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5:10:5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城市景觀設計教程,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城市廣場文化;雕塑;創(chuàng)作理念;廣場景觀設計
Abstract:Jiaonan city administration square through the" Langya city"," squares"," annular channel"," anchor" prototype", a prototype"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external space form, interpretation of the Jiaonan city executive Plaz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sign of square. Square landscape culture embodiment, through the historical prototype of reconstruction, sculpture sculpt of fission, twisted, the ancient city in the city square planning thought understanding and marine culture in the square in the proper position to achieve. Squar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thinking, not only makes the city square is a humanistic color, but also in the city square for history, in which people travel Plaza at the same time, feel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Keywords: city cultural plaza;sculpture;creative ideas;the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5.1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4-0081-03
1 城市背景與廣場概況
近年來,城市廣場的建設,如雨后春筍一樣點綴著我們的城市,無疑對城市的形態(tài)及景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設計中漠視歷史文脈,也日益成為廣場設計的通病。只追求構圖效果,缺乏文化內涵的設計充斥在我們的城市之中,我們呼喚精品,我們崇尚文化。
我院在膠南市市政府行政廣場的設計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膠南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并加以創(chuàng)新,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在設計上,也進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膠南市地處山東省東部沿海開放地帶,是青島和膠州灣經濟圈的重要衛(wèi)星城市,膠南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瑯琊郡、縣之置;之后或裁或復,1946年改建膠南縣,1990年撤縣設市。膠南山海薈萃,古跡名勝較多,秦始皇、漢武帝“樂而忘歸”的瑯琊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還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長城遺跡,鋪金漱玉的天然海水浴場等。
膠南市市政府行政廣場位于膠南市開發(fā)區(qū)中心地段,占地12.67hm2,四周均有城市道路與基地相連,北側為珠海路,南側為深圳路,東側為溫州路,西側為寧波路,基地內有膠南市政府辦公大樓,(12層,由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現(xiàn)已建成)由于辦公大樓位于基地偏北,因此將廣場劃分為南北兩個廣場,南廣場以開敞景觀、集會為主;北廣場以綠化、停車、休閑為主(見圖1)。
2 膠南廣場景觀設計的建筑學文化特征
2.1“瑯琊古城”的由來及古城設計構思提煉
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已有齊長城,由諸城市桃園鄉(xiāng)史家夼入青島界內。青島境內的齊長城起自膠南市李家前夼西嶺,橫亙而東,經市美、六旺、鐵山、隱珠、薛家莊、靈山衛(wèi)6個鄉(xiāng)鎮(zhèn),跨趙魯山等地入海,全長55km。
在廣場設計中,根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瑯琊郡城市形態(tài)及古長城遺址,在南廣場中引入“瑯琊古城”構想,平面原型采用古城墻城垛式空間限定,(方形下沉式廣場)材料為灰白色花崗巖,以體現(xiàn)古城風韻。其中,在下沉式廣場地面鋪裝中,縱橫交錯的九條白色花崗巖色帶 (地面鋪裝),寓意《周禮考工記》③中樸素的城市規(guī)劃思想,即“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在此方格之下,用紅色花崗巖色帶將方形下沉式廣場劃分為九個格,體現(xiàn)“九宮格”思想。九宮格的方式,實際上是中國上古宇宙圖案或空間定位的圖式,九宮的結構為過去荀子所言“欲近四方,莫為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禮也”。中央集中,從城市規(guī)劃到住宅等大體都有這樣一種模式。在九宮格中間設中央噴泉,周圍設凹槽,暗設噴泉頭,節(jié)假日可形成音樂噴泉景觀,平時可不放水,這樣既可以作為規(guī)則方形廣場的變化,又使整個下沉式廣場使用功能(集會)不受損害(見圖2)
2.2體現(xiàn)“瑯琊古城”特色的“水文化特征”及景觀燈柱構想
“瑯琊古城”取材于齊長城遺址中城墻獨特的平面形式,其四周設環(huán)形水道,取護城河之意,其底部鋪將軍紅大理石,節(jié)假日可放水充滿,水深500mm,環(huán)形水道四周設噴泉,在北側設6個浮雕柱。在古城四角,利用膠南出土的西周時期銅鼎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形成景觀燈柱,使燈柱集音響、景觀、照明于一身,燈高15m,使廣場的橫向與豎向構圖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見圖3 、圖4 、圖5 、圖6)。
2.3北廣場中雕塑的文化特征――“海之魂”
北廣場功能有三,一為停車場,二為主題雕塑,三為帶形綠化景觀。在三者之間主題雕塑位置顯著,在北廣場外部空間中起主要構圖作用。在放置雕塑的平臺周圍,設水景碼頭,構景要素主要由旱船、平臺、水面組成。碼頭立意體現(xiàn)膠南市海洋文化特征,加上雕塑本身的寓意形成“海之魂”景區(qū)。
2.3.1“錨之構想”
雕塑周圍利用旱船及水面營造碼頭場景,上置旱船原型,體現(xiàn)膠南海上碼頭之功能。雕塑由兩部組成,底部為虛實兩層“錨之原型”,上部為“燈塔”之原型。兩層錨采用扭曲變形構思廣場,外層為白色兩面球形網架結構形成外殼虛的錨,內側鑲嵌實體錨,使虛實對比的美學效果,得到了升華。上部的燈塔,由球型網架和幾片橫片組成,夜晚設燈光照明,在廣場附近形成獨特的海洋文化特征,成為北廣場標志性景觀(見圖7)。
2.3.2“帆之構想”
雕塑由兩部分組成,底層為四片“帆”之造型,上部為“桅桿”造型,四片風帆皆在船基底部,通過扭轉的藝術手法,使“帆”的造型更具有神似的特征。上部桅桿采用不銹鋼材料制成,頂部設四片子風帆,使整個雕塑具有 良好的豎向構圖特征(見圖8)。
