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_亚洲春色古典小说自拍_国产人妻aⅴ色偷_国产精品一区二555

影視音樂鑒賞論文8篇

時間:2023-03-21 17:06:3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影視音樂鑒賞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影視音樂鑒賞論文

篇1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音樂鑒賞課 現(xiàn)狀分析 發(fā)展對策

當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審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綜合類大學中,藝術公選課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而音樂鑒賞課在所有藝術類公選課中最受學生歡迎。

高校音樂鑒賞公選課開設對象為非音樂專業(yè)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增強音樂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授課方法、課目設置多元化、加強課程改革對推動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普通高校音樂鑒賞課的現(xiàn)狀分析

1.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前高校培養(yǎng)綜合素質大學生的教育要求。

伴隨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性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廣博的人文素養(yǎng),一專多能成為選擇的標準。從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來看,培養(yǎng)能夠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才,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是高校發(fā)展的基礎。但培養(yǎng)能夠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軟硬實力兼?zhèn)?,既有?yōu)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可通過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彰顯個人魅力的綜合性人才則是高校謀求自身發(fā)展的重點。因此,音樂鑒賞課成為人文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

2.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代大學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學生渴望成才,渴望獲得社會的認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機會,對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亦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提升,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有主觀愿望。這種愿望從追求個性張揚,正向積淀成熟魅力而邁進,這一發(fā)展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再滿足本專業(yè)學科知識的默默學習,而是希望通過廣泛涉獵人文藝術、體育等學科培養(yǎng)自身多才多藝的綜合能力?!案哐乓魳贰痹谏鐣l(fā)展中也正由少數(shù)人的純粹的“藝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平臺,成為人們證明自己個人修養(yǎng)的標尺之一;大學生愿意通過音樂鑒賞課提高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

3.目前音樂鑒賞課內容的基本設置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開設的音樂鑒賞課大多以名作賞析為主體,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歷史時期、地域特點、風格流派劃分單元,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各單元的名作賞析均選擇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并貫穿相關音樂常識、人文知識,將知識點融入具體作品并延伸到課外審美實踐中。

存在問題:通過與學生日常的溝通交流和專題問卷調查,結合實際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雖然課程內容的設置將音樂的發(fā)展重要階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傳統(tǒng)”;學生對有關曲目都有耳聞,也能夠認同這些名曲的欣賞意義;但缺少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拉美音樂、潮流人物等,與時代貼近不夠,內容設置呆板,缺少“時尚”及“雅趣”。雖然學生喜愛的未必是高雅音樂的代表,但它們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貼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鳴的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喜愛的理由,自然也就成為音樂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內容。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明顯反映出學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想要了解音樂知識,但傳統(tǒng)的內容專業(yè)性太強,不容易理解,而學生自身又對流行音樂缺少甄別能力,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4.目前音樂鑒賞課教學的基本方式及存在問題。

針對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為了上好音樂鑒賞課,任課教師都會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多元化的視聽展現(xiàn),每一個專題都想辦法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進行導入(如中國民歌賞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聲《勞動號子》),力求課堂教學簡潔直觀。在賞析音樂作品過程中,淺音樂技法分析、重音樂人文交流,即盡可能地把每一首音樂作品作為散文、抒情詩賞析,使學生通過情感共鳴認識到音樂的美,實現(xiàn)心靈的升華。

存在問題:音樂作品本身雖然有其主題,有其表現(xiàn)的思想內涵,但它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抽象藝術。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指出:“如果你對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彼?,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應該是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欣賞方法,從官能欣賞、情感欣賞到理性欣賞的不斷升華,然后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對自我的心靈沖擊與靈魂凈化。據問卷調查統(tǒng)計(以西安在校大學生為例):在高中上過正規(guī)音樂課的學生不足10%,在初中上過正規(guī)音樂課的學生不足50%,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樂理知識基礎、不識譜,聽覺上沒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師僅憑借課堂講授、知識點的灌輸只能完成知識和方法的引導。實際的音樂鑒賞課堂不同于音樂會,不同于CD播放,一是課堂上只欣賞片段,二是學生以前未必聽過,感官刺激不足、情感體驗無法得到共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所以賞析課其實是無賞淺析。也有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而降低知識標準,在課堂上隨意播放一些不經甄選的流行音樂、影視音樂或通俗的音樂劇等,如此種種均與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的音樂美育的初衷相去甚遠。

二、對音樂鑒賞課進一步改進的設想

1.課程內容改進的設想。

首先,以往總是基于學生沒有音樂基礎等思想,對所有曲目的賞析過程都是淺嘗輒止,學生不懂之處永遠不懂。由于不懂之處太多教師講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終收獲甚微。其次,課程涉及曲目內容過多,僅一個學期就要學習古今中外各時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內容龐雜,學生不易疏理。再次,為了吸引學生,引入過多逸聞趣事,影響學生對音樂本質的關注。故在以后的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設想做以下改進:第一,在音樂作品賞析之前深入淺出,以實例對照學習基礎樂理知識。第二,曲目數(shù)量減縮,著重分析重點作品且分析透徹反復聆聽,讓學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礎上學會聆聽音樂。第三,將音樂與文化、音樂與科學有機結合,并針對工科、理科、文科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2.課程教學方式改進的設想。

(1)加強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結合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賞析及討論。討論學習是一種習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是習慣就需要培養(yǎng)。在以往的教學中雖然也設置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學生不習慣討論或對作品一無所知、言之無物而很少有人參與,沒有氣氛此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無法調動。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技巧調動學生積極性,如設置預聽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課前準備交流資料等以保證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的順利實施。

(2)搭建網絡教學交流平臺。一是教師與學生網絡教學溝通,二是學生專項課目的心得交流平臺。網絡交流學習可以使學生縱向延伸既有知識,橫向拓寬未知領域;同時,教師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進行解答,使學習更具實效性;再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一個人知識技能的提高更多地來自于同伴之間的獲取,這一點教師望塵莫及。

