公共設施的關心程度對評判結果影響較小。由表4計算結果可知:
表3 評價指標按要素份額的指標權重Tab.3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weight according to the factor share
要素
Factors要素份額
Factor shares評價指標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按要素份額各評價指標權重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s of shares對家庭的影響0.307 7A10.251 3 A20.314 8 A30.219 0 A40.214 9 對周圍人的影響0.253 9A50.242 8 A60.240 7 A70.273 5 A80.243 0 對公共環(huán)境的影響0.438 4A90.141 8 A100.134 6 A110.359 9 A120.229 4 A130.134 4 表4 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huán)境改善影響按要素綜合評價結果Tab.4 Effectiv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y
the elements on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山區(qū)
Mountain丘陵
Hill平原
Plain對家庭的影響0.157 10.487 10.355 8對周圍人的影響0.573 20.000 00.426 8對公共環(huán)境影響0.286 80.686 30.026 9(1)總體評價。根據(jù)B值得知,山區(qū)、丘陵、平原三個地區(qū)的評價值分別為0.609 2,0.492 7,0.372 9。農民工對山區(qū)的影響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這與預期結果剛好相反。說明山區(qū)農村最具有改進的潛力,雖受到經濟基礎和地域類型的條件限制,但只要為其提供更多的致富途徑,依然能夠使其改變這種落后的局面。
(2)在對家庭影響方面和對公共環(huán)境影響方面,農民工對丘陵的影響值都明顯高于平原和山區(qū),丘陵的影響值分別為0.487 1和0.686 3,而對平原和山區(qū)的影響值較小,分別為0.355 8,0.026 9和0.151 7,0.286 8。平原地區(qū)一直都處于經濟相對發(fā)達的水平,其每個家庭的基本條件和村內的公共環(huán)境都相對較好;但山區(qū)由于其整體經濟相對落后,農民外出務工所帶回的經濟收入不能從根本上迅速地改變其較差的家庭條件和公共環(huán)境。因此,農民工的外出打工對這兩方面的影響并不明顯。相對平原、山區(qū)而言,丘陵地區(qū)整體環(huán)境水平處于二者之間,因而,在這兩方面具有大量的可變空間。
(3)在對周圍人影響方面,山區(qū)和平原的影響值不差上下,分別為0.573 2和0.426 8,但對丘陵地區(qū)的影響卻基本為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丘陵地區(qū)整體水平處于中間狀態(tài),且各家各戶的生活條件基本持平,因而,農戶彼此之間不會產生影響。因此,在丘陵地區(qū)農民外出務工幾乎不影響其周圍人。
5 對 策
綜上所述,四川省農民工對其平原和丘陵地區(qū)人居環(huán)境的局部影響較大,但對其山區(qū)的整體影響最大。因而,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扶持,實施地方適用性政策。
5.1 加大對貧困地區(qū)的投入力度,改善人居環(huán)境
由于貧困地區(qū)農民致富能力差和資金缺乏,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導致貧困地區(qū)農村人居環(huán)境較為惡劣,政府應該加大對其的物質投資,加強對丘陵和山區(qū)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這些地區(qū)均能享受到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另外,政府應該拓寬農民工的就業(yè)途徑,鼓勵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由此帶動其他農戶發(fā)展農村經濟。
5.2 加強宣傳教育,重視對農民工的科普知識教育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等的限制,當前還有許多農民的環(huán)保意識相當匱乏,必須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尤其要重視對農民工的知識宣傳教育,利用各種宣傳載體多層次、多形式地普及環(huán)保知識,培養(yǎng)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讓影響力巨大的農民工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能夠起到積極帶頭的作用。
5.3 合理規(guī)劃環(huán)境,強化農村環(huán)境監(jiān)管體系
合理確定村莊環(huán)境整治的具體項目,在此基礎上提出實施計劃以及運行維護管理建議。與此同時,各環(huán)保部門,尤其是縣級環(huán)保部門要建立和完善農村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體系,加大環(huán)境執(zhí)法力度,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人居環(huán)境落后的面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C A Doxiad. 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Human Settlement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吳良鏞.人居環(huán)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38-40.[Wu Lian gyong. Habitat Environmental Science [M].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1:38-40.]
[3]張博野,曾菊新.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居環(huán)境優(yōu)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8,(4): 48-51.[Zhang Boye, Zeng Juxin. The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Settlem ents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2008,(4):48-51.]
[4]威廉•麥克唐納,(德)麥克爾•布朗嘉特.從搖籃到搖籃:循環(huán)經濟設計之探索[M].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心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WilliamMcdonough, Michael Braungart. From the Cradle to CradleDesigned to Explore Recycling Economy[M]. Translated by Chinas Agenda 21 Management Center, ChinaU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
[5]高履泰.人居環(huán)境的改善[J].華中建筑,1997,(11):54.[Gao Lutai. The Improvem 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J]. Huazhong Architecture, 1997,(11):54.]
[6]俞正聲.為改善人居環(huán)境作出新貢獻[J].中國房地產信息,1999,(11):9.[Yu Zheng sheng. Making New Contribution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J]. China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1999,(11):9.]
[7]陳秉釗.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人居環(huán)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Chen Bingzhao.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M].Beijing: Science Press,2003.]
[8]趙永剛,徐立敏,盧紅衛(wèi).淺談農村人居環(huán)境建設[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34):65 80-6584.[Zhao Yonggang, Xu Limin, Lu Hongwei.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 34):6580-6584.]
[9]馮戈.關于新農村人居環(huán)境治理規(guī)劃編制工作的新思考[J].科技資訊,2008,(13):196.[Feng Ge. New Thinking on a Management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 he New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J].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13): 196.]
[10]劉藝梅,楊錦秀,楊啟智,等.基于熵權的農民工對流出地影響的模糊綜合評價:以四川省為例[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08,(4):26-33. [Liu Yimei, Yang Jinxiu, YangQizhi, et al.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Entropy Power on The Influence of Peasant Laborers to The Exported Area: Take Sichuan as An Example[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y,2008,(4):26-33.]
[11]邱菀華.管理決策與應用熵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193-195.[Qiu Wanhua.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Application Entropy Study[M].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2:193-195.]
[12]周輝仁,鄭丕諤,張揚,等.基于熵權法的群決策模糊綜合評價[J].統(tǒng)計與決策,2008,(8):38.[Zhou Huiren, Zheng Pie, Zhang Yang,Qin Wanfeng.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Entropy Power Method[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making, 2008,(8):38.]
[13]于水.試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監(jiān)督[J].管理觀察,2008,(8):35-38.[Yu Shu i. Try to Analysis o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J]. Administration and Observation, 2008,(8):35-38.]
[14]徐鐘.富順縣獅市鎮(zhèn)土地整理與新農村人居環(huán)境建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Xu Zheng. Research 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livi 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in Shishi Town of Fushun County[D].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sters Thesis, 2007.]
On Impact Study of the Outflow of Peasant Workers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YANG Jinxiu ZHAO Xiaoge
(School of Management & Economics,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YaanSichuan62501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