總之,北廣場雕塑與其他構景要素的結合,形象而巧妙的體現(xiàn)了膠南沿海開放城市的特征(見圖9)。
3 廣場設計后的反思
3.1城市廣場文化特征構思框架 (圖10)
3.2城市廣場文化創(chuàng)作理念
3.2.1從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積淀中,尋求廣場文化的精神。
3.2.2從地域特征(如海洋、沿海城市)中,尋求廣場文化的地域的特征,找出適宜的空間形態(tài)及城市雕塑。
3.2.3從歷史片斷的重構,尋求廣場的復雜性與深刻的文化內涵。
3.2.4從后現(xiàn)代主義中,尋求廣場雅谷共賞的品質,體現(xiàn)廣場歷史文脈發(fā)展的延續(xù)性與創(chuàng)新。
3.2.5功能、空間、色彩、質地、綠化應圍繞廣場主題,進行取舍與創(chuàng)意,達到技術、藝術、工程科學的完美統(tǒng)一。
3.3城市廣場文化的構成方法
3.3.1原則
①具有重點文化特征的空間,應放在廣場中顯要位置,以突出其重要性,達到統(tǒng)領整個廣場之目的。
②廣場中文化要素的安排,應采取“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平面布局方式,一切文化要素的取舍均應與主題相紊合,切忌繁雜。
3.3.2構成方法
①將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要素提煉后,置于中軸線上,可突出廣場文化氛圍,(如“瑯琊古城”)具體手法:可采用高臺式或下沉式。
②將城市雕塑放在具有地域氛圍場所中,宜使人聯(lián)想到雕塑的文化內涵,其豎向構圖、色彩、體量,也容易形成局部構圖中心,甚至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如“錨”、“帆”之雕塑)。
③外部空間的限定可以使整個廣場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利用園林中“障景”的手法,優(yōu)則敞之,俗則屏之,使廣場中主要景觀視線純凈而完美。
4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膠南市行政廣場的設計,深刻體會到區(qū)域的地方文化對城市廣場設計的形成起著舉足起重的作用,尊重文化,尊重傳統(tǒng),永遠是我們設計中“取之不盡,用之不截”的主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綠地,設計策略,附屬綠地,景觀公共性,公共空間,有機更新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快速城鎮(zhèn)化成為必然。人口總量的不斷增長,帶來了人地矛盾、人和自然矛盾的突出,建設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正逐步成為重要政策之一。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在越來越富足的同時,其需求也逐漸從“生存”等級的基本溫飽轉變?yōu)閷τ凇按碳ぁ焙汀罢J同”的追求:1)生活富足,對于良好工作、生活環(huán)境的需求增加;2)人的預期壽命延長,健身、休息和交流的需求增加;3)生活節(jié)奏加快,對于可供交往、活動的公共空間渴望增加;4)生活方式越來越豐富,對于承載休閑娛樂、體育運動、旅游觀光等活動的公共空間需求增加??v觀目前的中國城市建設,在現(xiàn)有市域范圍,特別是老城區(qū)中,難以實現(xiàn)公園、綠地的完全調配。附屬綠地作為公共景觀空間的重要組成,具有數(shù)量占優(yōu),分布較廣的特點,對于城市生態(tài)和景觀甚至社會發(fā)展影響巨大[1]。如“北京城市綠地景觀共有18470個斑塊,其中,附屬綠地斑塊為14331個,占所有綠地斑塊總數(shù)的77.6%。福州市附屬綠地斑塊787塊,約占綠地斑塊總數(shù)的87.35%。另外,附屬綠地在城市綠地總面積中所占比重很大:“鄭州市現(xiàn)有綠地面積約2417hm2,其中附屬綠地面積約為782.3hm2,占城市綠地總面積的32.4%。許昌市城區(qū)綠化面積1364hm2,其中公共綠地面積334.8hm2,附屬綠地面積670.8hm2,附屬綠地占城市綠地總面積的49.2%。”對于附屬綠地,現(xiàn)代生活要求附屬綠地承擔起公共空間的空間職能,滿足市民的公共性需求[2]。然而,目前我國的附屬綠地大部分還存在著開發(fā)利用不足的情況,具有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Α8綄倬G地的進一步發(fā)展,將有效緩解公共景觀空間不足的現(xiàn)狀,滿足市民在公共生活和交往方面的需求[3]。
1當前我國城市附屬綠地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根據我國《城市用地分類與規(guī)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的規(guī)定,附屬綠地不列入城市用地分類中的綠地范圍,屬于其所屬的用地類型,如工廠內的綠地從屬于工業(yè)用地,不參與城市建設用地平衡,所以在實際考核城市用地指標過程中一般不受重視。另一方面,有些企事業(yè)單位在資金緊張的壓力下,園林綠化等專項資金被優(yōu)先“節(jié)約”,附屬綠地被其他生產性用地擠占。附屬綠地的面積正逐漸被其他功能蠶食,造成城市綠量大為減少。而這些被蠶食的附屬綠地空間如居住區(qū)、學校、醫(yī)院、商業(yè)、商務辦公樓、交通空間等,卻正是與市民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公共景觀空間。
2城市附屬綠地的景觀公共性提升
附屬綠地具有其特殊性質,不同類型的附屬綠地由于其配套建筑設施功能不同,其設計側重也有所區(qū)別[4-5],因此,不同類型的附屬綠地在景觀公共性的提升方面?zhèn)戎攸c不盡相同。居住用地附屬綠地大多面向公眾開放,與城市形成一定的聯(lián)系,但考慮到居住安全和管理方便,居住用地附屬綠地的對外開放程度大多為半開放、半私密式[6]。工業(yè)附屬綠地和倉儲附屬綠地等,其設立的目的主要為安全防護,因此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內部用地,大多不對外開放,屬于私密式。本文主要針對空間以開放式為主的3類城市附屬綠地探討景觀公共性提升的設計策略(表1)。3類城市附屬綠地包括:部分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行政辦公用地、文化設施用地),部分商業(yè)服務業(yè)設施用地(商業(yè)設施用地、商務設施用地、娛樂康體用地、其他公用設施營業(yè)網點用地),以及部分道路交通用地(城市道路用地、景觀性道路、交通樞紐用地)
2.1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型
2.1.1公共管理型附屬綠地
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公共管理型附屬綠地以政府權力機關的種類和數(shù)量為多。這些權力機關是公共權利和集體凝聚力的體現(xiàn),該類型附屬綠地往往存在公共性的表達角度單一的問題———即只從政府的角度表達空間公共性。市民則成為公共性的接受者,而非參與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景觀公共性的局限性。以展示為主導功能的附屬綠地,減少了市民對于監(jiān)督和關注公共權力機關的意識,也削弱了市民之間的交往。其實,一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民眾的交往行為和權力機關的辦公行為是可以獨立存在并良性互動的。如大倫敦政府市政廳,由于其緊鄰泰晤士河,有很高的景觀價值,設計師將大半面積的附屬綠地用于規(guī)劃公共活動,包括步行街,地下公路和兩個大型的廣場。這能有效地引導民眾靠近市政廳并在周邊散步,并且市政廳24小時開放,人們能夠從首層的接待處和下沉的廣場進入辦公樓,這就將政府辦公機構完全融入市民的生活,模糊了辦公和休閑之間的界限[8]。在我國,個別權力機關圈大院占用公共綠地用于休閑,還有某些特權機構劈山建賓館和宿舍。這些封閉的單位綠地應盡可能變?yōu)楣簿G地向市民開放。