(3)改進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在教學中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即由學生自己完成課堂講授。有這樣一節(jié)課:教師課前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堂課效果非常好,老師的導語一結束立即就有學生要求上講臺,上臺的學生大多精心準備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紹的是巴赫的《G弦詠嘆調》,她是在電影《七宗罪》中聽到的這首旋律,非常喜歡,隨后查找樂曲出處再截好視頻,粘貼樂曲相關資料,最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很多學生口才很好、講述條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學生的風采,不時贏得在座聽講同學的掌聲及喝彩。這正體現(xiàn)出教與學互動的實效性,歷來教學互長,教與學的角色互換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成效。

三、對音樂鑒賞課的多元化課目設置的探討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得出:音樂鑒賞課是以“學生所熟悉的”為媒介實施“教師所要講授的”,最終使學生經歷“深入了解自身所喜愛的”這樣一個藝術實踐過程。因此音樂鑒賞課應拓展延伸設置多元化的課目??砷_設以音樂基礎知識為主的“音樂入門”綜合課,亦可開設針對學生興趣的“歐美流行音樂”鑒賞課,還可開設時尚的“影視音樂賞析”課及崇尚傳統(tǒng)的“戲曲音樂”鑒賞課、突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樂志”,也可將“中外名曲賞析”分成“中國音樂作品賞析”及“西方音樂鑒賞”兩門課程,等等。

音樂的美好可以帶給更多的人以歡樂。正如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弩斯所說:“和諧的樂調不僅對于人是一種很自然的工具,能說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表達強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傳給聽眾,使他們如醉如狂地歡欣鼓舞?!保ā墩摮绺摺罚┮虼送ㄟ^公共音樂鑒賞課程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美的聽覺;以杰出音樂作品中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內心情感的表述引發(fā)學生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最終達到普通高校產出“專業(yè)素質過硬”、“人文素質優(yōu)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8.

[2]卓菲婭·麗莎著,于潤洋譯.論音樂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0.

篇2

論文摘 要:影視作為大眾傳媒,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影視作品中的音樂元素,讓學生為日后的幼兒音樂教學工作打好基礎。本文通過分析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概念及特點,對學前教育音樂課中如何滲透影視傳媒音樂,分別從音樂欣賞、器樂演奏表演意識方面進行探討,以期通過本文的闡述有效利用影視傳媒音樂的作用,有效提升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教學質量,對早期音樂教育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一、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概念及特點

影視作品中的音樂,通常簡稱為電影音樂,其概念顧名思義,廣義的是指電影中所用的一切音樂和歌曲。但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用法中,狹義指的是作曲家為電影專門創(chuàng)作的音樂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是影視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視音樂在不斷的發(fā)展運用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藝術,成為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仍具有其本質構成要素,即旋律、和聲、節(jié)奏和色彩,但是因為其置于電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是音樂的聽覺形象與語言、音響效果、視覺畫面相結合起來。音樂元素受到電影情節(jié)的藝術構思、藝術結構的影響,受到畫面視覺形象的制約。

電影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抒情性,但是因為其音樂本質決定了其敘事性較差,需要通過聽覺來感受、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過渡、過程展現(xiàn)、通過演奏和演唱呈現(xiàn)等。

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與電影題材、情節(jié)、風格的緊密相關性。音樂構思由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來決定,音樂的聽覺形象與最終與畫面的視覺形象緊密融合。電影中的音樂,除神話、童話、科學幻想類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很少有夸張和程式化的東西,這一點明顯區(qū)別于音樂會樂曲和舞臺歌劇音樂。

二是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當影視由無聲電影進入到有聲電影以后,音樂即與電影中的對話、音響效果、畫面緊緊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視作品的美學功能和要求,影視作品中在表現(xiàn)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恰當?shù)?、有效地使用音樂?/p>

二、在學前教育音樂課中發(fā)揮影視音樂欣賞在素質培養(yǎng)中的作用

影視音樂的一些作品中流淌著不同的音樂情感。通過欣賞一些多媒體影視音樂,并結合教材講解片中的劇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視作品的主題和寓意。比如在欣賞了《祖國的花朵》、《媽媽再愛我一次》片中的主題歌曲時。讓我們又想起和重溫了童年時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時光和記憶。通過欣賞這類的影視歌曲,使學生切身地體會人們相互之間的親情,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教會他們懂得如何珍惜,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所達到的效果,是通過說教難以達到的。在進行人性教育方面,讓學生欣賞一些動畫片中的音樂,例如《小鯉魚歷險記》、《寶蓮燈》等影視音樂,通過欣賞和講解音樂的內容,教育他們應該保持并發(fā)揚敢與邪惡勢力作斗爭,不畏艱險、不怕辛苦;通過欣賞《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學生,愛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是無私地付出、是雙方心靈的交融。只有堅定世上存在純潔的愛情,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愛情的滋味與可貴??傊?,通過把影視音樂進行分類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賞,并結合一定的劇中內容進行講解,會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促進今后的幼教事業(yè)發(fā)展。

另外,可通過影視音樂欣賞課,讓學生對影視藝術的了解、喜愛,來激發(fā)他們對影視音樂的熱情和對音樂知識的渴望。在選修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學生都看過電影,有的同學還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欣賞不同風格的電影作為自己的業(yè)余愛好。在這樣一個個性充斥的課堂中,給予大家更加廣闊的開放空間去探尋影視音樂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給學生們提出一些問題或者一些主題,讓學生們到課堂外去找尋答案:或者通過學生站在講臺授課的方式,讓他們親自去體會把自己的所知與同學們分享的快樂。

三、在學前教育音樂課中發(fā)揮影視音樂對學生器樂演奏表演意識的提高

在器樂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詮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風格的音樂作品的過程,是激發(fā)學生表演意識、表演欲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如何合理地表現(xiàn)音樂作品、表現(xiàn)其音樂內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聽眾。將影視音樂融入到器樂演奏實踐中去,是提升器樂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運用影視音樂來提升學生的表演意識。