2.1.2公共服務型附屬綠地
現(xiàn)今城市中的公共機構及其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然而大多情況下人們并不明白這些公共機構的運作,只是被動地享受服務。長此以往,公共機構與市民的日常生活被動分離,致使原本屬于公共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事業(yè)、公共技術等逐漸變成了機關與機構內部的工作,公共機構難以獲得來自市民和社會的公共性認同。各機構和部門的附屬綠地作為與市民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公共空間,是擔任此項職能的重要組成。附屬綠地可以通過空間設計手段引導市民進行交往行為,以空間的方式進行日常性的社會教育,使民眾認同公共機構的公共性,理解公共機構所承擔的社會事務與社會責任。臺灣宜蘭縣的羅東文化工場是這一方面的設計佳作。羅東文化工場原本是20世紀80年代縣政府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興建的文化中心,其中雖然有演藝廳、圖書館和藝廊等功能,卻由于空間的封閉成為一個體積龐大的“黑盒子”,遠離了民眾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動。羅東文化工場改善設計時,將美術館懸吊在上,文化市集設置其下,空間中段空出,形成開闊的公共活動空間,與南側的附屬公園在空間上渾然一體。整個用地被整合成一個廣大的開放空間,與周邊的商業(yè)街市、小區(qū)中心緊密相連。起伏的地形,多樣的服務功能使得文化工場得以承載居民多元的使用需求;教育、文化傳播的活動也與民眾的日常交往活動并存并得以互動。羅東文化工場的設計使公眾機構的工作過程不再是遠離民眾的、抽象的過程,它不僅承載著主要的文化活動,也為小鎮(zhèn)營造了平等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間,更給居民提供了日常教育和學習的平臺,從而容易獲得來自市民的公共性認同。
2.2商業(yè)服務型
2.2.1商業(yè)型附屬綠地
一般認為,商業(yè)空間是一種以實現(xiàn)錢貨交易為主要目的公共空間。然而,如果商業(yè)空間的設計僅僅為了實現(xiàn)錢貨交易,就會使公共空間內的活動局限于商業(yè)活動,并且使商業(yè)空間變成一種純粹的商業(yè)理性表達。商業(yè)目的成為設計的主要目標,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漸漸減少,人和商品間的互動幾乎成為空間活動的全部。如此一來,商業(yè)附屬綠地則不免淪為商業(yè)目的的附屬品,這勢必會影響公眾對于公共活動及其動機的認知。實際上,看似無目的的、偶然的社會交往活動非但不會對以交易為目的的商業(yè)活動產生抑制和威脅,反而可以與商業(yè)活動形成良好的互動和促進。要實現(xiàn)商業(yè)附屬綠地中的景觀公共性,需要擺脫現(xiàn)今商業(yè)空間極其附屬空間十分常見的室內化和封閉化,增強商業(yè)附屬綠地與室內商業(yè)空間的聯(lián)系性,增加商業(yè)空間的業(yè)態(tài),使其能夠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位于德國柏林波茲坦廣場的索尼中心,正是將商業(yè)活動與市民交往活動結合較好的典范。設計模擬了傳統(tǒng)歐洲街區(qū)的形式,以小的方塊建筑為基本單元,其功能覆蓋了高檔居住、商場、酒店、劇院等多層次的需求,商業(yè)業(yè)態(tài)豐富。商業(yè)街區(qū)圍合成附有遮陽棚的廣場,形成尺度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和親切的城市氛圍。廣場中的噴泉和鄉(xiāng)土植被與周圍的餐飲店、咖啡店一起為市民提供了交流和休閑的場所。設置有大屏幕的中央廣場在大型賽事期間則承擔了市民進行文體活動觀看和交流的舞臺。另外,中央廣場的圓形水池有一部分懸在地下層的采光窗之上,成為地下層透明的天窗,將地上水池的奇妙光影引入樓下電影媒體中心的酒吧。
2.2.2商務型附屬綠地
商務機構不同于商業(yè)空間,它不會直接面向公眾提供服務。當代城市中,很多商務機構傾向于通過高層的辦公樓展示城市經濟實力,他們樂于通過城市空間來展現(xiàn)自身,但是這種一味強調自身的單向公共性表現(xiàn)形式,只會讓社會的價值體系顯得更加物質化,甚至可能加深社會矛盾。因此需要一種合理的公共性表述方式來獲得市民對于商務機構的公共性認同。這就需要商務機構結合市民公共活動進行公共展示,在機構和市民間塑造一個和諧的公共空間,讓公眾有機會重新建立對商務機構的認識,并與之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丹•凱利的作品達拉斯聯(lián)合銀行大廈噴泉廣場正是這一方面的先驅。銀行大廈的附屬綠地以植被和水體為主,水體的鏡面與建筑的大玻璃幕墻在質感和空間上相互呼應。由樹池、噴泉、流水所包圍的公共空間,使得高層建筑周圍原本單調空曠的環(huán)境成為市民交流和游憩的重要場所,使得冰冷的銀行建筑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距離。一系列跌水除了提供市民休憩需求之外,還將綠地與兩側繁忙的交通隔離開來,解決了3.6m(12英尺)的高差。
2.3道路交通型
城市的道路四通八達,交通空間占據了很大比重。道路與交通空間的附屬綠地承擔著綠化場地、降低尾氣污染、改善區(qū)域小氣候等職責。作為生活型道路的附屬綠地,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還是市民日常公共生活的重要場所,承擔著交流、聚會、日常通行等職能,因此,生活型道路的附屬綠地公共性的提升是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為主。生活型道路的交通車速相對較慢,在人行道空間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借鑒帶狀公園的做法,將部分人行道改造成為帶狀的城市公共空間,為市民沿途提供休憩和交流的場所,激發(fā)城市公共生活的多樣性。位于巴塞羅那的圣喬安大道(PasseigdeStJoan)改造項目在此方面值得借鑒。首先,在空間上,道路的公共空間與周邊道路得到了很好的銜接,使得人流能夠方便到達場地。兩側各12.5m寬的人行道帶有充足的市民活動場地,并與旁邊的自行車道分離開來。其次,在使用方面,人行道被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qū)域,可以為市民提供休閑、休憩、運動、停留、聚會等多種活動場地,另外,在交通安全區(qū)域還設有兒童活動區(qū)及配套設施。通過空間、使用和植被等方面的考慮,圣喬安大道被改造成更加適合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間,其公共性的提升也帶動了周邊的商業(yè)活動和娛樂活動。
3結論
景觀公共性的提升不僅是針對物質空間開放程度的提升,更多的是對于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公眾價值觀念的優(yōu)化。提升城市附屬綠地的景觀公共性,需要以社會學“公共領域”的理論研究作為出發(fā)點,在研究真實存在的物質空間、景觀實體與日常生活的同時,也關注在抽象的語境和流動的時間中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和交流[9]。對于具體策略的研究,必須基于“以人為本”的基礎,根據不同功能屬性的附屬綠地,從使用現(xiàn)狀入手進行問題和需求分析,更多地關注人在使用中的感受和需求,通過綜合判斷,形成一系列較為完整的設計策略。
參考文獻
[1]金云峰,張悅文.“綠地”與“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13(5):88-92.
[2]萬億,金云峰.兼顧主觀審美與客觀生境的校園綠地景觀優(yōu)化:以東北農業(yè)大學為例[J].住宅科技,2015(6):42-48.
[3]金云峰,王小燁.綠地資源及評價體系研究與探討[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4(1):106-111.
[4]金云峰,周聰惠.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要素組織架構研究[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3(3):86-92.
[5]金云峰,劉頌,李瑞冬,等.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編制:“子系統(tǒng)”規(guī)劃方法研究[J].中國園林,2013(12):56-59.
[6]金云峰,簡圣賢.淚珠公園不一樣的城市住區(qū)景觀[J].風景園林,2011(5):30-35.
[7]萬億,金云峰.鐵路沿線景觀錯亂區(qū)的問題解析及優(yōu)化策略:以哈牡線牡丹江段為例[J].住宅科技,2015(11):53-57.
[8]程露.大倫敦政府市政廳大樓,倫敦,英國[J].世界建筑,2002(6):30.
關鍵詞:道路景觀,街道景觀,研究視角,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隨著國內外城市道路改造與更新的不斷發(fā)展,其理論體系在日益完善。相關理論實踐在各國發(fā)展并不同步,因而本文不以歷史脈絡為線索來進行綜述,而是以已形成的理論成果的研究視角為出發(fā)點進行綜述,主要的研究視角包括從道路功能的的角度研究、從空間形態(tài)的角度研究、從視覺角度研究、從生態(tài)角度研究以及從設計手法角度研究五個方面。
1. 從道路功能的角度研究
20世紀初期,汽車在歐美國家的大量使用使“速度”成為當時道路改造與設計的主要因素,道路的主要功能淪為“交通功能”,認為道路應當最大限度地保證機動車交通的安全和效率,城市道路的設計走向了工程技術化及標準化的方向。以勒?柯布西耶為代表的早期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和規(guī)劃師很快接受了速度對于城市設計的顛覆性意義,認為在街道更新中應增加道路的寬度,減少道路交叉,組織分層的立體交通。從此技術主義街道設計成為城市道路設計的主流范式。這種過分追求等級化和功能化的設計理念使街道空間蛻化為純粹的交通空間,破壞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0世紀80年代,城市主義街道設計逐步發(fā)展起來了,它是以多功能街道為基本特征的街道設計范式,認為街道空間應成為一種社交場所,人們的交往活動應使街道成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間,鼓勵人們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為一種生活和交通方式。對這一設計理念具有重要影響的理論著作是加拿大學者簡?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書中講到“街道不應再僅被視作讓汽車開得越來越快的動脈線了,他們應被視作必須為多種使用者提供舒適和安全的環(huán)境?!睘榱吮苊鈾C動車對城市造成的破壞,雅各布斯提倡嚴格的交通管制,包括拓寬步行道的寬度,降低車速,不鼓勵機動交通進入非必要區(qū)域等。她認為人行道上的社交活動與參加紀念性宴會是一樣必要的,彼此不相識的人們聚集而親密的社會模式是很重要的。街道趣味性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她還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理論,即有活動產生的、被關注著的街道是街道安全的重要保障??傊?,雅各布斯主張街道應從單純的交通通道轉變?yōu)槎鄻踊膹碗s空間。新城市主義的設計理念落實的她的想法。
另外,我國學者彭鋼《城市街道活力的營造》(2006年)以及馬水靜《基于中心地理論的北京城市街道活力研究》(2009年)都是對于道路功能所決定的街道活力的研究。
2. 從空間形態(tài)的角度研究
道路空間形態(tài)主要包括道路空間高寬比、街道的輪廓線、道路界面等方面。日本學者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和《續(xù)街道的美學》中運用當代一些建筑設計理論以及格式塔心理學的原則,對日本和意大利等西歐國家的街道、廣場等外部空間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比較、分析和研究。從而歸納出東方與西方在空間觀念、美學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并對如何吸收外來文化和繼承民族傳統(tǒng)問題,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書中討論了空間領域內部與外部的涵義,指出了歐洲與日本,內與外的不同概念,以及由此產生的墻與街道在形式與意義上的不同。在街道構成方面,蘆原義信先生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及形態(tài)的視覺法則對意大利、英國和伊斯蘭國家的街道進行分析,提出了適合情境特征的寬高之比、廣場空間的構成條件、陰角空間和下沉式庭院技法、密接原理和兩次輪廓線等外部空間的設計手法,強調了街道的美學價值和社會生活價值。
對于道路界面我國學者杜鵬在《街道界面的質感》(2006年)中,任琪在《城市道路景觀界面分析》(2007年)中分別做了深入的研究。杜鵬以純粹建筑學的視角,從質感的角度對街道的界面進行了研究;任琪認為道路的視覺景觀形象包括道路的建筑界面、道路景觀設施界面、道路路面界面等,道路景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道路的綠化界面、水體界面等。他強調了城市道路景觀界面分析的連續(xù)性、層次感和識別性。
3. 從視覺角度研究
郊野公園的定義很多,概括起來可以理解為位于城市的遠近郊區(qū),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資源,供人們戶外休閑游憩的公共開放空間。它具有保護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豐富市民休閑生活、城市生物多樣性、美化城市景觀等重要功能。
2后山巖公園概況
后山巖公園地處翔安區(qū)中心位置,位于廈門翔安區(qū)翔安東路以東、海翔大道以南、規(guī)劃后山巖路以西,總占地面積約814405m2,體項目分三期開發(fā)建設?;穬鹊匦纹鸱兓?,有山地、村莊、農田、苗圃、魚塘、采石礦坑水塘、崖壁、果林,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南側緊鄰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清泉巖寺(市級重點民間信仰點,信奉清水祖師文化),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已有600多年歷史,近年來每年都吸引著數(shù)萬名信眾前來。后山巖公園具有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將其規(guī)劃定位為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集生態(tài)觀光、休閑游憩、運動健身、文化傳承、防災避難五大功能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郊野公園。
3后山巖公園景觀設計理念與手法