首先,運用影視音樂的藝術性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影視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時間的藝術,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躍動的節(jié)奏、悅耳的音響,結合跳動的畫面,可以充分展開想象,去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畫面,使影視音樂的藝術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樂演奏中,部分學生雖然技術比較熟練,演奏時卻木訥、刻板,沒有生氣,這是缺乏想象的表現(xiàn),此時教師可以運用影視音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提示學生抓住音樂情緒抽象的關鍵,通過想象將音樂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時,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看到的情節(jié)畫面,或者聯(lián)想影視作品畫面,再現(xiàn)其中情節(jié),把握角色所處的具體生活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使演奏表現(xiàn)出較高的藝術性和強烈的時代感,促進了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其次,運用影視音樂的文學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養(yǎng)完美的人格。音樂教學大綱強調,“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把美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去,這既是音樂教育的立足點,又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說在器樂教學中,體現(xiàn)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性、時代感尤為重要。從音樂教育的功能看,音樂對于心靈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獨特的功能,音樂具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靈和感染人的情緒上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靈。利用影視音樂“以情感人”、“寓教于樂”,既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又完善其人格,因為影視音樂作品所表現(xiàn)主題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有對革命先輩的緬懷,有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有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有對未來的向往與憧憬的,有對人類社會美好情感和行為的贊頌與謳歌的等等,這些有利于學生體驗作品的時代感,培養(yǎng)學生把握不同時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有意識地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情感情緒、藝術性與時代性。

四、結束語

在媒體高度發(fā)達的當今社會,影視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得以廣泛傳播,它以獨有的特性及魅力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特別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我們要多運用影視音樂所獨有的的特點,有效提高音樂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袁智忠.影視鑒賞[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2] 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篇3

論文摘 要:影視作為大眾傳媒,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影視作品中的音樂元素,讓學生為日后的幼兒音樂教學工作打好基礎。本文通過分析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概念及特點,對學前教育音樂課中如何滲透影視傳媒音樂,分別從音樂欣賞、器樂演奏表演意識方面進行探討,以期通過本文的闡述有效利用影視傳媒音樂的作用,有效提升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教學質量,對早期音樂教育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一、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概念及特點

影視作品中的音樂,通常簡稱為電影音樂,其概念顧名思義,廣義的是指電影中所用的一切音樂和歌曲。但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用法中,狹義指的是作曲家為電影專門創(chuàng)作的音樂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是影視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視音樂在不斷的發(fā)展運用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藝術,成為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仍具有其本質構成要素,即旋律、和聲、節(jié)奏和色彩,但是因為其置于電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是音樂的聽覺形象與語言、音響效果、視覺畫面相結合起來。音樂元素受到電影情節(jié)的藝術構思、藝術結構的影響,受到畫面視覺形象的制約。

電影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抒情性,但是因為其音樂本質決定了其敘事性較差,需要通過聽覺來感受、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過渡、過程展現(xiàn)、通過演奏和演唱呈現(xiàn)等。

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與電影題材、情節(jié)、風格的緊密相關性。音樂構思由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來決定,音樂的聽覺形象與最終與畫面的視覺形象緊密融合。電影中的音樂,除神話、童話、科學幻想類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很少有夸張和程式化的東西,這一點明顯區(qū)別于音樂會樂曲和舞臺歌劇音樂。

二是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當影視由無聲電影進入到有聲電影以后,音樂即與電影中的對話、音響效果、畫面緊緊融合在一起?;谟耙曌髌返拿缹W功能和要求,影視作品中在表現(xiàn)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恰當?shù)亍⒂行У厥褂靡魳贰?/p>

二、在學前教育音樂課中發(fā)揮影視音樂欣賞在素質培養(yǎng)中的作用

影視音樂的一些作品中流淌著不同的音樂情感。通過欣賞一些多媒體影視音樂,并結合教材講解片中的劇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視作品的主題和寓意。比如在欣賞了《祖國的花朵》、《媽媽再愛我一次》片中的主題歌曲時。讓我們又想起和重溫了童年時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時光和記憶。通過欣賞這類的影視歌曲,使學生切身地體會人們相互之間的親情,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教會他們懂得如何珍惜,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所達到的效果,是通過說教難以達到的。在進行人性教育方面,讓學生欣賞一些動畫片中的音樂,例如《小鯉魚歷險記》、《寶蓮燈》等影視音樂,通過欣賞和講解音樂的內容,教育他們應該保持并發(fā)揚敢與邪惡勢力作斗爭,不畏艱險、不怕辛苦;通過欣賞《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學生,愛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是無私地付出、是雙方心靈的交融。只有堅定世上存在純潔的愛情,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愛情的滋味與可貴??傊ㄟ^把影視音樂進行分類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賞,并結合一定的劇中內容進行講解,會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促進今后的幼教事業(yè)發(fā)展。

另外,可通過影視音樂欣賞課,讓學生對影視藝術的了解、喜愛,來激發(fā)他們對影視音樂的熱情和對音樂知識的渴望。在選修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學生都看過電影,有的同學還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欣賞不同風格的電影作為自己的業(yè)余愛好。在這樣一個個性充斥的課堂中,給予大家更加廣闊的開放空間去探尋影視音樂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給學生們提出一些問題或者一些主題,讓學生們到課堂外去找尋答案:或者通過學生站在講臺授課的方式,讓他們親自去體會把自己的所知與同學們分享的快樂。

三、在學前教育音樂課中發(fā)揮影視音樂對學生器樂演奏表演意識的提高

在器樂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詮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風格的音樂作品的過程,是激發(fā)學生表演意識、表演欲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如何合理地表現(xiàn)音樂作品、表現(xiàn)其音樂內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聽眾。將影視音樂融入到器樂演奏實踐中去,是提升器樂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運用影視音樂來提升學生的表演意識。

首先,運用影視音樂的藝術性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影視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時間的藝術,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躍動的節(jié)奏、悅耳的音響,結合跳動的畫面,可以充分展開想象,去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畫面,使影視音樂的藝術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樂演奏中,部分學生雖然技術比較熟練,演奏時卻木訥、刻板,沒有生氣,這是缺乏想象的表現(xiàn),此時教師可以運用影視音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提示學生抓住音樂情緒抽象的關鍵,通過想象將音樂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時,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看到的情節(jié)畫面,或者聯(lián)想影視作品畫面,再現(xiàn)其中情節(jié),把握角色所處的具體生活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使演奏表現(xiàn)出較高的藝術性和強烈的時代感,促進了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其次,運用影視音樂的文學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養(yǎng)完美的人格。音樂教學大綱強調,“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把美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去,這既是音樂教育的立足點,又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說在器樂教學中,體現(xiàn)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性、時代感尤為重要。從音樂教育的功能看,音樂對于心靈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獨特的功能,音樂具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靈和感染人的情緒上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靈。利用影視音樂“以情感人”、“寓教于樂”,既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又完善其人格,因為影視音樂作品所表現(xiàn)主題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有對革命先輩的緬懷,有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有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有對未來的向往與憧憬的,有對人類社會美好情感和行為的贊頌與謳歌的等等,這些有利于學生體驗作品的時代感,培養(yǎng)學生把握不同時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有意識地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情感情緒、藝術性與時代性。

四、結束語

在媒體高度發(fā)達的當今社會,影視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得以廣泛傳播,它以獨有的特性及魅力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特別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我們要多運用影視音樂所獨有的的特點,有效提高音樂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袁智忠.影視鑒賞[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篇4

春天來了!讓我們一起感受生命的拔節(jié),感受株洲市四中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校園里濃郁的藝術氛圍

藝術氛圍總是在點點滴滴中、在細枝末節(jié)處體現(xiàn)出來,并散發(fā)出令人心動的魅力。

在四中校門口,有一個石碾子,這個石碾子還是1957年學校初創(chuàng)時,師生們用來平整地面的。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和進步,四中有了巨大變化,不說破舊的平房變成了高大的教學樓,泥巴路變成了瀝青路,就連校門都變得更氣派了。過去的痕跡已經很難尋見,這個石碾子不知怎么卻保存了下來。建新校門時,有人說這東西土里土氣,扔掉算了。姜校長不同意,說這是學校歷史和發(fā)展的見證。他把它放在校門口的小花池里,并起了個名字――“起點”。“起點”二字大有深意。一來這是四中的起點,前人篳路藍縷,開榛辟莽,今天的師生不能忘記;二來這是學生入校的起點――石碾子旁邊有幾級臺階,意味著學生從這里開始登堂入室;三來學校也是學生人生的新起點,是他們走向社會的起點。

校園環(huán)境的布置方面,姜校長花了很大心思。他說,校園不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藝術味,一花一草的點染,一亭一園的設計,都要體現(xiàn)出寧靜、和諧、高雅、詩意的特點,沒有喧囂,沒有浮躁,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之所。外面的人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學校書香的氤氳;而學生,即使畢業(yè)多年,也會對母校有一種親切而恒久的記憶。

校園里有至善亭、長善亭,“至善”和“長善”是怎么來的呢?熟讀經典的姜校長解釋道:“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又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是古人對學校、對教育最深刻最經典的闡釋,我們用作亭名,就是要牢記‘至善’是學校的追求,‘長善’是學校的責任?!边€有柏園、紫薇園、桃李園、桂花園,花木品種不下三十種。漫步校園,移步換景,美不勝收,真不知是園在校中還是校在園中。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是翰墨園,這里匯集湖湘名人的書法石刻幾十尊,有的《沁園春?長沙》,有左宗棠的“天地正氣”,那種崇高和壯美,就是要讓學生感受湖湘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寢室和食堂都有別具匠心的命名。三棟教學樓分別叫做磨鏡樓、鏤冰樓、琢玉樓,圖書館叫做書魚館,學生寢室叫做習靜樓,食堂叫做至味園。這些樓、亭、園的命名,有的是當?shù)匚幕说奶嶙h,有的是老師的點子,有的則是學生的創(chuàng)意,每每說起這些名字的內涵和由來,師生都覺得別有會心,因為這里面不僅有文化、有藝術,還有情感和想象力。

校園中央的“春之聲音樂廣場”是四中最耀眼之處。下沉式的圓形舞池,可坐百余人的看臺,白色大理石上雕刻著施特勞施的名曲《春之聲圓舞曲》,廣場后面則有學校語文組集體創(chuàng)作的《春之聲音樂廣場記》,用文言寫成,其略云:“樂諸廣場,當放眼寰宇,立志云天。歌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雅曲以廣才藝。樂在師生,正聲感人,教化興焉。修德以篤學,弘志以報國?!边@篇《廣場記》和2007年四中五十周年校慶時語文組創(chuàng)作的《校慶記》,還有后來的《琢玉樓賦》,文字一樣的典雅優(yōu)美,朗朗上口,讓人讀之三嘆。這樣的美文怎能不讓學生產生美的感受?

春之聲音樂廣場2005年竣工,頭三年就有100多場師生演出。特別是學生,那興致,那熱情,一直很飽滿,每有節(jié)目表演,觀眾都是圍了里三層外三層。

2006年元旦,省交響樂團在這里舉行了一場新年音樂會,演奏了全本《梁?!罚闹腥w師生體現(xiàn)出來的文明素質和激情投入,讓交響樂團團長、著名音樂指揮家肖鳴先生非常感動。

學校還經常邀請學者、作家、藝術家來給學生講學。作家聶鑫森給同學們講過文學創(chuàng)作,書法家施杰榮不但來開講座,還和同學們一起現(xiàn)場創(chuàng)作、交流。名人的氣質、風度和他們深厚的學養(yǎng)、扎實的功底,不啻是師生的一道精神營養(yǎng)大餐。

學校各學科的老師也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經常給學生開課外講座。朱柱石老師和汪瀛老師的講座就很受學生歡迎。朱柱石講《紅樓夢》、講坡,汪瀛講歷史,豐富的史料、生動的內容,配上他們激情澎湃的講演,引得聽眾場場爆滿。

姜野軍是一個很有思想的校長。他說:“我常常思考,我們的學校目前站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這是帶有哲學高度的思考,為此,他寫了不少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要在傳授廣泛、綜合的藝術基礎知識的同時,致力于個體人格的培養(yǎng),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他自己,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以達到知識傳遞與個性培養(yǎng)的并行和諧發(fā)展。”“要讓學生帶著四中的深深的印記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有一天,人們會說,你看,這就是四中的學生?!?/p>

不僅學生,老師也是一樣,業(yè)余生活十分豐富。語文教師劉佳就是四中教師“攝影協(xié)會”的成員,去年暑假,她和三個女同事一起去新疆,背著行李、相機、干糧,徒步從喀納斯走到禾木村。一次非常有探險意味的體驗,不僅成就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課堂。她把一路拍攝的照片制成幻燈片放給學生看,學生都被這神奇的風光吸引了。她告訴學生,你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人生的一種收獲,總能從中提煉人生感悟,作為今后生活的指南和參照。