(1)營造形式和功能多樣化空間。公園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承載著市民休閑健身的功能、游覽觀光場所、公園內根據規(guī)劃功能要求營造民俗文化展示空間、休憩交流空間、健身運動空間。(2)尊重基地特征,充分利用自然鄉(xiāng)土景觀資源。體現(xiàn)場地肌理,修復被破壞的自然景觀斑塊,進行整合與重構。使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相互融合?;穬仍械淖匀毁Y源多樣:農田、山地、果林、礦坑、水塘、村莊,地形變化大。因地制宜,利用多層次的環(huán)境營造富于變化的景觀空間。(3)注重運用鄉(xiāng)土文化元素,保護與傳承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提取清水祖師文化、閩南民風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相關元素作為造景元素。
4景觀設計主要內容及措施
后山巖公園設計定位為以“田園花海風光、崖壁石坑奇觀、淺丘野趣運動”為特色,結合功能要求分為花田區(qū)、觀光農場區(qū)、礦坑水域區(qū)、自行車運動區(qū)。
4.1核心景觀區(qū)---花田區(qū)
位于園區(qū)南側,地勢較為平坦開闊。充分利用基地內現(xiàn)有自然資源作為造景元素營造自然與人工景觀相結合的和諧空間。塑造“花海”景觀。該核心景觀區(qū)由西至東主要包括“最翔安”特色風貌展示區(qū)、主入口廣場、花溪澗。(1)主入口廣場。設計融入了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清水祖師文化,以其三大功績之一“祈雨”為設計靈感,取“如恩澤眾生而撒落的滴滴圣水蕩漾開的相互交織、美麗炫目的漣漪”為肌理作為構圖元素,平面及空間上采用富有韻律和動感的圓、弧、曲線構圖。以圓弧LOGO景墻和直徑約10m的圓臺種植池作為中心主景。圓臺地側壁擋土墻兼做文化宣傳墻,作為展現(xiàn)人文景觀的載體,采用自然面花崗巖石板刻字結合淺浮雕形式裝飾,展現(xiàn)后山巖的歷史。廣場平面鋪裝主要采用深藍色透水瀝青或磚紅色燒結磚與黃銹石交替組合成圓環(huán)狀相互疊合或交錯。綠地內交錯布置弧形花崗巖條石分隔線延伸至圓形廣場鋪裝,似水波紋起伏。采用群植小葉欖仁、小葉榕為主,點綴洋紫荊與火焰木等。主入口廣場以北側的“花海”作為大背景,廣場至北側項目紅線約180m場地豎向標高從28.60變化至45.90,場地內原地貌為階梯狀的菜地、苗圃,場地高差為0.5~3.5m,把高差大于2m分級處理,加設景觀擋土墻,利用不同高程的場地片植觀花植物(如繁星花、粉花翠蘆莉、天使花等),形成大面積的“花?!保瑺I造“五彩天階”的意境。以主入口廣場為起點布設游憩步道,沿線設置觀景平臺及休閑休憩設施,游人于此遠眺清泉巖寺,近撫群芳,引發(fā)無限遐想(見圖1)。(2)“最翔安”展示空間。位于主入口廣場西側,將作為展示翔安特色風情風貌的空間場所。原有基地為高低錯落的層級臺地,對原有場地進行重新梳理及重構,通過地面的抬高與降低界定不同的空間領域,增加空間層次及韻味。各級臺地之間采用0.5~1.1m的直線或折線型卵石擋土墻來界定各個獨立的展示空間,各展示空間由綠化種植空間與硬質小廣場空間相結合而成,種植空間以開敞式空間為主,片植美麗月見草、千日紅、秋海棠等觀花地被,點綴香樟、小葉榕等,展示空間以片植福建山櫻花、火焰木等開花喬木為主。硬質小廣場內由木亭、景墻、休息坐凳及景觀小品作為側界面分隔空間,采用海蠣殼、竹片、片石、紅磚等頗具鄉(xiāng)土特色的材料裝飾景墻,利用石籠、條石等做為點綴裝飾空間兼休憩設施。各小空間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各具特色。每個獨立空間相互滲透與關聯(lián),通過碎礫石游憩步道交織聯(lián)系,景觀空間層次豐富。該空間將作為舉辦翔安特色三寶九品、旅游工藝品等臨時展覽的場所、定期的特色民俗文化交流場所、鄉(xiāng)土民情的體驗場所(見圖2)。圖2“最翔安”展示空間效果圖(3)花溪澗。位于主入口廣場至東側水塘區(qū)域內約400m長75m塊內,地勢自西向東降低,地塊北側為零碎的高差不等的臺地,設計上將場地化零為整,運用柔和、流動、富有韻律感的波浪線劃分成三組層級臺地,形成錯落有致、相互貫穿的臺地組合。之間高差處理高度0.5~1.2m擋土墻,表面采用紅色與灰色火山石組合鋪貼,火山石特有的肌理和色澤、展現(xiàn)自然質樸之美。擋墻分割組合了“花田”,各個獨立的臺地空間主要以片植草本花卉或觀花灌木(如繁星花、紫嬌花、天使花、闊葉半枝蓮、粉花翠蘆莉等)為主。形成錯落有致的大色塊。與緊鄰的“五彩天階”相互呼應。通過地形改造,南側因地制宜的設計為緩坡地,以群植常綠喬木為主,點綴開花小喬,形成軟質的空間側界面。中部形成“溪澗”原有的水洼地、池塘、結合堆島將其有序串聯(lián)在一起。將原有平直的線形進行改造,沿岸邊蜿蜒曲折、形如舞動的飄帶。點綴條石、自然塊石汀步、木棧道、小石橋、卵石帶于花溪間,沿岸邊散置自然石。溪溝底部以噴播狗牙根草為主,沿岸則種植豐富多樣的植物(藍冰麥、花葉蘆竹、銀邊草、腎蕨、旱傘草等),游覽小徑以具閩南特色的燒結紅磚為主材鑲嵌灰白色石材。游人沿小徑在行云流水般的溪澗、洼地、綠坡間穿行,留戀于水天之間。
4.2觀光農場區(qū)
觀光農場區(qū)位于公園的北部。以原有農田肌理作為平面主要構圖元素。以保留龍眼果林、桉樹林等鄉(xiāng)土植被為原則,補植觀花樹種和彩葉樹種(如大花紫薇、烏桕等)豐富山體林相景觀,作為空間的側界面。在原有果林中選定區(qū)域種植經濟果林示范帶,種植多種果樹如柑橘、楊梅、枇杷等。構筑一個生態(tài)優(yōu)先、低碳環(huán)保的田園風光觀光農場。中部營造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較為開敞的景觀空間。利用基址內的階梯狀臺地種植觀賞農作物,如觀葉的蘿卜、土豆、番薯;觀花的油菜花、向日葵、花椰菜;觀果的西瓜、西紅柿。結合互動休閑體驗項目,設置開心農場、讓參觀者有機會親自體驗農業(yè)種植、采摘的樂趣,設置農家小屋,作為農家產品收集展示點(見圖3)。
4.3礦坑水域區(qū)
礦坑水域景觀區(qū)位于公園東南側。景觀區(qū)南側基址內有長約260m寬度約90m的開闊的魚塘,利用堆土或群植水生植物優(yōu)化駁岸線,臨水布置親水平臺連接景觀浮橋。北側有多處因石礦開采被破壞的斑塊,多處廢棄采石坑已形成獨特的礦坑水塘,沿場地西、北、東側有8~16m不等的巖壁,將這些破碎的大地景觀修復形成煥然新生的景觀。結合清水祖師文化節(jié),以觀感佳的巖壁為背景,將礦坑水塘間的空地建造為特色的“東部戲臺”,將閩南戲曲文化與礦坑文化相結合,使戲臺與觀景平臺相結合,營造可觀景、可展演、可聚會的空間。沿礦坑水塘邊緣、崖壁邊布設折形木棧道。崖壁頂設置觀景平臺、休憩設施。游人漫步于棧道,俯瞰礦坑水塘景觀、遠眺清水巖,感受湖光巖色獨特景觀。
4.4自行車運動區(qū)與自行車道系統(tǒng)
設自行車道貫穿公園主要景區(qū),部分車道與主園路合并設置,部分車道利用基地內原有的砂礫石路,自行車道沿線豐富不單調,或穿梭于郁郁蔥蔥的山林間、或繞行于水域邊、或蜿蜒于礦坑邊,為游客提供遠離喧囂、親近山水的騎行空間。自行車運動區(qū)位于公園的東北角,東入口為主要出入口,入口設置廣場,為自行車賽的集散地,設置自行車俱樂部服務建筑。自行車賽道沿線根據功能需要設置補給站、服務點、觀景臺、公里牌、景觀小品等,利用生態(tài)環(huán)保材料(如塊石、木材、卵石)作為建設材料。
5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已不滿足于一般綠地和城市公園,郊野公園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滿足了人們回歸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需求。后山巖公園景觀營造以自然鄉(xiāng)土元素為景觀主體,尊重基地特征,借助構筑物、園林小品為景觀載體表現(xiàn)地域文化。公園建成后將為居民提供一親近自然、生態(tài)野趣的觀景休閑空間,也將成為城市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公共空間。
作者:劉艷艷 單位:廈門鷺路興綠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徐永山,王曉春,黃春華.揚州茱萸灣風景區(qū)改造設計[J].中國園林,2013(12):103-106.
[2]高玉平,王希華.郊野公園的規(guī)劃設計初探[J].現(xiàn)代園林,2007(1):20-25.
景觀設計學是一門綜合性與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條件的限制,景觀設計學課程教學存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嚴重缺少、教學實踐項目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性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是,教師明確實踐教學目標,豐富實踐內容;理論結合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關鍵詞:
景觀設計學課程;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目標;學科特點
一、景觀設計學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1.學科相關性較強
景觀設計課程的應用性很強,但由于受到自身發(fā)展的限制,呈現(xiàn)出與其他學科密切交叉的局面,從而呈現(xiàn)出較強的學科相關性。利用景觀設計學的這一特征和優(yōu)勢,高??梢詫崿F(xiàn)校內的教學資源共享,并針對專業(yè)特點,對景觀設計學的課程設置進行優(yōu)化。結合學院的教學學科優(yōu)勢,將生態(tài)學、城市設計等知識融入到課程教學中。
2.注重應用性
目前,城市公園設計、居住環(huán)境、河道景觀等的設計都屬于景觀設計學的研究范疇。雖然,景觀設計學的研究范圍廣泛、研究前景廣闊,但是,由于學科本身發(fā)展尚不成熟,且屬于一門新型的學科,在市場上的地位尚不牢固。這就需要景觀設計學與其他發(fā)展相對成熟的應用型學科進行交叉,如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科、建筑設計學科等。
3.設計理念多元化
景觀設計學具有多元化的發(fā)展特點。這種多元化不僅體現(xiàn)在學科的關聯(lián)性與實用性方面,還存在于對景觀的設計理念方面。在景觀設計學中,可持續(xù)發(fā)展、天人合一、尊重歷史等理念都屬于景觀設計理念的范疇。因此,在景觀設計學的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根據課程的知識內容選擇不同的實踐教學方法,將景觀設計學的內容與相關的知識進行融合,適應景觀設計理念多元化的特點。
二、景觀設計學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嚴重缺少
景觀設計學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要重視對學生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但由于高校的教學實踐經費有限,導致高校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撐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另外,理論課程較多,實踐課程相對較少,學生參與實踐的時間不足。
2.實踐教學項目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
對景觀設計學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重點就是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掌握的技能應當符合社會景觀設計的發(fā)展需要,是最新的實用性技能。但是,目前高校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往往以理論教學代替了實踐技能的教學,學生掌握了較全面的理論知識,但卻不具備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景觀設計經驗。另外,景觀設計學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和藝術才能,但由于受到學生自身素質的限制,學生將記憶轉化為工藝品的能力有限。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導致景觀設計學課程教學的實踐項目與社會的實踐發(fā)展需要嚴重脫節(jié),偏離了高校景觀設計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3.實踐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性
景觀設計學與繪畫等藝術學科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需要設計人員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由于高校的景觀設計教學過度重視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導致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且在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選擇的教學案例等都是陳舊的,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導致學生的興趣不足,難以啟發(fā)他們進行積極探索和思考。
三、景觀設計學課程實踐教學的開展
1.明確實踐教學目標,豐富實踐內容
多元化與實用性是景觀設計學的主要特點,在進行景觀設計學課程教學時,需要對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并根據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同時,根據多元化的需要,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時間,以提高實踐教學的效率。另外,根據景觀設計學與多學科知識相交叉的特點,在進行實踐教學時,應對各個類型的景觀設計課題有所涉及,盡量涵蓋城市設計、河道濕地環(huán)境設計等內容。教師也可以在以上多種景觀設計課題類型當中選取一兩種進行詳細的實踐研究,讓學生掌握景觀設計的技巧與方法,并根據不同類型的設計課題的特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及解決其他類型景觀設計中的問題,從而讓景觀設計的實踐教學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2.理論結合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進行實踐教學之前,教師應當選擇具有典型教學意義的景觀施工場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當中進行實踐和學習,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感受景觀設計,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具體的實踐操作當中,并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討論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同時,在真實的景觀設計場地中,學生會對景觀設計學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以形成景觀設計所必須的形象設計思維。在景觀設計場地中,也可以通過分組調研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實踐學習。在分組調研的初始階段,學生可以對景觀實踐場地的地形、環(huán)境等內容進行了解。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討論進行補充,如有錯誤可進行指正并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再進行相關的實踐調研學習,分組調研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調研任務進行分工合作,便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調研任務,提高實踐教學的效率。以校園假山的景觀設計為例,學生需要對景觀燈、小品建筑、樹木、座椅、小品建筑等內容進行充分考慮。同時,對植物的季節(jié)色彩變化進行分析,以合理設計假山的自然景觀。根據校園的文化特色,進行文化標志以及小品建筑的設計等。
3.結合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景觀設計學的學科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必須具備綜合性、多元化的特點,同時還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對景觀設計專業(yè)人才的需求。在實踐教學中,平面景觀設計以及效果圖等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要求學生能夠熟練運用Auto、CAD等繪圖軟件。在實踐中,學生通過前期的調研實踐活動,對景觀設計用地以及周邊的環(huán)境背景等進行綜合考慮,隨后設計出假山的景觀規(guī)劃圖。首先,學生要對場地進行觀察,內容包括周邊環(huán)境、地形、交通、植物分布等,并對以上材料進行匯總分析,做出基地分析圖,完成對景觀設計的初步構想。以小組的形式對景觀設計的構想進行充分討論,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其次,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每組學生都制定出具體的平面設計方案。隨后,對平面設計方案展開綜合研究和討論,其他學生指出方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再次,對平面設計方案進行修改,隨后完成景觀分析圖、植物配置圖、配套設施圖等。最后,由小組共同決定,選出最佳的設計方案。這樣,通過多層次的分組討論,對景觀的設計方案進行了多次的修改,融合了學生多方面的修改意見。在實際景觀設計的方案制定中,學生鍛煉了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項目合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綜合設計能力。