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喜歡我們的老師,就是喜歡她的一個姿態(tài)――熱愛生活的姿態(tài),富有探險精神的姿態(tài)?!?/p>

課堂上豐富的藝術元素

四中的課堂是藝術的課堂,藝術的元素隨處可見,繁花一樣點綴著知識的殿堂,處處彌漫著藝術的芬芳。

這是汪海老師的一堂音樂課。

“怎樣才能把‘絲’音發(fā)得長?吸足,吐慢,聲音輕――來,氣運丹田,一、二、三,吸氣……吐氣……”“再請同學示范一下‘哈’氣……糾正一下啊,‘吸’得足才能‘哈’得足,這架勢跟哮喘可不一樣?!边@是一堂很純粹的音樂課。汪海老師語言幽默,動作夸張,惹得滿堂哈哈大笑,學生也很隨性、自然,搶著上去指揮試唱,表演“氣運丹田”,“吸足氣嘴像氣球一樣圓”。汪老師說:“‘藝術立校’的本質是育人,藝術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我們以藝術基本素養(yǎng),以及感受、鑒別能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讓每個學生都受到藝術的熏陶。”汪老師的音樂課堂,正是這種觀念的演繹。

同樣是音樂課,言雨老師的“音樂與影視”所呈現(xiàn)的則是藝術課的另一種味道。言老師從西方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選段,講到中國電影中的名曲《男兒當自強》《滄海一聲笑》,說明“好的電影插曲、主題曲,往往比電影更有生命力”。她問學生:“從今天講授的影視音樂看,什么樣的音樂作品才是好作品?”學生討論后總結出三點: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們的共鳴,旋律優(yōu)美,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最后,言老師以電影《吉星高照》和《東成西就》為例,說明“電影中常常改編兒歌,改造世界名曲,作為電影中的音樂元素”,既是總結、深化,也有效地拓展了所學內容,課堂更為飽滿。這是一堂藝術課,更像一堂生活課,學生在歡笑與互動中學到了知識,提升了素養(yǎng)。連家長都說:“四中的老師將藝術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容易理解,又有深度,我們喜歡這樣充滿藝術氛圍的課堂!”

藝術的種子不僅在音樂、美術課堂上生根,同樣在歷史、語文、數(shù)學等非藝術學科領域散發(fā)出馥郁的芳香。

歷史學科特級教師汪瀛說,人的快樂不只在于專業(yè)情愫,還體現(xiàn)在生活中,體現(xiàn)在藝術情趣中。藝術經驗給生活以啟迪,挖掘歷史人物身上的藝術素質,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對學生生活信念的支撐、藝術信念的堅持,尤其有重要作用。他編寫了《藝術風流人物》一書,從藝術的角度解讀歷史,“傳神畫家顧愷之”“以《清明上河圖》傳世的張擇端”等篇章,以人物帶出藝術,從藝術解讀歷史,藝術味濃,歷史感強,藝術與歷史完美融合。這一切,讓你豁然開朗:原來我們的歷史不僅僅是一部政治、經濟史,還包含了一部藝術史。

語文學科與藝術的關系歷來很密切。語文特級教師郭克勤的每一節(jié)“美文藝讀”課都是很好的“‘藝’‘文’志”――他選取與藝術有關的文章開設課程,“藝”“文”互讀?!吧⑽闹杏兴囆g大家寫藝術的作品,也有文學名家寫關于藝術和藝術家方面的作品。前者如蕭伯納的《貝多芬百年祭》,吳冠中的《風光風情說烏江》;后者如賈平凹的《秦腔》,趙鑫珊的《新世紀與古典音樂》?!彼f,藝術家以五線譜、調色板隱喻明理,表達感情,散文家則以語言符號載道、明志,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上不盡相同,對生活的認識和關照卻是一致的。

“學校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要改變課程設置、教育方法、教育對象的一元化狀態(tài),走多元發(fā)展之路,實現(xiàn)學校藝術教育品位的提升?!闭n堂教學的“溝溝壑壑”,在姜野軍胸中脈絡再清晰不過了。為了更好地將藝術教育融入課程之中,四中對一些課程加以調整,開設了個性化的課程,如藝術鑒賞、個人修養(yǎng)等校本選修課程。在藝術立校的探索和實踐中,四中還創(chuàng)新了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四導一評”(導讀、導練、導議、導疑、評價結合)教學體系?!熬驼Z文學科而言,‘四導一評’教學模式變講讀為品讀,還原了文學文本的藝術場景。課堂上導疑、導練內容較多,針對性強,目的性強,激活了課堂氛圍?!崩蠋焸冋f。

藝術的熏陶讓同學們學會了以藝術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正如高二年級的王詩敏同學所說:“藝術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yǎng),讓你沉下心來看事物,多一份冷靜,多一份思考。不管我們在這里學到了多少知識,至少在走出校門的那一刻,我們帶走了一種高雅的人生姿態(tài),這是任何硬性的知識灌輸都不能比擬的。”

教研中執(zhí)著的藝術追求

教研如何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特色發(fā)展?如何在特色形成中發(fā)揮支撐作用?聚焦株洲市四中,我們真正看到了教研的力量。

學校早在1992年就開始藝術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藝術教育成果曾獲得專家“有特點、有成績、有實效”、“全省一流”的高度評價。從2009年4月申報《城鄉(xiāng)結合部普通高中藝術教育特色可持續(xù)發(fā)展實踐研究》課題起,學校便邁入了創(chuàng)藝術特色學校的探索之路。

2009年8月,學校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了藝術教育現(xiàn)狀及其問題的調查,在校內校外,通過現(xiàn)場和網絡問卷調查、隨機訪談、座談會和實地考查等形式,了解到藝術教育在普通高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比如:藝術教育邊緣化;藝術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導與制度保障;藝術教育課堂組織松散,教學效率低下;熱衷于少數(shù)專業(yè)特長生的培養(yǎng)與訓練,群眾性、普及性藝術教育嚴重缺乏;藝術教育專業(yè)成長緩慢,教師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欠缺,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學校首先從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研發(fā)著力。

“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本質上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文化建設,以此為特色的校本課程研發(fā)與實施,不僅是藝術教師的事,也是整個學校、全體師生、各個學科的事。”這是姜野軍在創(chuàng)藝術特色學校動員會上的開場白。為了引領全校師生、各個學科積極參加藝術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研發(fā),株洲市四中制定了《“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校本課程系列教材開發(fā)方案》,組建了“藝術特色校本課程開發(fā)委員會”。

通過兩年多的研發(fā)與實踐,一系列校本課程成功開發(fā),有《美文藝讀(語文)》《數(shù)學大觀園》《英語的藝術陶冶》《探索物理之美》《化學與藝術》《生命之美(生物)》等。去年6月,“株洲市四色學校建設叢書”正式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這些教材既契合學校的藝術特色又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新性,必將成為學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比珖逃茖W規(guī)劃領導小組常務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員曾天山在叢書總序中這樣說。

音樂教師張波說,自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特別是開展藝術特色學校建設以來,她對音樂教學的感悟和認識有了質的飛躍,人生也有了豐厚的積淀。

歐陽敏老師也是沐浴著學校創(chuàng)藝術特色的東風迅速成長的。早在2004年2月,他就參與編寫了《高中美術教學參考用書》;2009年2月,他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創(chuàng)奇、創(chuàng)異、創(chuàng)巧――圖形創(chuàng)意》在“伯樂杯”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學術作品大賽中獲一等獎,水粉作品《靜物與花卉》獲全國金獎。

在執(zhí)著的教研中受益的不僅僅是老師,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學生。他們在學校創(chuàng)藝術教育特色的過程中,廣泛接觸中外優(yōu)秀藝術作品,拓寬了藝術視野,增加了對優(yōu)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表現(xiàn)能力,發(fā)展了思維能力,特別是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學美術的李鑫是一名班干部,他說,素描、色彩練習,必須從整體到局部,掌握了整體,局部就會游刃有余。運用這個原理,他處理班上的問題,總是先從班級整體利益出發(fā),不因為個別的事情而忽視了整體。

篇5

關鍵詞:音樂教學 流行音樂 教學內容 學生興趣 歌曲內容

流行音樂是音樂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發(fā)展,它深受人們的喜愛。流行音樂與通俗音樂、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等其他音樂類別相比,更通俗易懂,易于流傳,在年輕一代中有廣泛的聽眾基礎。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有選擇性地引用流行音樂,將流行音樂與其他類別音樂進行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

一、正確深入地了解和正視流行音樂

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流行音樂進行輔教學,就需要正確深入地了解流行音樂,正視流行音樂。流行音樂具有節(jié)奏鮮明、輕松活潑、淺顯易懂的特點,雖然它不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有較強生命力,但其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注定了給大眾生活和社會文化帶來了重要的影響。在過去的教學中,有些教師過度地排斥流行音樂,在課堂上禁止學生談論流行音樂,使學生對音樂課興趣淡然。音樂新課標中提出“以開闊的視野,體驗、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音樂文化,要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的要求,其內涵就是音樂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流行音樂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受學生喜愛,教師也應該接受流行音樂,深入了解當前流行音樂的發(fā)展,了解哪些流行音樂是學生喜歡的,學生喜歡的原因是什么,這些流行音樂有什么特點,正視流行音樂的作用,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選擇適合的作品進行輔助教學。

二、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性引用

教師要運用流行音樂進行輔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性引用。如果選擇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流行音樂就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了。在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有通俗音樂、民族音樂、古典音樂、影視音樂、戲劇以及外國音樂等,教師在引用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選擇性引用。以《梨園百花》一課為例,《唱臉譜》是一首戲歌,它巧妙地把通俗歌曲的演唱手法與戲曲音樂有效結合,既可以說是流行歌曲,也可以說是京劇,整首歌曲韻味十足。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通過幾首歌曲的學習,了解京劇的特點。由于傳統(tǒng)的京劇觀眾群小,學生了解不多,所以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些困難,但如果加入了流行音樂輔教學,教與學的效果則會不一樣。在欣賞完這首《唱臉譜》后,我穿插了蘇見信的《北京一夜》、周杰倫的《霍元甲》、陶吹摹端杖說》、王力宏的《在梅邊》,這幾首歌曲中均加入了花旦的演唱,尤其是王力宏的《在梅邊》,融入了大量的京劇唱腔。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感到很新奇。通過這幾首歌曲的比較欣賞,學生感受到了京劇和戲歌的魅力,了解和掌握了歌曲的藝術特點。

例如,教材第三單元的內容大多是欣賞外國民間音樂,這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欣賞的難度更大,興趣也不高,即使聽上很多遍也無濟于事,但如果引用一些國外知名的流行音樂,對提高教學效率是很有幫助的。以《歐洲民間音樂掠影》為例,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先引用一些比較著名的歐洲流行音樂給學生欣賞,例如貓王、甲殼蟲樂隊、邁克爾?杰克遜的歌曲,再欣賞這些歐洲民間音樂,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教師在選擇流行音樂時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性引用,讓流行音樂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三、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選擇性引用

一些教師在上音樂課時,往往只講解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然后再給學生播放相關的音樂作品。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音樂教學也在發(fā)生著變化,現(xiàn)行音樂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對于高中生來說也是較難理解的,所以很多學生對音樂課缺乏興趣,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一些音樂教育家提出: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可以適當引用流行音樂擴展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如何進行選擇性引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選擇,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樂都是學生喜歡的,而我們的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進行選擇時,學生的興趣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有調查表明,像S.H.E、陶礎⑼趿宏、林俊杰、周杰倫等流行歌手的作品在學生中很受歡迎,如果能合理地引用他們的優(yōu)秀作品,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以《遼闊的草原》為例,這是一首具有蒙古族風格的長調民歌,歌曲僅有四句歌詞,每兩個樂句構成的曲調進行反復的詠唱,旋律綿延起伏。教師在教學欣賞時,可以借助流行音樂,幫助學生學習。比如學生喜歡的歌手周杰倫,就有很多具有民族風味的歌曲作品,在組織教學時,我選用了一首傳唱度較高的《自由飛翔》進行比較欣賞。這首歌曲融合了經典的民歌元素、電子音樂、Rap等形式,將民族唱腔與流行唱法結合,歌詞朗朗上口,旋律悠揚動聽,所以音樂一播放便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了,我趁熱打鐵,向學生提出問題:誰知道傳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歌曲的風格與這歌曲的區(qū)別在哪里?學生們愉快地交流討論,表現(xiàn)得非常主動和積極。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欣賞音樂的興趣。由此說明,在引用流行音樂進行輔助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選擇性引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根據歌曲的內容進行選擇性引用