作者:王芳 單位:上海濟光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軌道交通 地面空間景觀設計 城市
[中圖分類號]U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101-01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交通運輸?shù)慕Y構也不斷地做出調整,特別是大中型城市的交通阻塞現(xiàn)象愈發(fā)嚴重,為了能夠與城市居民生活節(jié)奏加快的步伐相同步,進行大運量、速度快的交通革新是十分重要的,城市軌道交通順勢而為成為解決交通阻塞的關鍵所在,為了能夠給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環(huán)境和保障人們換乘的需要,對城市軌道交通的地面空間環(huán)境展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一、構成城市軌道交通地面空間景觀設計的主要要素
(一)主體建筑
風亭和人行通道的出入口組成了軌道交通中車站地面空間環(huán)境,在出口和入口處應當有良好的可辨識性,同時應與城市景觀的美學要求相契合,保證在復雜的城市環(huán)境中設置特有的形象,使人能一眼識別到出入口。
(二)集散廣場
與其他交通設備相匹配是車站設置的一個重要原則,這樣能保證行人快速地換乘其他交通工具,即整個地面空間應當對車輛和人員集中和疏散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應當將特定面積的集散廣場進行合理的設定。通過研究本站點客流量的狀況和人員去向,恰當?shù)夭季趾头指畹孛婵臻g,為指引和規(guī)范人、車的交通行為提供參考。
(三)服務設施
車站地面作為能夠彰顯城市高品質的公共空間,不但要將便捷、美觀、有安全保障的各種服務設備提供給大家,還是人文關懷得以呈現(xiàn)的重要部分,雖然它在地面空間環(huán)境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卻能夠利用獨有的設計將空間裝點得讓人耳目一新,給人們帶來新的氣息。
二、城市軌道交通地面空間景觀設計的控制要素
(一)城市性質
城市性質不同會彰顯出不同的文化氣氛和特色,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交通軌道設計的整體風格和定位。研究江蘇某地鐵一號站可以看出,該地鐵站的地下空間是通過壁畫的方式,用概括和抽象的藝術化語言闡述了城市的很多風情片段。不過在設計地面空間景觀時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沒有完整的主題為依托。通過問卷調查得知,有5%的人覺得地鐵站的地面設計能夠彰顯出城市的文化特色,有8%的人覺得該景觀設計得較好,而有四成的人覺得該地面景觀設計非常普通,有37%的人覺得該景觀設計無法將城市的特色呈現(xiàn)出來。這也說明大部分人無法記住城市地鐵站的地面空間主題印象不深。同時對人們所希望呈現(xiàn)出的景觀體的調查可以得知,有六成以上的人選擇秦淮風光和六朝古都,而分別有二成的受訪者選擇國民風和現(xiàn)代都市風格??梢姌嫿ㄓ谐鞘刑厣牡孛婢坝^能起到提高人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的作用,因此通過景觀手法來展現(xiàn)和宣傳城市特色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城市周圍用地的性質
軌道交通路上地鐵車站可謂是一個個孤立的站點,在軌道線不斷向道路、廣場、房屋建筑等人工城市環(huán)境延伸的同時,還會遇到山林、江河湖泊等自然環(huán)境,同時極有可能會穿越文物古跡和古代文化遺址等文化景觀,因此在設計地面空間景觀時,一定要從形態(tài)、交通、功能、生態(tài)上與城市的周圍環(huán)境有機融合,在設計地面空間景觀時,應以當?shù)貙嶋H情況為依據,在個性化設計時又要與所處的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要將整體與景觀特色之間的辯證關系處理好,同時軌道交通不但要融入保護自然生態(tài)中去,還應保護文化環(huán)境。比如在江蘇某地鐵一號線中的一個站點正好位于風景優(yōu)美的森林公園旁邊,這時可以借助該風景搭建一個地面二層島式站臺,有助于與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相協(xié)調。
(三)交通換乘功能
車站作為連接各種交通設施的紐帶,應當在確保其快捷、可靠、高效等集散功能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基礎上,對車站地面空間本身的流線組織、鋪設裝潢設計以及布局規(guī)劃給予充分考量,同時為了能夠方便旅客還應當將是否能與周圍交通設備完美對接進行考量,也就是要對乘車人員的去向、出行形式、方位指引、乘換車的習慣等進行全方位考量,使人們感受到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江蘇省地鐵一號線上,大多數(shù)是以原有主城區(qū)為依據進行的建設,同時將該城市的政治、商業(yè)、交通、文化、居住等貫穿在一起,沿線有較密集的建筑群,設置站點時有“有孔就入”的態(tài)勢,并盡量對客運站、公交站和火車站以及周遭的環(huán)境起到“交通”紐帶作用,不過無法與私家車、出租車等進行無縫對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出行。
三、結語
總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利用城市軌道交通這類交通工具時在追求方便、快捷、安全和舒服的前提下,還對換乘的節(jié)點(站點)的地面空間景觀有了較高的要求,即人們在換乘時要求生理、心理和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滿足,所以在設計軌道交通地面空間景觀時,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城市特色、文化景觀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的基礎上,將城市特色和文化景觀展現(xiàn)出來,這也是將來選擇車站站點的主要趨勢,能夠為軌道交通更好地服務于行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橋梁景觀設計在滿通承載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滿足橋梁美學的要求,其包括橋梁自身與周圍環(huán)境在內的總體美學設計。在凱文?林奇的《城市形態(tài)》理論中我們知道要評估城市的性能,通常要參考它的空間形態(tài)。對于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系統(tǒng)中的立交橋節(jié)點景觀系統(tǒng)而言,也同樣具備這樣的空間景觀特征,或者說,一個好的立交橋節(jié)點景觀所應該具備的總體特征要求,正是這些與之融為一體的橋下附屬空間景觀特征使一個立交橋節(jié)點成為城市意象中的重要部分。
從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特性方面出發(fā)可以從景觀功能的多重性、景觀形態(tài)的多變性、景觀形態(tài)的多樣性、景觀時空的多元性四個方面。
一、景觀功能的多重性
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功能的多重性”是由“景觀主體的多樣性”以及“主體需要的多樣性”決定的。首先,景觀使用的主體是人,所以景觀的構建,首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景觀首先要滿足車行順暢使用的功能需求。此外,立交橋在滿足車行交通順暢的同時,橋下附屬空間在環(huán)境允許的情況下還應有效加以利用。
二、景觀生態(tài)的多變性
鑒于城市立交橋的固有性、特殊性,其附屬空間被規(guī)劃為綠地的使用性在各個城市都較為多見。城市立交橋附屬空間綠地在城市綠地系統(tǒng)特別是城市道路綠地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景觀的生態(tài)性不容忽視,但是立交橋附屬空間的景觀生態(tài)卻因為極易受到干擾而存在一定的多變性特征。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生態(tài)系統(tǒng)所受到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自然干擾和人為干擾兩個方面。自然干擾是指無人為活動介入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產生的干擾,包括大氣干擾地質干擾和生物干擾等等。人為干擾指的是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形成的干擾體對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施加的各種影響。
三、景觀形態(tài)的多樣性
立交橋附屬空間的空間形態(tài)會因為受到立交橋自身結構形式的影響而呈現(xiàn)為一定的多樣性,除了立交橋結構形式的不同會促成空間形態(tài)的多樣性外,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也會使得立交橋附屬空間的形態(tài)呈現(xiàn)為不同的狀態(tài)。至于立交橋附屬空間中具體的建筑物、構筑物、景觀小品雕塑以及植被的形態(tài),則更會因為地形地貌、氣候以及地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呈現(xiàn)為不一而足的多樣性。