流行音樂有著無窮的魅力,合理的引用能夠為教學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但是流行音樂的內容和形式卻良莠不齊,其歌曲內容并非全都適合高中生。有些流行音樂的確是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有些流行音樂,沒有什么“營養(yǎng)”成分,更不具有教學意義;有些流行音樂,過分渲染悲傷、失落情緒等負能量,也應該淘汰。高中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高中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選擇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歌曲進行輔教學。讓學生在欣賞不同特色、不同風格的音樂時,學習到歌曲中那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提高欣賞音樂的水平。如何根據歌曲內容進行選擇性引用?第一方面,愛國思想歌曲是教師選擇的一個方向。具有愛國思想情感的流行音樂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比如王力宏的《龍的傳人》、孫楠的《紅旗飄飄》、S.H.E的《中國話》、謝霆鋒的《黃種人》等,都是具有愛國情感的歌曲。第二方面,旋律優(yōu)美、通俗易懂的歌曲內容是教師選擇的一個方向。優(yōu)美的旋律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使學生產生愉快的心理,這種美的感受,對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是很有好處的。另外歌曲節(jié)奏清晰,歌詞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節(jié)奏、內涵,如樸樹的《那些花兒》、高曉松的《同桌的你》、何炅的《梔子花開》等。第三方面,具有鼓勵性的歌曲內容是教師選擇的一個方向。鼓勵性音樂有良好的激勵作用,能夠激發(fā)人的斗志,如《陽光總在風雨后》《隱形的翅膀》都是很好的激勵性歌曲。其實供教師選擇的歌曲還有很多,但不管教師如何選擇,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品格。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興趣、歌曲內容,選擇性地引用一些流行音樂作品,把優(yōu)秀的流行音樂作品與音樂教學相結合,讓學生開展探討性學習,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更多的音樂知識,還進一步純潔了學生的心靈,激發(fā)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對話教學 高中英語 選修課堂

當高中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深化時,隨之而來的是各所高中的個性、特色課程的申報、開發(fā),層出不窮的地域特色或是校本特色的選修課和必修課應運而生,尤其是選修課程,更是豐富多彩。根據筆者在校際間的走訪調查,現(xiàn)在開設的英語選修課主要有:英語聽力選修、影視音樂欣賞、趣味英語、英語百科、FIASF語法、英語話劇表演和英美文學欣賞、走進美國等??v觀這些種類繁多的英語選修課程,內容豐富,但是這些選修課以欣賞為主,教師單一的上課方法是不能真正促進學生品質的全面發(fā)展,進而開發(fā)學生的個性。因此,如何以有效的教學方法真正推動學生的發(fā)展,便成為高中英語選修教學改革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近年來,筆者就巧用對話教學,優(yōu)化高中英語選修課堂有效性方面做出大膽嘗試,探索優(yōu)化的策略,助力新課改,助力學生的內涵成長。

一、高中英語選修課堂有效性的現(xiàn)狀和成因分析

在新課程“對話”理念的倡導下,在高中英語選修課堂中,文本與教師、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了。但在這種“熱鬧”的課堂上,教師的“觸角”伸向了何方,我們到底遺失了什么……

1.異常英語選修課堂的現(xiàn)狀

為了研究本校學生對高中英語選修課程的切身感受如何,筆者在對高一年級學生,采用調查問卷形式抽取六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卷300份,經電腦統(tǒng)計得出如下結論。

調查1:你所選修的英語課堂,老師操作的方式

講座式:16.02%;講授式(以PPT播放):43.62%,朗讀感悟式:9.2%;

外教口語教學:4.75%;影片鑒賞:26.41%。

由此數(shù)據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的操作方式五花八門,看似豐富多彩,但細細推敲還是以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為主,甚至個別的選修課根本沒有章法,組織混亂、管理松散、應付了事,僅僅停留于表層的“形”。

調查2:課程資源的開發(fā)?

在教師開發(fā)課程的時候,老師:A.注意挖掘學生群體動力資源,B.注重學生個體經驗參與,C.巧用多媒體平臺,D.必修教材知識落實,E.結合當?shù)氐泥l(xiāng)土文化,F(xiàn).結合校本實際現(xiàn)狀。

通過上面的調查可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老師長期習慣于傳統(tǒng)的書本知識落實模式,注重開發(fā)教材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遵循“教學大綱”,執(zhí)行“教學計劃”,教授“教科書”。但現(xiàn)在看來,這種觀念不能適應英語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也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以及學生對英語學習廣泛而豐富多樣的需要。同時對身邊的生活關注太少(僅僅0.12%),這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的審美疲勞。另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較少,這樣勢必造成學生的“高原反應”、“水土不服”。

2.異常英語選修課堂的成因分析

(1)機和情感的異常

英語選修課程開發(fā)、開設到底為了什么?如果只是把選修課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那么將注定其不被重視。恰恰如此,教師最初是想豐富課堂內容,但沒有遵循“適度”原則,沒有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教學輔助手段,橫向展開的廣度和縱向挖掘的深度,以及難度與高度,這些因素都被儉省化了,直接影響了選修課的效度和課堂教學的效度。

(2)預設和生成的矛盾

生成性的選修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但生成是多維度的遷移。有效的生成不限于停留在知識擴展的層面,它應滲透到情感、能力、價值觀等各層面,從多個角度有側重點地選擇拓展的內容和形式。同時,課堂是由學生、教材、環(huán)境等組成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主體是富有個性的學生。學生可隨時生成有價值的學習資源,有效的生成必須是適應這種課堂狀態(tài),實時而動。但教師備課時早已把程序鎖死,上課時又依路徑而行,自然背道而馳。

(3)教學方法方式及觀念滯后

教師填鴨式的英語課堂教學,或者知識拓展的要求和必要性失當,或者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方案的實施偏離學生實際等情況,都會引起學生對“外來語”產生異常的心態(tài)。因此,我們應充分注意到“高中英語課程應聯(lián)系學生生活,加強英語實踐,溝通古今中外,面向未來世界,應以專門性和綜合性、邊緣性相結合的學習內容,向學生展示層次多樣的英語課程圖景,提供豐富的英語營養(yǎng)和多向度發(fā)展的途徑,也給英語課程自身增添生長活力”的理念,尋求高中英語選修課對話教學新策略,為此,高效的“對話教學”就應運而生。

二、高中英語選修課堂對話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探索

通過兩年的努力,筆者主要以對話教學的方式在三維目標互動中探索完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將較成熟的方案闡述如下,旨在操作層面上真正起作用。

1. 以對話教學架起必修與選修文本之間的橋梁

為了改變目前選修課教學中的“兩極化”現(xiàn)象嚴重,缺乏“必修與選修的交流”的局面,筆者所著的四個專題的內容,均是對照高中新課程標準,對重要內容及能力要求的拓展。

【案例一】

人教版必修教材Book3 Unit5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Book5 Unit2 “Sightseeing in London”,大多通過游記進行景物的描寫,于是筆者做了如下的操作:

①摘取一些典型的詞和句型:

景物描寫的詞:be famous for, build, peaceful, combine;

典型的句式:If you can experience...,you can walk...,...is built in the form of...

②提議學生以導游的身份Introduce Wuzhen,由于課前已先有了分組分工任務,課堂內學生的熱情迅速高漲:

Student1:My family live in Wu Zhen,so it is best to allow me to introduce it. Wuzhen is famous for “Shuige”,which is one of the features in architecture.“Shuige”is built in a unique architectural form,which combines nature and architecture in harmony.

Student2:If you want to experience ancient Wuzhen, you can walk on the stone roads which see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admiring the peaceful scenery of this ancient riverside town.

同學們出色的表現(xiàn),引發(fā)了筆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xiàn)實性思考和即興感慨:

Teacher:What makes me sad most is that some people neglect this phenomenon.

Serious thoughts should be given to what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brings to us. Is it the time for our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substance civilization to die out? Isn’t it the time for us to reach out our helping hand?(這些都讓我們心痛,也讓我們反?。含F(xiàn)代文明,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難道就是古代文明的消逝和物質文明的開始嗎?我們是真的無能為力,還是不愿傾注自己愛惜的心?)

2.以對話教學撞擊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火花

針對諸多選修課堂一味突出美化西方文化,忽略東方文化,缺乏“文化交流”的現(xiàn)象,筆者覺得在分析中外文化差異時,英語老師不宜宣揚“崇洋”,引導學生加深對文化的傳承意識和國際視野更為重要。

【案例二】

教材Book3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介紹了世界各地的節(jié)日和采取的慶祝習俗,其中有大家熟知的萬圣節(jié):It is now a children’s festival,when they can dress up and go to their neighbours’ homes to ask for sweets.If the neighbours do not give any sweets,the children might play a trick on then.感恩節(jié):In European ountries,people will usually decorate churches and town halls with flowers and fruit,and will get together to have meals.Some people might win awards for their farm produce,like the biggest watermelon or the most handsome rooster.

在以上的這個教學嘗試中,筆者沒有強硬的灌輸,沒有聲嘶力竭的口號,在近乎“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精練的對話引導中,完成對人物從感受到感悟的深化過程,而同學們則在饒有興趣地觀察、分析四則相關材料過程中,縮短了與歷史為人之間的距離,進行著與偉人平凡生活和心靈的交流,在思維的促動中實現(xiàn)了情感的共鳴。

三、高中英語選修課堂實施對話教學的策略探究

美國教育家彼德?克來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闭n堂對話是學生彰顯生命個性的過程,是學生回歸文本、感悟語言魅力的過程,更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內化情感、引發(fā)體驗、碰撞思想、生成語言的過程。對話以其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體驗性、多元性、差異性、趣味性、啟發(fā)性的優(yōu)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學精神。

1.實施形式

對話教學如何進行沒有固定的模式,它必須根據具體的內容確定靈活多變的方式來完成。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可采用如下兩種形式:獨立完成,協(xié)作完成。這種形式適合思維難度較大、研究方向多元、研究范圍寬泛的選題。首先在教師或科代表的協(xié)助下匯總選題,將選擇同一選題的學生分成2人~4人規(guī)模的協(xié)作小組,然后同一小組的同學集中進行選題論證,在研究方向、研究內容、研究范圍等方面達成共識,并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特長明確分工,之后各小組成員按照預定目標進行獨立探究,然后在組長的組織下將各自的研究所得在組內進行交流、探討,最后由事先推選的記錄員整理研究成果,形成形式多樣的對話成果。

2.成果的展現(xiàn)形式

對話教學最終的成果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方式、學生不同的習慣來靈活確定。總結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有如下幾種形式可供教師在拓展過程中參考:小論文、發(fā)言稿、討論記錄、卡片摘錄、課外活動、文曲共賞等。

3.實施原則

(1)把握“尺度”

符合英語教學的三維目標,符合學生的學情。面對當下文化多元化的融合,我們應洗去鉛華,蕩去浮華,探究課堂對話教學專業(yè)發(fā)展的新模式,在創(chuàng)新中把握“度”。

(2)講究“重心”

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xiàn)目標而展開的。教師在教學重點處落實補充和探究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拉近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徹,聽得有味,學得有趣,從而有效地強化教和學的效果。

(3)注意“情趣”

明代學者王陽明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而不能已。”英語課堂要激活雙方互動的情感共鳴點,實現(xiàn)心靈的交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節(jié)英語選修課能否更好地發(fā)揮“人文關懷”的功能,觸摸到“心靈”?怎樣的英語教育能夠將一時的“感觸”內化為持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怎樣的教育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怎樣的英語教育才能幫助學生發(fā)展成為積極、正直、對社會負責的世界公民,這些問題的“屬性”均是“引導學生”。成功地以對話引導學生學習,學會交流,是課程改革中每一位英語教師理應負起的歷史重任和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推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