四、景觀時空的多元性
1.時間存在的多維性: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的時間存在的多維性主要體現(xiàn)在:①一年四季中不同的景觀“季相”變化;②一日早、中、晚中不同的景觀“時相”變化;③人與景基于時間而產生的相對位移所導致的景觀“位相”的變化;④由于時間(如年齡)更替而出現(xiàn)的人的心理、意識變動所引起的對景觀認知和感受的“心相”變化等四個方面。
2.空間存在的多維性: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在空間上的多維性主要多類型空間以及空間功能的復合存在上。
立交橋下附屬空間設計的原則還應考慮到從以人為本出發(fā),做到保持生態(tài)持續(xù),堅持構一個景觀設計的成敗、水平的高低以及吸引人的程度,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人類戶外環(huán)境活動的需要,是否符合人類的戶外行為需求。所以,考慮大眾的思想、兼顧人類共有的行為,是城市立交橋地段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當今,在以機動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中,大力建設人性化的立交橋地段景觀,就已經體現(xiàn)了人類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城市環(huán)境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往往給人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也為城市建立獨特的個性奠定了基礎。城市立交橋地段空間作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問,它可以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特有景觀和面貌,表現(xiàn)出城市的氣質和性格,因此城市立交橋地段景觀是一個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它的個性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個性。城市立交橋地段景觀個性的體現(xiàn)來自于每個城市不同歷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氣候,城市居民不同的生活觀念和習慣,其景觀設計就是要通過對具有共性的景觀要素的設計與把握,把這些具有個性的文化含義體現(xiàn)出來。由此看來,城市立交橋地段景觀設計要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構建有特色的地域景觀,同時也要向前發(fā)展。在探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更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要求,以地域文化為基礎,構建獨具特色的環(huán)境景觀。成都人南立交橋下空間景觀就體現(xiàn)了濃厚的民族文化。老成都的縮影在人南立交橋下已經佇立經年,那些更多從兒童的視角來交代老成都的雕塑,讓人總在橋下的悠閑時光和橋上的高速穿梭中恍然隔世。選那么個空閑,泡一杯閑茶,看過客匆匆,在人南立交橋下,沒有圍墻的老成都民俗“博物館”里消遣一天,于現(xiàn)代中玩味古雅,體驗別樣的時光交錯。
越來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間已經習慣于用綠化來裝點、塑造景觀。在城市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設計中所應該強調的是,運用規(guī)劃設計的手段,結合自然環(huán)境,使規(guī)劃設計對環(huán)境的破壞性影響降低到最小,并且對環(huán)境和生態(tài)起到強化作用,同時還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節(jié)約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是當今各個城市采取的有效使人能更加親近自然手段。在城市立交橋地段景觀設計中要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盡量加強自然景觀要素的運用,恢復和創(chuàng)造城市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人體工程學注重研究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及觸覺,心理與空間行為和習性之間的關系,與景觀設計的比例尺度,功能氣場、道路劃分、植物綠化設計等的室外空間與設施的相互作用。人體工程學未來將面向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智能化的方向飛速發(fā)展。而體驗式教學法創(chuàng)建的是一種互動的交互形式,強調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發(fā)和激發(fā)興趣的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度梭w工程學》需要學生有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等精神為目標,親自測量、驗證才能獲得科學有效的數(shù)據,養(yǎng)成主動思考與反思。課程采用專題研討、實踐教學為教學手段。通過體驗式教學,使理論課程切實有效地服務于實際設計與生活。
1.1體驗式教學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創(chuàng)新、新認識
在高等教育大知識背景的前提下,體驗式教學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經驗、新認識,促進學生個性全面成長。景觀設計專業(yè)《人體工程學》使學生真切體驗、感受與認知相關理論知識,課程中實施體驗式教學,激發(fā)對抽象枯燥的數(shù)據理論知識的興趣。體驗式教學內容包括四個階段:親歷階段即學生親身經歷某一件事或某一個情境階段。形成階段即學生對上述親歷過程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觀念。檢驗階段即學生在新情境中檢驗所形成的概念或觀念的階段。反思階段即反思已經形成的概念或觀念,產生新經驗、新認識。景觀設計專業(yè)注重生態(tài)的融合、人文的共鳴、群眾需求。在講授不同人體數(shù)據時,要考慮到人體靜態(tài)與動態(tài)功能尺寸,還有一定的使用狀態(tài)和方式。學生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精益求精的設計態(tài)度,才能設計真正符合人體工程需求的景觀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單一的課堂實訓主動性不夠,被動學習的情緒明顯,由于不同環(huán)境因素的復雜性為主動學習設置障礙。因此,授課時應聯(lián)系學生日常環(huán)境,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感受、測量相關數(shù)據,主動思考與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和景觀環(huán)境等。
1.2以專題創(chuàng)新研討教學為主,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人體工程學》教學采用研討、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在課程重點章節(jié)內容安排專題任務研討,提出專題設計內容,讓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對項目進行分析討論和深入設計,學生分組討論制作ppt,創(chuàng)造互相學習的機會,闡述設計的理念思路和設計方法,在切磋、研討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在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研討課中提倡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觀念,也符合《人體工程學》多元化、人性化的發(fā)展,提升學習的能動性與個性體驗,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1.3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實踐教學為目的
《人體工程學》是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為了使學生在今后實際設計時能有據可循。因此,課程面向實踐教學為主要依托。教師在理論教學中穿插一些實踐課程,以學生常見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為題材,讓學生走出課堂,講授不同人體尺寸與相關景觀環(huán)境設施時,讓學生調研本地區(qū)不同年齡層人體特征與生活習性,調研300多名來自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人群,辦公與購物環(huán)境的消費心理需求等,收集分析大量人體尺寸,得出最佳舒適度,在教學過程中體驗獨立創(chuàng)造,參與合作的快樂,使學生在積極的體驗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
2結語